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向死而生”是本书最广为人知同时也是被误解最深的言说。“向死而生”是人无法选择的基本生存状态。区别仅在于:有人聆听良知的呼唤,勇敢地承担起生存罪责,“本真地”向死而生;而绝大部分人则向良知封闭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沉沦、迷失,逃避死亡这个生存的最根本的罪责,“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有人追问海德格尔“本真地”和“非本真地”向死而生两者之间的价值区分。海德格尔自己说明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价值的区分,那么到底是在哪一个意义上,我们对这两者进行区分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甚至这个问题就是无法追问的。因为是“本真地”还是“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根本就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被抛的每个有限的个人的最根本的自由,是向来我属的最本己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无法让他人代替回答。超人自为超人,虫豸自为虫豸,如此罢了
评分##先说说缺点,海德格尔一定是喜欢用高级词汇繁琐表达的人,译者拿不准能否完全表达作者的本意,选择了直译也是有道理的,但对于普通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成本太大了,大部分精力要花在消化繁琐文字游戏的语法上,而这原本是应该用于理解和思考作者观点的。 如果真正静下心,能够读完,优点也确实很多,这本书依然无法证明存在问题,但作者更细心,更逻辑性,更全面的进行了多个方位的尝试。第一篇旨在诠释本真的存在性,世界,此在,常人,沉沦,本真;第二章则通过相关的时间性,向死,决心,历史,继续诠释本真的存在性,而非流俗的时间,本质上则是本真的先后。全书在证明本真存在的过程中,从生存论角度解释了生活中很多疑惑。 常人永远不死,会一直尝试将本真至于被抛的境地,而只有摆脱沉沦,召回本真前来照面,才能拉长此在源始的时间。
评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读者,半个多月前开始不自量力的啃这本买了好久都没敢拆封的《存在与时间》。读这本书时,刷豆瓣发广播的频率都明显增加了。 从拆开包装时的信心满满,到读“使存在从存在者中展露出来,解说存在本身,这是存在论的任务”时怀疑自己是不是智障。再到深吸一口气...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