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苏拉·提德 曼彻斯特大学法语系讲师,也是《西蒙娜·德·波伏瓦:性别与声明》(1999)的作者。
马景超(豆瓣id:Gawiel),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领域为女性主义哲学,涉及性别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与精神分析等。她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中的主体性、权力与身体,特别是空间与边界的概念如何体现在性别身份与身体中,从此出发探索新的政治想象。在学术领域之外,她亦积极参与社会性别领域的公共活动。
西蒙娜·德·波伏瓦具有开创性的作品重塑了我们对于性别与身份的看法。如果没有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我们今天所知的性别理论根本无法想象。作为法国存在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波伏瓦所提出的“成为女人”和女性作为绝对的“他者”的概念,是女性主义研究与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本书引导读者了解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思想的主要领域,包括:
• 存在主义与伦理学
• 性别与女性主义
• 文学与自传
• 性经验、身体与衰老
本书援引了波伏瓦的文学和理论作品,对于初次接触这位关键性思想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读物。
##这本书的讲解清晰明了,推荐“晚年”那一章:波伏瓦对老年现象的研究,对我很有启发。译者与她老师萨莉·肖尔茨的对谈也是全书内容的点睛之笔。
评分##非常有启发性,虽然对波伏瓦的缺陷有些避重就轻,但是仍然不失为一本合格的引路标
评分 评分 评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波伏瓦的思想,后面推荐了齐备的进一步入门书目。连着看完萨特和波伏瓦的导读,有俩想法:①20世纪哲学家们使用的概念极多,每个思想家都有一堆自己专属的概念,而思想家们的概念彼此间其实是有很多类似或重合之处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每了解一个新的思想家,就得重新学习和切换语境;②相比于冷冰冰的萨特,我在情感上还是更加倾向波伏瓦,感觉她更加可爱,也更具有人文情怀(猜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女权主义不感兴趣,所以看得很少,这一本把波伏娃作为哲学家来叙述,也是不得已,因为她也确实不能纯看做文学作者。说到底,还是法国知识分子最贴切。本书介绍了波伏娃经科耶夫对黑格尔的吸收,及关于情境、女性角色与性别的建构、衰老的体验等早中晚期思想,特别是备受争议的“母性不是女性的本能”等观点,指出《第二性》的影响力是在60年代以后才发生作用。书最后是本书译者和他导师的简短对话,算是bonus。
评分##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入门
评分##说实话我对女权主义不感兴趣,所以看得很少,这一本把波伏娃作为哲学家来叙述,也是不得已,因为她也确实不能纯看做文学作者。说到底,还是法国知识分子最贴切。本书介绍了波伏娃经科耶夫对黑格尔的吸收,及关于情境、女性角色与性别的建构、衰老的体验等早中晚期思想,特别是备受争议的“母性不是女性的本能”等观点,指出《第二性》的影响力是在60年代以后才发生作用。书最后是本书译者和他导师的简短对话,算是bonus。
评分##自由与否并非绝对 而与个体"情境"相关 无法选择拒绝/接受之情境即为"现实性" Beauvoir大贡献在于将"身体"视为情境之一. 于是乃有<第二性> 女性是绝对之他者(the absolute Other) 女性气质(femininity)实为建构(construct) 社会被构造以维持父权制意识形态. 而后再有<晚年> 老年同样被认为是文化而非生物事实 (意识形态)要求他们被动/善良/平和与世界脱离关系--老年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之失败. 后之女性主义对Beauvoir挑战有趣在于 女性"反抗"第二性通往完整主体性路径 是否仅有"男性化"一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