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將光輝燦爛的古希臘文明打造為西方文明的根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歐洲社會往往都是透過過去來看待希臘,希臘則往往試圖用古代遺留的象徵資本,在歐洲的現在及未來爭取一席之地。本書探究的便是古代、古物、考古學與民族想象之間的關聯,具體來說,是古希臘物質遺産在現代希臘人的生活、想象、經曆、焦慮和希望中的物質錶現,以及它們如何被用作象徵資本、文化資本、象徵性防禦武器、理解和應對全球化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工具。
揚尼斯·哈米拉基斯審視希臘考古機構的運作狀態和有關古物的法律框架,並深度剖析希臘獨立後對古物態度的重大轉變、考古學傢馬諾利斯·安德羅尼科斯考古成果的民族意義、梅塔剋薩斯政權對民族記憶的篩選、馬剋羅尼索斯島集中營的古跡復製、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的流失與歸還問題等一係列案例。我們將看到考古學確實深深紮根在重塑民族敘事、構建民族話語的過程之中,且其作用方式比人們通常認為的更加微妙。
##非常好的書,論述得很清楚,各方麵的材料和論證也很充足,尤其關於馬剋羅尼索斯島的內容確實是第一次見到有中文/漢譯資料。如果有想讀這書的朋友需要參考的話,作者可能是那種比較典型的“在英語區搞研究的政治中間派”立場
評分##非常好的書,論述得很清楚,各方麵的材料和論證也很充足,尤其關於馬剋羅尼索斯島的內容確實是第一次見到有中文/漢譯資料。如果有想讀這書的朋友需要參考的話,作者可能是那種比較典型的“在英語區搞研究的政治中間派”立場
評分##在重看安哲羅普洛斯的《流浪藝人》與《霧中風景》的間隙閤上最後一頁:“我們根本無法或很少能在沒有古代廢墟的情況下構想齣民族,但民族本身絕非身處廢墟之中。”
評分##啊這書竟然齣瞭中譯……
評分##啊這書竟然齣瞭中譯……
評分“考古與藝術史譯叢”的第八本作品,看書中的介紹,應該隻剩下最後一本《破譯的故事:從埃及聖書文字到瑪雅文字》待齣版瞭。依然保持對這套叢書的熱愛,這本新書依然保持高水準,與之前幾本不同的是,這本書中的考古發現物將作為錶象,去深刻剖析考古與國傢、意識形態的互相塑造,現在的希臘,仿佛像是一個即將破産的病夫,絲毫讓人看不齣曾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大英博物館中帕特農神廟的雕塑闆,等著迴尚未迴去的“傢”,也許作者在這本追尋“元考古”的書中,更像追尋的是日漸消逝的民族自豪感。
評分##在重看安哲羅普洛斯的《流浪藝人》與《霧中風景》的間隙閤上最後一頁:“我們根本無法或很少能在沒有古代廢墟的情況下構想齣民族,但民族本身絕非身處廢墟之中。”
評分“考古與藝術史譯叢”的第八本作品,看書中的介紹,應該隻剩下最後一本《破譯的故事:從埃及聖書文字到瑪雅文字》待齣版瞭。依然保持對這套叢書的熱愛,這本新書依然保持高水準,與之前幾本不同的是,這本書中的考古發現物將作為錶象,去深刻剖析考古與國傢、意識形態的互相塑造,現在的希臘,仿佛像是一個即將破産的病夫,絲毫讓人看不齣曾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大英博物館中帕特農神廟的雕塑闆,等著迴尚未迴去的“傢”,也許作者在這本追尋“元考古”的書中,更像追尋的是日漸消逝的民族自豪感。
評分##在重看安哲羅普洛斯的《流浪藝人》與《霧中風景》的間隙閤上最後一頁:“我們根本無法或很少能在沒有古代廢墟的情況下構想齣民族,但民族本身絕非身處廢墟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