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國粹

昌明國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區誌堅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導言 1
第一章 柳詒徵與南高治史風尚的形成 25
第一節 柳詒徵的生平及其學術27
第二節 清末民初師範教育的發展 54
第三節 江浙學風和江南藏書業的發展 63
第四節 反傳統思想及中西文化調和論的齣現 75
第五節 南高留美教員與西方學術思想的傳入 89
第二章 南高史學係的成立與發展(1915—1925) 107
第一節 南高史學部的成立 108
第二節 南高史學部的課程 113
第三節 南高史學係學生概況 124
第四節 史地研究會及《史地學報》 128
第五節 學衡社與《學衡》雜誌 135
第三章 南高史學者的分閤關係(1926—1931) 141
第一節 《史學與地學》的齣版 142
第二節 中大史學係成立及《史學雜誌》的創辦 148
第三節 《史學雜誌》的內容 164
第四節 南高史學係齣版物的流通及其特色166
第四章 柳詒徵的史學觀點及其治史方法 177第一節 以禮為中心的史觀 178
第二節 通史及“通則”“獨造”的文化史觀 193
第三節 信古的史觀及反疑古史學 203
第四節 地方史及史地學的提倡 212
第五節 緻用的考證方法 219
第五章 南高史學的繼承與發揚
——繆鳳林、鄭鶴聲、陳訓慈、張其昀等人的史學研究 233
第一節 繆鳳林的中國通史及中國禮俗史研究 237
第二節 鄭鶴聲的中國史學史及曆史教育研究 257
第三節 陳訓慈的地方學術史及中西史學研究 270
第四節 張其昀的人文地理學和地理教育學 282
第五節 其他從事史地學研究的南高學生 293
結論 310
附錄一 1915—1923 年南高國文史地部教員錶 321
附錄二 南高史學工作者在《史地學報》發錶論文數目錶 323
附錄三 南高史學工作者在《史學與地學》發錶論文數目錶 326
附錄四 南高史學工作者在《史學雜誌》發錶論文數目錶 327
附錄五 國立中央大學的源流與變遷簡錶 328附錄六 南高史學工作者大事年錶 330
附錄七 南高文史地部教員及學生照片(1923年) 332
參考書目 337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一部全麵剖析柳詒徵與南高史學群體的學術著作。以柳詒徵為主綫,鈎沉師生薪火相傳的治史之道,還原南高學派如何在五四浪潮中逆流而上,昌明國粹,融化新知。

王汎森、李帆、周佳榮、李金強聯袂推薦。呈現南高史學傢的文化自覺與精神堅守,還原民國史學的完整生態。

☆內容簡介

一部全麵剖析柳詒徵與南高史學群體的學術著作。本書聚焦柳詒徵的史學觀點、治史方法及史學思想,同時分析以張其昀、陳訓慈、繆鳳林、鄭鶴聲為代錶的學生群體對其學術的傳承與創新。書中以南高發展曆程為綫索,係統爬梳學刊、校史等文獻資料,整理齣南高史學思想及發展脈絡。他們以傳統經學為根,既守護“禮”之文化命脈,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開創瞭一條中西融通的史學道路,與北大“疑古”史學和“窄而深”的治史思路截然不同。本書以“新史學”演進為背景,在與北大史學相比較的視野下解讀南高學派,還原瞭民國史學的完整生態,為理解中國史學現代化過程中的堅守與創新提供瞭關鍵視角。

☆本書亮點

1.一部全麵剖析柳詒徵與南高史學群體的學術著作。王汎森、李帆、周佳榮、李金強聯袂推薦。

2.深度挖掘柳詒徵及其弟子之學術,為南高史學研究開拓全新視野。本書既聚焦柳詒徵的史學觀點、治史方法,解析其“吾國以禮為核心之史”的史學要義;亦分析其弟子張其昀、陳訓慈、繆鳳林、鄭鶴聲等人的學術傳承與創新,以“新史學”演進為背景,在與北大史學相比較的視野下解讀南高學派,展現齣南高的史學特色。

3.全麵解析南高史學刊物,書刊、檔案多重互證,詮釋南高史學豐富內涵。本書詳細解析《學衡》《史地學報》《史學與地學》等南高師生共創刊物,同時結閤《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東亞各國史》等柳氏及其弟子之著作,輔以檔案、校史資料等,全方位呈現南高史學研究者的觀點。

4.以校史為鑰,梳理南高史學發展脈絡。全書以柳詒徵執教南高文史地部—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史學係的曆程為主綫,結閤南高各時期課程設置、院係劃分和教學特點,清晰呈現南高史學風尚孕育、成長、以緻史地分途的過程,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南高史學發展脈絡。

5.南高史學的堅守與融通,為當代學術研究提供啓示。柳詒徵及其弟子以傳統經學為根,既守護“禮”之文化命脈,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在全新思潮衝擊下以文化自信和包容胸懷積極應對變化。既為當代學術研究提供守正創新的啓示,亦為一個民族如何看待本土文化與世界思潮提供鏡鑒。

☆名傢推薦

柳詒徵齣身傳統經學,他藉著對中國文化史及曆史事件的研究,錶明自己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深切愛護,倡導曆史撰述要肩負起重建傳統文化、禮教倫理的責任,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受到西方的衝擊,他以一個時代見證人的身份教寫中國文化史,尤具意義。

——“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汎森

目前學界對於南高“學衡派”已進行過一些綜閤性的探討,對於柳詒徵個人的思想、學術也不乏研究,但對於由柳詒徵及其弟子所構成的南高史學群體卻相對缺乏深入討論,尤其是缺乏在“新史學”演進背景下及與北大史學相比較視野下的具體研討,本書恰是在這方麵多所用力之作,從而彌補瞭學術研究的薄弱環節,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

——北京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帆

南高學者文史兼容、史地並重,由中國史至西洋史均見措意,又以成立學會和齣版刊物互相配閤,於治史方法和學術觀點上都彰顯其特色。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南高學者大體上站於北大學者的對立麵,但既以“北大南高”並稱,個人認為,時人對於南高是認同其重要地位的。北大學術與南高學術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學術的一體兩麵,忽視南高,對於五四新文化尤其是“新史學”的認識就顯得不夠全麵和深入瞭。

——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榮休教授/新亞研究所教務長周佳榮

就南高而言,由源起南京高等師範學堂,演變而成東南大學,以至中央大學,其所創建的史學風氣,主張紹繼傳統,吸納西學,以會通中西文化為其治史特色,此即誌堅博士新書所研究者。

——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榮休教授李金強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一:

在民國學術的璀璨星河中,北大與新文化運動的光芒常被視為主流,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高)的史學群體卻被長期隱沒於曆史長河。《昌明國粹:柳詒徵及其弟子之學術》首次將目光投嚮這片被遺忘的學術沃土,以柳詒徵為核心,鈎沉其與張其昀、陳訓慈、繆鳳林、鄭鶴聲等弟子的治史實踐,揭開一段“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學術史詩。

本書以“史地通軌”為鑰,還原南高學派如何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逆流而上,既堅守傳統禮教文化的精髓,又融匯西方哲學、地理學與史學方法。柳詒徵提齣“吾國以禮為核心之史”,以史為鏡,鑒古知今,將道德教化與史學研究緊密結閤;其弟子們則各展所長:張其昀開創人文地理學,陳訓慈深耕中西史學比較,繆鳳林探索禮俗史與民間文化,鄭鶴聲拓荒近世史研究。他們以《學衡》《史地學報》《史學與地學》等刊物為陣地,既反對北大的疑古思潮,又積極吸納西學新知,構建起“守正創新”的學術範式。書中更以海量珍稀史料為基——從塵封的檔案館文獻到南高師生未刊手稿,從《國史要義》的深邃到《東亞各國史》的廣博——層層剝繭,展現南高史學如何從傳統史地學嚮現代學科轉型。這不僅是一部學術史的重構,更是一場文化精神的尋根之旅。在“昌明國粹”的旗幟下,南高學者以史學縫閤傳統與現代的裂隙,為今日的學科融閤與文明對話提供瞭百年鏡鑒。

編輯推薦二:

當“保守”與“革新”的標簽簡化瞭曆史的復雜性,《昌明國粹:柳詒徵及其弟子之學術》以深邃的筆觸,為民國學術補上瞭一塊缺失的拼圖。

本書不僅是一部全麵係統研究南高史學的專著,更是一部叩問文化根脈的思想錄。書中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核心,展現南高學派如何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既反對激進的反傳統浪潮,又積極引介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蘭剋的實證史學;既以江浙藏書為根基深耕本土文化,又以世界眼光重釋中國曆史。柳詒徵的“通則”與“獨造”史觀、弟子們對人文地理與地方史的開拓,無不彰顯“守舊”錶象下的開放胸襟。更令人動容的是,本書揭示瞭學術傳承的溫度。從柳詒徵在《學衡》發刊詞中的殷殷囑托,到弟子們輾轉各地仍以刊物維係學術血脈,南高史學的興衰恰似一部知識分子的精神史詩。

在史料考據之外,作者區誌堅博士以二十年深耕,將南高學者的手劄、信件、文章、著作化作鮮活敘事,讓讀者得以觸摸那個時代學人的熱忱與堅守。尤為珍貴的是,本書不囿於學派之爭,而是深入南高史學的肌理:從課程設置到學術組織,從師生傳承到史地分途,勾連齣一幅民國學術生態的全景圖。今日,當全球化與本土化激烈碰撞,南高史學的“融通”智慧尤顯珍貴。這本書不僅是學術史的補遺,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文化自信的深層邏輯——傳統不是枷鎖,而是創新的土壤;西學不是威脅,而是對話的夥伴。對於每一位關心文明傳承的讀者,這都是一部不容錯過的思想盛宴。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區誌堅,香港樹仁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田傢炳孝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區誌堅的《昌明國粹:柳詒徵及其弟子之學術》是一部聚焦民國時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高)史學群體的研究著作,旨在還原被主流敘事遮蔽的南高學派學術生態,揭示其在“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理念下的治史特色與思想遺産。作為南高學派“精神領袖”,柳詒徵提齣“以禮為史”的核心命題,主張通過史學重建傳統道德文化。南高學派既堅守傳統經學根基,又主動吸收西方哲學、地理學及實證史學方法。南高師生依托史地研究會、《學衡》《史地學報》等平颱,構建學術共同體。書中詳述柳詒徵與張其昀、陳訓慈、繆鳳林、鄭鶴聲等弟子的互動,揭示師生間“守正創新”的動態關係。係統梳理南高學派在民國學術版圖中的地位,糾正將其簡單歸為“保守派”的偏見,強調其“文化自覺”與“開放胸襟”。

評分

評分

##區誌堅,香港樹仁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田傢炳孝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區誌堅的《昌明國粹:柳詒徵及其弟子之學術》是一部聚焦民國時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高)史學群體的研究著作,旨在還原被主流敘事遮蔽的南高學派學術生態,揭示其在“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理念下的治史特色與思想遺産。作為南高學派“精神領袖”,柳詒徵提齣“以禮為史”的核心命題,主張通過史學重建傳統道德文化。南高學派既堅守傳統經學根基,又主動吸收西方哲學、地理學及實證史學方法。南高師生依托史地研究會、《學衡》《史地學報》等平颱,構建學術共同體。書中詳述柳詒徵與張其昀、陳訓慈、繆鳳林、鄭鶴聲等弟子的互動,揭示師生間“守正創新”的動態關係。係統梳理南高學派在民國學術版圖中的地位,糾正將其簡單歸為“保守派”的偏見,強調其“文化自覺”與“開放胸襟”。

評分

評分

##翻過。還行。

評分

##他是中國近現代史學的先驅者,為中國文化史學奠定瞭堅實基礎;他是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傢,培養齣嚮達、鬍煥庸等眾多知名學者;他還是學衡派的靈魂人物,在時代思潮的碰撞中,堅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與傳承,以筆為劍、以文為刃,捍衛傳統文化的尊嚴與價值。然而他的名字至今都會被人讀錯,他是柳詒徵,一位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學術巨擘。這本書是柳詒徵的小傳,還著重探討瞭以柳詒徵為首的南高史學群體的特色。區誌堅以翔實的資料和嚴謹的論述,全麵梳理瞭柳詒徵的學術生涯。書中深入剖析瞭柳詒徵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深切維護,在近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如洶湧浪潮般衝擊著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柳詒徵挺身而齣,倡導曆史撰述應當承擔起重建傳統文化、禮教倫理的重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