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i
一 “焦土抗戰”:親曆者筆下的長沙大火/001
1938年11月13日發生的長沙大火是抗戰期間一樁令人痛心的慘案,到底誰應對此負責?這場大火與“焦土抗戰”政策有什麼關係?慘案發生後蔣介石的態度如何?最後被處以極刑的酆悌、文重孚和徐昆是不是替罪羊?新近公布的檔案及眾多重要當事人的日記和迴憶,或許能為這些疑問提供答案。
“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005
縱火焚城/009
事後查辦/013
審判及其結論/019
“風聲鶴唳下的張皇之舉”/025
二 “盜虛名而受實禍”:“強國”還是“大國”/031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躋身四強”,國際地位空前上升,但是中國真的就是強國瞭嗎?錶麵上看中國廢除瞭不平等條約,參加瞭聯閤國的創立,然而美、英、蘇背著當事國簽訂《雅爾塔協定》,最終讓蔣介石認識到“國際交涉無所謂公理與情感,隻有實力與利害關係,更無是非可言”。
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034
大國地位的標誌/038
形式上的平等/047
“忍氣吞聲,負重緻遠”/052
三 黨內競選與派係鬥爭:親曆者筆下的“六全”大會/057
1945年5月,國民黨在戰時首都重慶召開瞭第六次全國代錶大會。蔣介石原計劃通過這次大會,達到消除派係鬥爭、鞏固政權、爭取抗戰最後勝利,進而緩解戰後經濟睏境的目的。然而事與願違,國民黨的“六全”大會不但未能達到上述目的,反而進一步加速黨內分裂,派係間的鬥爭更加激烈。
各方角逐:會議召開的背景/060
會前各派係的密謀與活動/067
選舉中的風波與爭鬥/074
“六全”大會的餘聲/084
四 “惟有妥協”:抗戰勝利前後的蔣介石/091
1945年是抗戰勝利的一年,蔣介石卻心事重重。在對外交往中,麵對大國的欺淩,蔣深感力不從心,最終“惟有妥協與諒解之一途”。而在處理內政方麵,麵對日益猖獗的貪腐,他錶麵上主張嚴懲,但在發現他的至親孔祥熙捲入民國貪腐大案“美金公債舞弊案”“黃金提價泄密案”後,最終卻選擇息事寜人。
對外政策:“惟有妥協與諒解之一途”/094
懲治貪腐:大事化小,小事化瞭/107
理想與現實之間/119
五 風暴驟起:大後方的“倒孔”運動/123
抗戰爆發後,貪汙腐敗已成為國民黨係統性、體製性的嚴重問題,而長期主掌國傢財政大權,擔任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以及中央信托局理事長的孔祥熙更成為舉國聲討的對象。
“公不忘私”/126
風暴驟起/132
整肅與清查/137
進退兩難/142
再次“倒孔”/146
六 從追隨到決裂:陳剋文眼中的汪精衛/151
陳剋文是追隨汪精衛多年的忠實信徒,對汪十分尊重、崇拜甚至極端信仰。當聽說汪精衛發錶艷電、公開嚮日本求和時,陳剋文不禁感到吃驚、迷惘,亦十分惋惜。直至汪投日行徑暴露無遺時,他最終與汪徹底決裂。陳剋文的日記完整地記錄瞭汪精衛在他心目中形象改變的曆程。
二人交往的緣起/153
抗戰爆發前後的汪精衛/155
汪精衛的齣走與被刺/159
徹底決裂/165
抗戰勝利前後/169
七 “求賢纔皆不易”:蔣介石與民國學人/173
近代學人可以大緻劃分為三種類型:基本上不問政治,隻是研究學術的單純學者,如王國維、陳寅恪等;雖然對政治有一種關懷,卻不願參與其間,如傅斯年、顧頡剛等;原本是學者,後被當局者拉入政府並委以重要職務,如硃傢驊、王世傑、翁文灝等。
蔣介石開始重視與學界的聯係/176
戰時蔣介石對學人的關注/184
學人的迴應/199
關鍵時刻的抉擇/205
最終分道揚鑣/212
八 平行綫:董浩雲與宋子文的交往/217
一個是近代的政治傢、外交傢,一個是後來聞名遐邇的“世界船王”,可以說這兩個人原本就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車,他們怎麼會在日後的生活中相知相遇、惺惺相惜?董浩雲的日記和迴憶可能會為你揭示這個答案。
戰後接收/220
維護航權/226
對日索償/229
購買美船/232
政府賠償/235
晚年交往/241
九 “窘態畢露”:高級公務員的戰時生活/247
王子壯與陳剋文是國民政府簡任一級的高級公務員,戰前薪俸要比一般市民高齣數十倍。抗戰爆發後,他們隨政府西遷,但工資收入卻遠遠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東西挪用,苦不堪言”。
戰前高級公務員生活一瞥/250
戰時高級公務員的衣食住行/253
平日消遣及娛樂/263
戰時公務員生活水平的差異/270
公務員生活水平下降的影響/285
“離心力日強”/290
十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戰時大後方教授的生活/293
抗戰爆發後,眾多高校隨同政府遷往大後方。大學教授的生活難以維係。而官場上日趨嚴重的貪汙腐敗,更促使他們的思想發生瞭變化。他們當中一部分“變成革命分子”,像聞一多、吳晗、潘光旦等。
戰前高校教授的生活狀況/295
抗戰爆發,高校內遷/299
戰時高校教授工資一瞥/303
日記中反映的戰時通貨膨脹/309
知識分子生活的貧睏化/317
分配不公與貪汙腐敗/325
知識分子的轉嚮/329
十一 “不改幣製,如何生活”:從顧頡剛理發說起/333
理發本是個人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凡瑣碎的小事,而著名的曆史學傢顧頡剛卻在日記中不厭其煩地記錄瞭1940~1950年他多次理發的價格,從而為我們提供瞭戰時與戰後物價變化的一個生動事例。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