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权威传记!
精选26张照片,串联起女性传奇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创作历程。
女作家的正确道路不是全力以赴攻破男性设置的街垒,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
阿特伍德的父亲是一位昆虫学家,六个月大的她被放在背包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丛林生活,后来成为她第一任丈夫的吉姆·波尔克说:“她是名副其实的丛林之子。”在阿特伍德出生的那个时代,女孩们还会因为创作野心而受到打压,但是她却坚信自己要写诗,要成为作家。这一点从未改变,无论是她在“波希米亚使馆”参加文学活动时,在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时,还是在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做小职员时。通过作者的描述,一位杰出作家的职业生涯图景徐徐展开,她“永不停步”的独门创作秘籍慢慢显露:为何她能创作出《可以吃的女人》《使女的故事》《猫眼》这样的作品?她的创作中有多少亦真亦幻的部分?她的艺术创作与个人生活又具有怎样的情感关联?如今,年逾八十的她,依然笔耕不辍,跨越题材,打破桎梏,永不停步地在创作。
比起最著名的《使女的故事》,目前我最喜欢的是《神谕女士》。我喜欢封面选的这张照片,完美体现了她的幽默感。和O'Keeffe,布尔乔亚晚年照片中那种女王般的气势完全不一样,这张照片很轻盈,非常顽皮。 这本传记写的是《使女故事》《猫眼》《神谕女士》之前的阿特伍德,所以她的声名建立过程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她在写出这些小说之前,已经成为了阿特伍德,她的内在比我想象的还要强大。 她很像另一个版本的恬娜,她是接受了柔克岛巫师学院训练的恬娜,她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一条新的路。她这一代的女艺术家开始重新定义女艺术家,不是疯子,不需要自杀,不必离群索居也不必孤独终老。她们会结婚,也会有小孩,会织毛毯,也会用洗衣机。她们定义自身的方法是创作,持续不断的创作,以作品展现自身,不再为新的女性神话提供素材。
评分##4.0只是回顾作品就足够精彩,何况如此美妙的人和人生。
评分 评分##跟《信任》一起看很有意思。
评分 评分比起最著名的《使女的故事》,目前我最喜欢的是《神谕女士》。我喜欢封面选的这张照片,完美体现了她的幽默感。和O'Keeffe,布尔乔亚晚年照片中那种女王般的气势完全不一样,这张照片很轻盈,非常顽皮。 这本传记写的是《使女故事》《猫眼》《神谕女士》之前的阿特伍德,所以她的声名建立过程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她在写出这些小说之前,已经成为了阿特伍德,她的内在比我想象的还要强大。 她很像另一个版本的恬娜,她是接受了柔克岛巫师学院训练的恬娜,她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一条新的路。她这一代的女艺术家开始重新定义女艺术家,不是疯子,不需要自杀,不必离群索居也不必孤独终老。她们会结婚,也会有小孩,会织毛毯,也会用洗衣机。她们定义自身的方法是创作,持续不断的创作,以作品展现自身,不再为新的女性神话提供素材。
评分##阿特伍德在童年的丛林生活中躲避了社会范式的教化,获得自由想象力+不被女性身份束缚,而后的人生就是确定目标,并朝着未来前进,失败并不可怕,但要相信自己会成功可不那么简单。
评分##传记写法上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从阿特伍德童年的丛林生活写起,涵盖了个人经历与作品分析,更多的是她对写作、生活、女性主义的卓识,阿特伍德关于诗歌与小说的观点是我没想到的,此前我一直认为两者的语言是冲突的,而她指出进行这两种创造是一种平衡,以免走进那条“没有出口的,漫长的黑暗隧道”。与欧茨的对谈,阿特伍德直言不喜欢“女王”的称呼,“这样的头衔是对众多优秀女作家的侮辱”。读完才发现,这么厚的一本传记,内容如此丰富,几乎只书写了1976年之前的阿特伍德,而《使女的故事》出版则在将近十年之后,不用说往后更多的佳作,令人感叹创造力之丰富,衷心希望她永不停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