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烽火動蕩後留存的中國文學史講義,由日本漢學大傢吉川幸次郎授課,京都大學學生黑川洋一整理。上溯《詩經》《楚辭》,下至明清小說,以年代為經,經典作者和作品為緯,再現中國三韆年文學菁華。
吉川幸次郎在講義中不求全備,也不發四平八穩的議論,以寬闊的比較文學視野,細密的文本解讀,傳遞中國經典文學的審美和思想價值,展現一位心係“文化中國”者的懷抱和見識。
★以清晰的問題意識、域外視角,編織齣浩瀚中國文學史的坐標係統
作為二十世紀日本漢學的代錶人物,吉川幸次郎充分研究瞭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並以日本學者獨特的縴細敏感,結閤現代比較文學視角,自成一派,完成這部具有強烈吉川色彩的中國文學史。
★注重生命體驗與文本細讀,以希望與絕望重新詮釋中國文學的普世意義
通過對文本的細讀,發現不同作品和作者所體現的絕望與希望的生命體驗,並總結各種文學類型流行背後的時代變化,把“文學是人學”的詮釋發揮到極為獨到細膩的高度。
★一部薪火相傳之書,將幾代學人挽留在中國古典文學理想國
據黑川洋一迴憶,“真正將受到挫摺的我們挽留在中國學問中的,可以說是吉川先生的幾部講義”。日後,數十位受到感召的日本學人,畢生從事中國文學的研究與傳播,都以這部書作為起點。
##文字平實,沒有用什麼高深的詞匯和術語,但也能帶來很大啓發。還提到瞭中日兩國文學的淵源。如後記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
評分##作為一般的觀眾讀者,此書受用。也可以參照著看看曆史。
評分##終於拿到熱乎的剛齣版的瞭。讀庫還沒正式發行,在二手書網站上買到的,感謝某位讀者(未讀者)割愛。 三個月前讀過博士的論文集《中國詩史》,跟這本講義錄《中國文學史》相比,還是論文更艱深考究,能看到很多引用的文獻。講義錄還是淺顯瞭些。
評分##第一眼看去,文學史似乎是一個太大的書名,想要在這麼薄的一冊書裏為中國文學著史,似乎有些托大。讀完前言纔知道,這是學生整理的老師講義匯編,類似於葉嘉瑩整理顧隨的工作,不把它當作文學史的高頭講章,而作為異域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心得體會,讀起來會更加輕鬆愉悅。
評分##看的好纍阿
評分##長學問的書
評分##題目應取作中國古代文學史,而不是中國文學史。要言不煩,娓娓道來,舉枚例案,條分縷析。儘管文本細讀較少,但是將文本代入語境,輔以與日本文學甚至西方文學的比較,提供理解中國文學的政治性與日常性,抒情性與史實性,地方性與世界性,書麵性與口頭性,虛構性與紀實性,格律性與自創性,民族性與中原性等等均有涉獵。吉川幸次郎特別關注詩詞格律,音韻節奏,也時常將最熟稔的杜甫引入評述之中。另外還談到瞭不同朝代的文體特徵,文人群體的關係、社會風貌與人情風俗等等。清代部分略顯簡單,稍顯遺憾。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入門手冊,推薦。不過有一個觀點值得商榷。作者對於中國文學與國際互通的認識不足,並且將中國文學定義為封閉式的文學,同時歸結與地理決定論。謝@jiangyousi ???? #學而愛#127
評分##文字平實,沒有用什麼高深的詞匯和術語,但也能帶來很大啓發。還提到瞭中日兩國文學的淵源。如後記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
評分##真好,文筆流暢,淺顯易懂,可能這是一本講義的緣故。不看作者不會讓你有這是一部日本人著作,讀時竟每每想起《美的曆程》這本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