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亞洲卓越新聞報道奬”得主張泉
曆時9年,采訪24位傑齣思想者,勾勒中華文明嬗變的軌跡
許知遠特彆推薦
★一部彆樣的“文明史”
本書采訪的學者,來自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領域,但共同的是,都是從邊緣齣發,挑戰中心。
於是,我們從柯馬丁那裏得知秦始皇所謂的焚書坑儒原來並無事實根據,從宇文所安那裏得知李白和杜甫居然是當時的非主流詩人,從巫鴻那裏瞭解到紀念碑性並非西方的專利,也更能明白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批評理路。
所以,本書是一部彆樣的“文明史”,不僅改寫瞭我們既有的認知圖景,給我們的官方心智帶來瞭新的視角,甚至帶有盜火的味道,
★一部動人的“情史”
迴顧自己如何在一瞬間決定交齣一生,他們都追溯到瞭一首詩:
宇文所安是韓愈,艾朗諾是王維,顧彬是李白,柯馬丁是北島。希尼說一首詩無力阻止一輛坦剋,但它可以讓一個人成為漢學傢。當然,大木康的一瞬間是因為馮夢龍筆下的賣油郎和名妓的愛情。
所以,本書可謂一部動人的“情史”,講述瞭這些西方學者如何在年輕時,從世界各地,突然陷入對遙遠中國的執迷,並從此以中國為誌業。
★一部辛酸的“奮鬥史”
迴顧自己的一生如何沒有被時代埋葬,他們都追溯到瞭兩部書:
錢理群是《魯迅全集》和《毛澤東選集》,巫鴻是《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和《英漢詞典》,張隆溪是希臘羅馬文學選本和英國文學作品選段。納博科夫說一個優秀的閱讀者隻能是重讀者,而那是一個精神飢荒的年代,他們隻能選擇持續反芻,以拒絕成為失蹤者。
所以,本書也可謂一部辛酸的“奮鬥史”,講述瞭中國有代錶性的知識分子如何在年輕的時候,執著於文明的光亮,從進入曆史盲腸的中國突圍,最終將苦難轉化為資源,甚至贏得世界性聲譽。
【內容簡介】
宇文所安、柯馬丁、夫馬進、顧彬、錢理群、王汎森、舒衡哲、巫鴻、張隆溪、黃進興……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傑齣的思想者,來自不同的國度,專注於不同的領域,擁有各自或麯摺或傳奇的人生,卻與中國保持著隱秘的精神關聯。
這本訪談錄,依據中華文明的演進,從中華帝國的開端,直至當代,希望透過他們的眼睛,尋找遺失的真相,重新發現中國的傳承與轉摺、興衰與浮沉。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解讀古代中國的真相,追隨學者的腳步,走齣曆史的迷宮。第二部分集中於晚清民國知識分子的抉擇與現代化的代價,曾經的陣痛也許至今仍在發作。第三部分更關注當下與未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文化多元,理論多變,中國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與世界相處。
##讀完十分感慨,這麼多思想傢和學者都在積極思考中國何去何從,尋找中國的特點,在中國文明的精神漫遊中,保持著主動判斷的能力。
評分##27)自從我開始寫論文後,就“古代文學請離開我的生活”,看不下去瞭。看這本不如去看專著
評分##訪談的形式能很好地引起閱讀興趣,而不至於在龐大的“文明史”麵前卻步,提供瞭較為開放性的國際化視角。讀到艾朗諾和錢鍾書那部分就很好玩,錢老不僅把自己的《管錐編》稱為“我那鬆弛不成形的龐然大物”,還在迴信的最後一句說,對方如果遇到翻譯問題,韆萬彆來問他。前麵的訪談有宇文所安認為中國已經難造唐詩的輝煌,後麵的訪談就有張隆溪對宇文所安對現代詩歌看法的批評,也算是本書彆樣的對話形式。通過這些具有代錶性的學者分享各自的思想和學識,試圖尋找文明演化的脈絡。
評分##如果可以我願意給六分,結構好,文筆好,有態度。緻敬
評分 評分##讀完十分感慨,這麼多思想傢和學者都在積極思考中國何去何從,尋找中國的特點,在中國文明的精神漫遊中,保持著主動判斷的能力。
評分##還行的學者訪談集。 部分每一篇都分成兩個部分:學者小傳既著作概述、對話訪談。 訪談主題依學者的研究方嚮而變,但大體主題都可以歸因為標題上的“中華文明”。但不得不說,“中華文明”這個主題太過龐大而泛化,即使是專業學者也很難描述齣來,而作者對訪談者的問題基本都會變化,沒有什麼可以串聯起全書的問題,比如“你覺得中華文明是什麼”“中國崛起的文化因素”之類雲雲都沒有。 翻到後記我纔知道,原來這是作者發錶在生活雜誌上的文章結集。所以本書本質是什麼,可以說一目瞭然。僅是一個漢學及華裔學者(還有人兩者都不是)的訪談通稿。 對於我這樣的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最好的閱讀方式還是當作學術八卦和學者介紹來看就好瞭,看到有趣的論斷便摘錄,看到好玩的學者就去搜著作,這樣讀起來還是挺輕鬆的。 最後不得不說,作者處理小傳和訪談
評分##書名有點標題黨(或者說過於宏大)瞭,不過內容還是挺豐富的,讀起來也挺容易。雖說不夠深刻但可以當作一種入門讀物,囊括瞭大多數有影響的“漢學傢”,更令人有感觸的是每個訪談前麵的那一段話,尤其是生平介紹,給人一種要更加努力的感覺呀!不過,作為“訪談錄”來說,談話內容還是太少瞭,希望能有更厚實的版本,或者音像資料吧。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