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起源于作者詹姆斯·道斯对二战老兵“中国归还者”的访谈。这些人年轻时曾犯下最残暴的罪行,却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反战主义的布道。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演绎抽绎他们的战时回忆,串起了本书各主题之间的脉络,并汇集哲学、文学、宗教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于“恶”的思考,藉以还原“邪恶”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内隐的意涵。
作者也借此探讨了再现创伤所引发的一系列难题和悖论,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邪恶和残暴等人性的晦暗面,而在这一过程中,“同理心”又能发挥多大效用。此一困难的人性钻探,将在阅毕本书后得到解答。
##不是“讲述残酷屠杀的忏悔自白”这类典型人权叙事,加害者的碎片自白穿插在书里形成了断裂的观感,读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主体则是作者围绕关于集体暴力的几乎一切话题——包括成因、表现和叙述、旁观等——的议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的副标题只涵盖了威权主义的种种心理操作和我们个人的种种心理弱点,事实上作者还花费了大量笔墨讨论再现苦难的悖论、从事和阅读人权叙事的问题:苦难应当由强者再展示吗?利他主义的来源是什么?文学叙述是提高了还是减少了同情心的社会效果?……解释和论述面面俱到以至于大可看作一本理论综述,症结如此之多且难,但我们仍可提取关于我们共有的脆弱和束缚的积极意义。虽然离屠杀远了,但这些讨论在如今比如如何叙述和看待性侵这类网络话题上也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评分##非常少见的写作方式,阅读难度比较高,但确实能够通过这样的文本达到抽离的效果。不是我想象的口述史或者社科著作,更像是我不熟的文学批评?总之对于词汇和语句的操纵水平很高,莫名想起来了林奕含的“文学是巧言令色”的说法。战俘营的思想改造部分很值得思考。(书里的)恶人的行为不是凭空出现的,是通过语言被植入,通过训练去上手的,而作者写出来了这个变化过程
评分##最受启发的是第二章中作者对书写恶的忧虑:1.人权色情(对被折磨、被肢解的身体的描绘会引起淫欲兴趣)2.创伤的悖论(不可言传使之成为创伤,却又必须被说出来)3.邪恶的悖论(既要把加害者描述成恶魔,又不能把他们描述成恶魔)4.自恋的悖论(与凶残相关的工作要求人们适当地凝视自我,而凝视自我本身又是不适当的 )5.书写的悖论(采访某个人的故事,不是萃取数据,是进入一段关系,但只有远离后,才能书写他们)【2021009微】
评分##2021(54),至今277本。年轻时军人被洗脑而不自知,老来悔之晚矣。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是要有序引导人民狂热,世人皆醉。人干不过制度,只有随波逐流,还能怎么呢!?
评分##文学性很强的社科类书籍。
评分##文学性很强的社科类书籍。
评分##文学性很强的社科类书籍。
评分##读了一半。感觉在读哲学文献。能提炼出的论点其实没有这么复杂的
评分##文学性很强的社科类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