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念群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关于学术历程的对话与反思(代序)
上 篇
“理论旅行”的反省与批评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
三、三、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
―、导言——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二、由输入到输出——“理论旅行”的若干实例
三、“理论回流”之后——对若干二元对立概念在中国的规范性运用引发的评述与思考
四、结语——几点延伸的思考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
―、“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规范作用
二、“意识形态”的构造过程——从上层“象征建构”到底层“文化实践”
三、“制度成本”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个新的视角
四、儒家意识形态的“象征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及其后果

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
叙事的变迁——政治与社会
理论的横移——社会学与历史学
历史呈现与划分对象
理论的转换——悬置或者批判
规范论证与范式迁升
中层理论与一代悲剧的终结
空间重设与普遍主权
中层理论与自由的演进
“应然态民主观”的现代范本
一、历史逻辑的变相延续
二、现实逻辑的历史投影

“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识字”的常识性威力
“后现代”批评真那么不合时宜吗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
慈善传统与医疗观念
防疫行为与现代政治

“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
冲出“韦伯式圈套”?
冲突与控——汉口的近代模式
“公共领域”的适用限度
下 篇
跨学科入史的探索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期历史观”的结构
一、《过渡时代论》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内在紧张
二、克服“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的焦虑——从“保教”到“保国”
三、徘徊于“复古”与“蔑古”之间——重建传统道德与现代制度建设的关联性
四、对西方“进步史观”的修正及其后果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渡期历史观”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像抑或历史的真实
一、文化哈哈镜下的辜鸿铭——学术宗师还是复古幽灵
二、“自我东方化”——辜鸿铭与西方浪漫派的感应关系
三、“国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内在紧张——道德整体论的困局
四、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
一、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
二、从生到死——传统社区内的仪式表演
三、“兰安生模式”与城市卫生示范区的建立
四、“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与变迁
六、结论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
―、民间信仰、宇宙观和“地方感觉”
二、“四大门”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征
三、庙神的定期崇拜与“四大门”的暄宾夺主现象
四、顶香看病的个体化特征与社会秩序的维系
五、“四大门”与草泽铃医——传统乡村医生角色的模糊性
六、“巫”与“医”的现代之争——一个乡村医生的生活史
七、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变与“地方感觉”的城乡差异
八、结论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
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
二、“青苗会”与乡村权力网络
三、结论
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身体政治学分析
导论——反缠足运动的三种诠释方法及其修正
一、从审美到卫生——反缠足话语的阶段性建构
二、“缠足之美”与“缠足之痛”——传统与现代理解的错位
三、介于现代国家控制与社会风化间的反缠足运动
四、余论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有一篇關於制度史的。

评分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之后,中国就必然走德治、礼治、法治的道路,这个事本质是人治,因为中国人跟着孔子变相杀死了上帝,做了弑神的事情,自然不可能建立一个靠神维系人心治理的国家。自然就要靠道德礼义来约束人、组织人、治理人。

评分

##美籍理论来华旅行的梳理的阅读感很舒服。关于缠足没太理解,洋洋洒洒万字核心观点就是认为缠足也有女性的自主性在其中(虽然理解框架和讨论层次不同)。

评分

##读起来比较有意思的有三篇:〈“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谈1930年代北平的丧葬程序,可见阴阳师与警察这两种新旧职业的分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谈当时的巫医之混同。

评分

##杨念群此书中申言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社会史和文化史转向的重要性,尤其通过文化史,对民间自治的文化符号和社会心态的重建,突出了与现代化和革命两种以政治史为核心的历史叙事相对的民间话语的自治性叙事。作者受文化史影响较深,尤其是杜赞奇的研究,其中层理论也是对社会史中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西式划分比附中国史的反思。

评分

##读了其中三篇,果然自己很多近代史所谓范式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还是要注意理论学习,不过我们现在连所谓中层理论都知道得可怜。真不是应星所说,到处是中层理论,而恰恰是中层理论都太少了。大量近代史博论沦为资料集。

评分

##读了其中三篇,果然自己很多近代史所谓范式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还是要注意理论学习,不过我们现在连所谓中层理论都知道得可怜。真不是应星所说,到处是中层理论,而恰恰是中层理论都太少了。大量近代史博论沦为资料集。

评分

##有一篇關於制度史的。

评分

##或许是受九十年代中叶留美的影响,作为亲眼见证并且亲身参与了那个年代思想大转向的人,作者对于上世纪思潮的把握之敏锐令人叹服,以至于我在读到一半时才注意到这是十数年前论文集的再版。杨念群先生对于理论旅行的执着与探索也颇有教益。 印象最深的是他论述近代医学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及其如何制造并规训了一个医疗公共空间,其中对“四大门”信仰、顶香人行为与底层百姓信仰的研究甚至让我联想到了《奶酪与蛆虫》(指的是这种探究普通人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以及其与官方规训之间的冲突)——即使我写下这段话时还未能读到这本书。 感谢壹卷的赠书,让我有机会向追赶者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