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优化测试,优化教学
定价:22.50元
作者:(美)波帕姆,邓小玲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4143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基于学科标准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借助科学测试发展建设性的预警。
内容提要
过多的测试已成为一些学校的通病。但是测试——这里指适宜的测试——会让教师从中得到足够的启发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虽然,教书育人是绝大多数人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但令人沮丧的事实就是那些对测试缺乏根本认识的教师不可能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本书所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测试。
此书适合以下三类读者: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岗前职业培训时没有修过教育测试课程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岗前培训中也曾修过教育测试课程,但却无法把这门课的有关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的教师。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木少这样的事例。
参加教师教育培训的学生,他们有可能选修过教学法或教育心理学课程,并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认真学习过教育测试的有关理论。作者希望读者中能有许多像这样参加过教师培训的学生。
作者已经告诉大家此书所适合的读者群,现在作者要谈谈写这本书的目的以及此书的内容。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告知在教学战线工作的教育者和那些即将成为教育者的人们,告诉他们一些有关教育测试的基本且的知识。具体地说,就是帮助教师掌握有关测试的撞巧和知识.以便开展有效的教学。
事实上,确实存在两类教育测试,这些测试有可能(或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类是课堂测试,是由授课教师出题来测试学生对某个单元内容的掌握程度。第二类是外界指定测试,这些测试根据州或学区的规定,由专业人员命题,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专家们所规定的技能。
显然,教师对自编测试更具有支配力,因此在这本书里作者主要探讨的就是教师自编测试的结构以及与其相关的评价概念。然而,鉴于教师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测试的现实世界,此书也涉及了一些课外指定测试的有关问题。教师们必须熟悉由校外机构指定的各类测试,以便他们能正确判断学生们被要求参加的这些测试是否合理,并对不合理的测试进行有力的辩驳,从而不断改进这类测试。因此,当你浏览此书时,你将发现有些章节只论述课堂测试,有些章节只探讨外界指定的测试,而有些章节却两者兼而有之。
目录
作者介绍
瓦特·詹姆斯·波帕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和信息研究学院的名誉教授。毕生致力于教学,在洛杉矶分校任教30年之久,他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为将步入教坛的学生所开设的教学法课以及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评价和测量课。1997年,波帕姆博士被加利福尼亚教育研究协会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让人一下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厚重感。我刚翻开它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畅销书,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书中对“优化”这个概念的阐释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修修补补,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重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的那种辩证视角,既肯定了传统教育的价值,又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当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读起来,你会发现许多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教育现象,在作者的解构下,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比如,关于如何设计一个真正能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课堂活动,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操作框架,这套框架的精髓在于其灵活性和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答案。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撑,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耳边细语,指引着我们如何真正迈向高效、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评分这套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采用了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首先确立优化的理论基础,接着剖析当前教学实践中的痛点,然后提供具体的优化模型,最后落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与成长。这种结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完成一次从“迷茫”到“清晰”的心智转变。尤其是书中关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部分,描述得极其生动,它强调了合作和共享在优化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群体的智慧和相互促进才能真正驱动教育发生质的飞跃。书中引用的跨文化比较案例也极其丰富,能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坦白讲,初读时会让人觉得有些“硬核”。它没有过多花哨的修辞,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精确性来铺陈观点,这对于那些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适应时间。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种“硬核”正是其力量所在。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来自一线教育实践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选取角度极为刁钻,往往切中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头疼的那些“疑难杂症”。比如,处理“学困生”的问题,书中提出的策略不再是简单的“多辅导”或“多鼓励”,而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其“卡点”,然后对症下药,设计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章节,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考试和反馈的理解。作者强调,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分,而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学习方向,这种理念的转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是里程碑式的进步。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立刻回去修改了我下周的教案,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某几个具体的教学技巧,但阅读过程中发现,它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教育优化生态系统。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宏观的课程设计到微观的课堂互动,再到评估反馈的完整闭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技术在教学优化中作用的探讨。它没有盲目推崇最新的教育科技,而是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成为优化的催化剂,而不是喧宾夺主的装饰品。这一点非常难得,因为它避免了许多教育类书籍容易陷入的“技术崇拜”的陷阱。书中对“深度学习”的界定,也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衡量标准,这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提升课堂质量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它教我们如何区分那些“假忙碌”的学习和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建构,非常实用,值得每一个追求卓越的教育者收入囊中并时常翻阅。
评分我特别想强调这本书在“人文关怀”层面的深度。优化测试,不仅仅是测试技术的改进,更是对每一个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尊重。作者在论证优化策略时,始终贯穿着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关注。书中有一段关于“错误”的论述,让我深受触动——错误不应被惩罚,而应被视为最有价值的诊断信息。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穿全书的灵魂。它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和方法,立刻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对于那些常年在应试压力下感到身心俱疲的教师们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们,追求“优化”不是为了制造更高效的“生产线”,而是为了让教育回归其本真:培养完整、有思考能力、有创造力的人。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终的使命,而这本书,无疑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使命的绝佳向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