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
定价:42.80元
售价:27.0元,便宜15.8元,折扣63
作者:【马来西亚】林文采 伍娜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520096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
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本书中,作者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同时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
生命中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12个方面的问题:安全感?情绪管理?性格难题?行为偏差?社交与社会化?夫妻关系?妈自我成长和支持?父亲养育?隔代养育?性教育?疑难表现?其他生活琐事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好来源。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满3周岁的女孩开始对爸爸有大量的需求,她很希望多和爸爸在一起,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希望爸爸对她说“女儿很漂亮”“女儿很乖”“爸爸很喜欢这个女儿”……如果孩子对爸爸的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就比较容易感觉失落,然后用吃来填补。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的竞争性过强,造成我们太过焦虑,生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因为让步输掉自己的竞争力。也可以说,这是攀比的心态造成的。所以,放松一点吧!别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爸爸*擅长的事情,的确不是怀抱年幼的孩子,但这并不代表爸爸不需要陪伴孩子。爸爸*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游戏,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喜欢我”,从而获得价值感的认同。而这个过程中,妈妈也需要承担起为他们创造沟通机会甚至担任桥梁的角色。
●不同的孩子会发展出不同的、与妈妈连接的方式,比如拉着妈衣角,比如一直看着妈妈,比如像你的女儿一样,闻妈妈身上的味道,有时候孩子在妈妈身边绕来绕去也是在试图嗅妈味道。孩子还会寻找另外一些连接的方式,比如抱着有妈妈味道的枕头、毛巾、衣服。因为妈妈不可能24小时都在身边,孩子就会移情到这些温暖、柔软的东西上。
目录
自序:“心理营养”的由来
上篇:基本理念
1.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孩子!
●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2.先天气质:认识孩子,因材施教
●为什么要学习“天生气质”?
●如何观察孩子的“天生气质”?
●怎样根据“天生气质”因材施教?
乐天型孩子:在乎关系,拥有人际交往的优势!
忧郁型孩子:感受细腻深刻,天生主义者!
激进型孩子:勇猛执着,容易取得成就!
冷静型孩子:小心谨慎、思维能力强!
3.生命的五朵金花
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
1.安全感
2.情绪管理
3.性格难题
4.行为偏差
5.社交与社会化
6.夫妻关系
7.妈自我成长和支持
8.父亲养育
9.隔代养育
10.性教育
11.疑难表现
12.其他生活琐事
作者介绍
林文采:林文采博士:马来西亚籍华人,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亲子专家,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中国NLP学院萨提亚首席专业导师。
从事辅导25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15年。目前在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林博士以美国心理学博士的功底学习萨提亚模式,是目前不可多得的理论架构与个案治疗并重的萨提亚导师。
伍娜:自由撰稿人,长期为《父母必读》《父母世界》《我和宝贝》《好主妇》《妈咪宝贝》《菁》等多家育儿杂志供稿。现供职于游戏力工作室。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洞察力极强的长者在进行一次深入而亲切的交谈。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真诚的共情与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复杂亲子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将父母心中那些难以言喻的困惑和挣扎,用最精准的词汇描摹出来。它没有提供一堆空洞的理论口号,而是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日常场景中,让人在不经意间,就吸收了许多实用的育儿智慧。那种读完后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因为找到了标准答案,而是因为内心深处那种被理解和被赋能的踏实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心”放在首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互动的每一个微小瞬间,并意识到那些看似日常的互动,才是塑造孩子内心世界的关键基石。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能更清晰地映照出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盲区和惯性思维。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一章接一章的知识灌输,更像是编织了一张由理论、案例和自我反思环节构成的网。每一部分看似独立,但当你读完全书后,会发现它们是如何紧密地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它避免了将孩子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强调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需要独特的养护方式。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寻找速效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初读时可能会觉得节奏稍慢,因为它要求你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去忍受那些不适感。但正是这种“慢”,换来了对亲子关系本质的更深刻洞察。特别是它对“期望管理”那几页内容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多少亲子冲突,都源于我们不切实际的投射,而非孩子本身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文本质感有一种罕见的厚重与轻盈并存的美感。它的深度足够让研究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感到满足,但它的表述方式却又足够通俗易懂,即便是初次接触亲子教育理念的家长,也能毫不费力地进入情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需要通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心智状态。它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把父母塑造成必须完美无缺的“圣人”,反而更人性化地肯定了父母的局限性,并教导我们如何带着这些局限性,去更好地爱孩子。这种接纳不完美的力量,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母亲时常感到的那种“不够好”的焦虑。它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与我的不完美和平共处,并让这份不完美,成为连接孩子心灵的桥梁,而非障碍。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有效沟通”的一些僵化认知。在很多育儿指南中,我们总是被教导要“倾听”、“表达感受”,但这本书更进一步,它深入剖析了沟通背后的能量流动和非语言信号。我尤其喜欢它对“情绪容器”这个概念的阐释,这不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是提供了一套实操的框架,教我们如何在不被孩子的情绪吞噬的情况下,稳妥地为他们提供情绪的“安全港湾”。这种细腻的区分和深入的讲解,让我在实际操作中,不再是生硬地套用公式,而是能更灵活地根据孩子当下的状态做出反应。坦白说,以前我总觉得“教育”是向外施加影响,而这本书则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其实是从向内修炼开始的,是父母先整理好自己的内心秩序,才能为孩子构建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最深刻、最持久的教育力量所在。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多维度的。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提供一系列即刻见效的“小技巧”,而是着力于重塑读者的“底层操作系统”。我发现,在读完关于“依恋模式”的那几个章节后,我开始清晰地回溯到自己童年的经历,并且理解了为什么自己会对孩子某些行为做出过度反应。这种对自我历史的深度挖掘和澄清,是进行有效育儿的前提。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分析问题,而是提供了一套建设性的“心灵重建”路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如何“带”孩子,更是学会了如何更完整、更成熟地“成为”一个大人。这是一种自我成长的副产品,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珍贵的馈赠,它让亲子关系不再是一场单方面的付出与索取,而变成了双方共同成长的、充满张力的生命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