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怎麼做,纔能讀懂孩子的心
定價:32.00元
售價:23.4元,便宜8.6元,摺扣73
作者: 娜塔莉亞·察連科,張艷輝
齣版社: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169304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5次重印!俄羅斯兒童心理學傢娜塔莉亞?察連科的*之作!
讓你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打開封閉的心門,做到零障礙溝通!
讀懂孩子的心思,把握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與特點,換個角度想問題,就能給孩子*好的愛,讓育兒這件事變得更輕鬆。
理解孩子的想法需要很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瞭解孩子是從經驗、直覺,還是從專業層麵?是簡單觀察還是從興趣齣發?《怎麼做,纔能讀懂孩子的心》一書可以告訴你如何用繪畫、夢境、玩具等讀懂孩子的心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從心靈深處去瞭解孩子。
內容提要
5次重印!俄羅斯兒童心理學傢娜塔莉亞?察連科的*之作!
很多父母經常說,自己無法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想法需要很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瞭解孩子是從經驗、直覺,還是從專業層麵?是簡單觀察還是從興趣齣發?本書可以告訴你如何用繪畫、夢境、玩具等讀懂孩子的心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從心靈深處去瞭解孩子。
目錄
鉛筆和紙張可以告訴我們什麼3
幫助我們瞭解孩子的心理測試15
63/第二章孩子恐懼的秘密
我們的孩子害怕什麼68
孩子如何戰勝恐懼97
103/第三章為什麼孩子會哭
下一個哭泣的原因——身體不適109
因飢餓而哭是孩子為常見的哭泣理由110
身體疲勞和情緒超載而引起的哭泣111
孩子感到疼痛或者生病111
亂發脾氣112
童年的悲劇113
115/第四章我們的孩子在玩什麼
對男孩有害的遊戲120
對女孩危險的遊戲124
127/第五章孩子的夢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如何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分析夢132
如何解夢137
夢告訴我們什麼141
153/第六章潛在的因素
目光157
姿勢159
手勢163
走路的姿勢167
睡覺時身體的位置168
麵部錶情170
語音特徵172
笑聲174
說錯的話174
177/第七章身心疾病—童年的定時炸彈
支氣管哮喘183
高血壓184
十二指腸潰瘍184
潰瘍性結腸炎186
風濕性關節炎187
神經性皮炎188
心肌梗死189
糖尿病190
神經性咳嗽191
神經性嘔吐192
頭痛192
飲食失調193
厭食癥194
暴食癥196
後記198
參考文獻199
作者介紹
娜塔莉亞·察連科
心理學傢、顧問,畢業於俄羅斯南聯邦大學管理、心理學和商務學院。著有《如何在大城市抗壓》 《傢長抗壓指南:如何應對孩子上學問題》 《假如孩子說謊瞭》等。主要研究青少年、傢庭和婚姻問題,並進行相應的培訓和齣版與此相關的係列書籍。
張艷輝
教育學、法學博士後,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於廈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俄羅斯國立赫爾岑師範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上海師範大學現代校長研修中心教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師範大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之前總覺得和孩子溝通是個大工程,特彆是當他們進入青春期後,那簡直像是在對著一堵牆說話。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套僵硬的“公式”去套用,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拉著你坐在溫暖的爐火邊,娓娓道來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細節。它特彆強調瞭“傾聽”的力量,不是那種敷衍地“嗯嗯啊啊”的聽,而是真正進入孩子的情緒漩渦裏去感受。我記得書裏舉瞭一個關於孩子因為一個小小的挫摺就悶悶不樂的例子,很多傢長可能隻會說“這有什麼大不瞭的,趕緊振作起來”,但這本書教我們去解讀那個“悶悶不樂”背後的真正需求——也許是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說教。書中對於非語言信號的捕捉描述得極其到位,比如孩子緊握的拳頭、迴避的眼神,這些細微的動作往往比他們脫口而齣的抱怨更能說明問題。我開始嘗試在傢裏做一個“情緒的翻譯官”,而不是“問題的解決者”,這種角色的轉變,讓我在麵對孩子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時,心態平和瞭許多,也驚喜地發現,當你不急著給答案時,孩子自己反而能找到齣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視角,讓我們把焦點從“孩子做錯瞭什麼”轉移到“孩子正在經曆什麼”。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細膩,不像那些教條式的育兒手冊,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心理學入門讀物,隻不過所有的理論都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串聯起來瞭。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安全依戀”的闡述,它不是空泛地談論“愛”,而是具體到日常互動中的每一個微小瞬間。比如,孩子在玩一個復雜的積木時,你默默地遞上一塊缺失的零件,這個動作帶來的連接感,遠勝過你長篇大論地告訴他“媽媽永遠支持你”。書中對“情緒的同化與分離”有著獨到的見解。我們常常會把孩子的情緒“攬到自己身上”,孩子一哭,我們比他還焦慮,結果就是把本該孩子自己處理的壓力,變成瞭我們兩個人的“共患難”。這本書教會我如何“共情而不捲入”,你可以理解他為什麼難過,但你不需要為他的難過負責到底。這種精神上的“邊界感”的建立,不僅讓孩子更獨立,也讓我這個做傢長的精神壓力驟減。它提供的是一套內在的修煉方法,讓你從根源上改變對育兒的焦慮。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育兒觀受到瞭徹底的顛覆。我一直信奉“規矩大於天”,認為嚴格的界限是給孩子安全感的基石。然而,書中對“規則”的探討卻非常精妙,它不是要我們拋棄規矩,而是教我們如何讓規矩變得有“人情味”和“可協商性”。作者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教育專傢口吻,反而像是在分享自己無數次碰壁後總結齣來的血淚經驗,非常接地氣。特彆是關於“後果自然顯現”的那一章,我印象特彆深刻。比如,孩子忘記帶作業本,以往我會立刻帶去學校,替他“擺平”;而書裏建議,讓他去麵對老師的小小批評,從中體會到“準備不足”的代價。這個過程雖然痛苦,但那種學習是刻在骨子裏的。這種放手不是放任,而是一種更高階的信任。書中對親子衝突的描述也極其真實,那種劍拔弩張的時刻,我常常會迴想書中的建議:先暫停,給雙方冷靜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在氣頭上進行審判。這本“心法秘籍”讓我學會瞭在愛與界限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讓愛更有效率,讓規矩更有溫度。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對我最大的衝擊在於它對“完美父母”神話的拆解。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太容易被各種“彆人傢的孩子”和“最科學的育兒法”所裹挾,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總是在追趕一個永遠達不到的標杆。這本書卻非常坦誠地指齣,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孩子學習接納世界不完美的基礎。作者用一種近乎自嘲的口吻描述瞭自己作為母親的失敗時刻,這讓我感到極大的放鬆和釋懷。它鼓勵我們去擁抱那些“足夠好的父母”的狀態,而不是“完美的父母”。當我不再追求在孩子麵前永遠光鮮亮麗、永遠反應得體時,我發現我更有精力去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每分每秒的監控。書中關於如何處理自己的“內疚感”的章節非常實用,它幫助我理解,偶爾的失控和疲憊是人性的體現,而不是教育上的失敗。這是一種非常治愈的閱讀體驗,它讓育兒從一場“負重前行”的考試,變成瞭一段可以偶爾停下來欣賞風景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綫性的講述,而是像一張不斷展開的思維導圖,從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到社會情感的復雜性,層層遞進,但又不失靈動。我特彆喜歡它對於“內在動機”的挖掘。很多時候我們用奬勵和懲罰來驅動孩子學習或做傢務,這是一種外在控製。書中提齣瞭很多巧妙的方法,如何將外在的任務,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成就感和好奇心。例如,與其說“你把房間收拾乾淨瞭,我就給你買玩具”,不如引導他發現“看,當你把書本放整齊後,你是不是更容易找到你最喜歡的那一本瞭?”這種將行為與積極自我認知掛鈎的方式,效果是持久而深遠的。它不隻是教你如何“搞定”孩子今天的行為,更是在為他未來的自我驅動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讀完後,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很多習慣,這本書帶來的改變是雙嚮的,它不僅讓我成為瞭一個更好的傢長,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因為孩子的心,終究是成人世界的映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