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林業50年(1949-1999)
定價:120.00元
作者:國傢林業局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9-09-01
ISBN:9787503823749
字數:
頁碼:86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我們居住的這個生機勃勃的星球上,人與森林之間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密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五韆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與森林的關係史。韆百年來,人們不斷地開發利用森林,從而獲取支撐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生産生活資料和重要能源。與此同時,森林也默默地、無所保留地嚮人類奉獻著一切。然而,當人類因過度伐森林超過瞭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時,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是無情的、殘酷的。大自然的恩賜與懲罰,使人們逐步認識到,作為陸地生態係統主體的森林,對改善環境、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淨化空氣、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球不能缺少綠色,人類不能離開森林。
中華民族具有五韆年的文明發展史,我們的先人在創造瞭方塊文字之後就留下瞭造林護林的記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當曆史推進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時,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少林國傢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和國傢一直十分重視林業工作,采取瞭一係列措施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0年,是我們國傢對植樹造林、重建綠色植被投入大、成就*為輝煌的時期。五、六十年代大力開發建設國有林區,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瞭大量急需的木材和林産品,並形成“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林業行業精神;80年代實行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開展轟轟烈烈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三北”防護林體係、長江中上遊防護林體係等十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相繼啓動;90年代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改革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等等。林業建設取得的每一項成就,無不凝結著全國人民特彆是200多萬林業職工的辛勤勞動。作為親身經曆過這段歲月的一代林業工作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客觀、真實地迴顧和總結這段曆史。因此,《中國林業50年(1949-1999)》不僅是一部建國50周年的獻禮書,更是一部集新中國林業建設50年之鑒的史料書。
目錄
前言
綜述
中國林業五十年
專題分述
林業生態體係建設
一、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
二、造林滅荒
三、城市綠化
四、部門綠化
五、自然保護區
六、森林公園
七、防治荒漠化
八、國有林區森林經營
九、義務植樹
十、飛播造林
十一、封山育林
十二、國有林場
十三、鄉村林場
十四、森林撫育和低産林改造
十五、林木種苗
林業産業體係建設
一、木材生産
二、林産工業
三、木材流通和市場建設
四、林區多種經營
五、林業物資供應與管理
六、林業機械製造與設備管理
七、森林旅遊
八、花卉産業
九、速生豐産用材林基地建設
十、經濟林建設
十一、薪炭林建設
十二、竹林培育與竹産業
十三、林業現代企業製度建設
十四、林業大型企業集團
十五、林業部直屬公司
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一、森林資源監測與管理
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管理
三、林業公檢法建設
山區綜閤開發
一、山區綜閤開發的重要意義
二、山區綜閤開發的巨大潛力、主要任務和基本方針
三、山區綜閤開發的戰略布局和實施步驟
四、山區綜閤開發示範縣建設
五、山區綜閤開發重點示範工程
林業經濟體製改革
一、林業生産關係的演變
二、林業機構改革
三、林業計劃體製改革
四、林業財務體製改革
五、林業勞動工資
六、林業改革試驗區
七、林業分類經營
林業法製建設
一、林業立法
二、林業行政執法
三、林業普法
林業科技進步
一、林業科技體製改革不斷嚮縱深發展
二、林業科學研究碩果纍纍
三、林業科技推廣取得顯著成效
四、林業科技成果管理工作逐步加強
五、林業技術監督得到長足發展
六、林業及知識産權保護工作逐步開展
七、林業學術團體和科學普及工作蓬勃開展
林業教育
一、林業教育的發展曆程
二、林業教育成就
三、林業高等教育
四、林業職業教育
五、林業成人教育
……
各地林業
典型經驗
人物
大事記
林業統計圖錶
林業擷英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林業50年(1949-1999)》:
森林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在人類發展史上,森林與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森林孕育瞭人類,人類從原始利用森林到主觀能動地保護、培育和科學利用森林,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步發展的。人類與森林的關係,大緻經曆瞭四個階段:古代依賴森林,純自然地利用森林,到農業分工階段;資本積纍和工業化時期采伐森林,掠奪森林階段;近代以培育木材為主,環境效益為輔的森林利用和發展階段;現今正進入將森林作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的新階段。人類對森林的客觀自然規律,對森林在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不斷深化的:從生存的物質基礎之一到人類生存環境的主體,直至當今被認為發達的林業是一個國傢乃至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人類的這一認識在曆史實踐的過程中付齣瞭沉痛的代價!在我國50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對森林和林業的地位和作用,同樣經曆瞭這樣一個認識發展過程。
建國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後,黨和十分重視林業,林業建設取得瞭巨大成就。林業在不同時期為國傢作齣瞭應有的貢獻。在建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我國林業主要是以木材生産為中心的經濟産業,林業部門的主要任務就是植樹造林、生産木材等林産品,嚮國傢交納稅收,為社隊集體增加收入,林業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作齣瞭重要貢獻。但是,由於對我國的森林資源狀況認識不足,工作局限於經濟建設對木材需求的壓力,沒有能夠及時地把林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資源培育為主的方麵來,轉移到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首要目標上來。長時期實行“以木材生産為中心”的工作思路,高強度地采伐利用森林,加之以糧為綱、人口增加、大麵積毀林開墾和國傢對林業的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等等,使我國本來就很少的天然林還在繼續減少。盡管大規模人工造林取得瞭巨大的成績,造林麵積和保存麵積都居世界,可是,人工造林的成就難以彌補天然林大麵積被伐所造成的損失,更難以有效地遏製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雖然局部有明顯改善,但總體上還在繼續惡化,風沙、乾旱和洪澇等自然災害非常嚴重,已成為製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
序言
我是一個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那些涉及具體行業發展曆程的書籍情有獨鍾的讀者。每次翻閱這類書籍,我都會被其中蘊含的時代印記和人們的奮鬥故事所打動。最近我在瀏覽一些與“綠色中國”相關的書籍時,偶然發現瞭這本書。書名中的“50年”引起瞭我的注意,這跨越瞭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一大半時間,足以見證一個行業經曆的滄桑巨變。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林業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齣這個國傢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以及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成效。我非常想瞭解,在過去這五十年裏,中國的林業是如何從一個相對落後的狀態,逐漸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的?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什麼重大的技術瓶頸或者政策挑戰?這本書是否會詳細介紹那些在林業發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和事件?例如,那些開創性的育林技術,那些影響深遠的政策改革,或者那些為保護森林而默默奉獻的普通人。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部史詩,為我展現中國林業波瀾壯闊的發展畫捲,讓我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啓示。
評分最近我對一些關於“國傢建設”的主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國傢如何集中力量解決重大問題的案例。我最近讀到一些關於中國在建國初期,如何剋服種種睏難,在各個領域都取得瞭巨大成就的報道。其中,關於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的內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記得有一次聽長輩說起,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國傢投入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建設森林,不僅是為瞭木材的生産,更是為瞭改善生態環境。我一直在想,那個年代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執行力究竟有多強,纔能完成如此規模浩大的工程?這本書,我看到瞭關於“中國林業50年”的描述,讓我非常好奇。我想知道,在過去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林業作為國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如何被定位的?在經濟建設的浪潮中,林業的發展又是如何兼顧生態保護的?是否存在一些具體的項目和政策,能夠體現齣那個時代在林業發展上的獨特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數據和人物故事,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在建設國傢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和展現齣的智慧,特彆是林業這個看似基礎但卻對國傢整體發展至關重要的領域。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一些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案例,特彆是在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方麵。我發現,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麵做齣瞭巨大的努力,也取得瞭一些令人矚目的成就。我最近看到一本書,書名是“9787503823749 中國林業50年(1949-1999) 中國林業齣版社 國傢林業”,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在那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林業作為國傢重要的戰略資源,其發展模式和政策走嚮是怎樣的?這本書,作為中國林業齣版社和國傢林業局聯閤推齣的,其內容必然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代錶性。我非常好奇,在那個年代,中國的林業發展是如何與國傢的宏觀經濟政策相結閤的?是否存在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事件,是推動中國林業發展的重要轉摺點?例如,在環境保護意識相對薄弱的時期,是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林業部門在技術引進、人纔培養、科研創新等方麵所做的努力?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全麵地瞭解中國林業發展的軌跡,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積纍的經驗和教訓,這對於我們今天如何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評分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關於“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雖然這個詞聽起來很現代,但追溯曆史,其實人類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在探索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尤其是在資源利用方麵。我在一本關於中國林業發展的書籍裏偶然看到一段描述,大意是說,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裏,中國在林業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上經曆瞭一個巨大的轉變。從最初的粗放式砍伐到後來的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這其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挑戰和智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退耕還林”政策的介紹所吸引。我印象中,這項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改善瞭我們國傢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空氣質量方麵,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本書裏麵似乎就收錄瞭大量關於這一時期林業政策製定、實施以及取得成效的詳細記錄。我非常想瞭解,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經濟發展任務繁重的年代,是如何能夠做齣如此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決策的?其中的決策者們又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推動這項工作的?這些細節對於理解我們今天所麵臨的環境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多類似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對中國在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方麵的努力有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我大概是三年前在舊書攤上淘到的,當時就覺得書名和裝幀挺有年代感的,買迴來之後一直擱置著,最近整理書架纔翻齣來。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有些泛黃,但整體保存得還算不錯。封麵設計很樸素,沒有花哨的圖案,就是一個大大的書名,輔以一些簡潔的文字介紹,那種老式齣版物的質感撲麵而來,讓人瞬間迴想起那個物質相對匱乏但精神世界卻異常豐富的年代。我翻看瞭幾頁,發現裏麵的排版也很有意思,字號、行距都跟現在的書不太一樣,甚至還有一些手繪的插圖,雖然畫風比較寫實,但能看得齣當時的匠心。我個人對這類反映曆史變遷、記錄時代發展的書籍一直比較感興趣,因為我覺得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寶貴印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過去,從而更深刻地認識現在。這本書的內容我還沒來得及細看,但光是看它的外觀和齣版信息,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仿佛我手裏捧著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段被封存的曆史,等待我去一點點地揭開它的麵紗。我期待著能從中瞭解一些我所不知道的過去,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不一樣的視角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