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治维新为起点,日本开始了其脱亚入欧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民族国家现代化的精神与思想基础,从吉田松阴开始的日本现代教育,其理念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一个多世纪的或成功或挫败的经验。本书是对百多年来日本现代通识教育——日本名之为“教养教育”——的梳理与分析,一方面可供我们一窥日本现代化道路之深层思想根源;另一方面也可为我们正在实践的大学通识教育提供借鉴。
……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
——梅贻琦
##虽是小史,但考据颇为细致,可读性强。
评分##似乎很多人评价不错,但是我觉得实在槽点太多。第一,一手材料太少,大多是从通史或论文中引述的,包括参考文献中居然没列东大百年史那一套,作者还特别强调自己是在东大交流,资料上有优势,但反正我是真没看出来哪里“活用”东大的资源了。第二,论述太粗糙,结构和逻辑都连不上(按历史顺序讲下来不叫逻辑),具体论述中的槽点更是不胜枚举,实在不想说了。第三,很多引文特地标的“笔者译”,难道在书中翻译外文材料不是理所当然的么,还需要特别强调?第四,参考文献的分类混乱,人物传记、小说和研究论著归在一类里?第五,这插图也忒不清楚了吧。总之,感觉像是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在球台上打篮球。
评分##艰难的日本。个个都是好汉。红皮书之后困惑了。
评分##以为会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大概就是观点与史料的罗列,实在有点对不住这个系列的初衷。个人还是比较感兴趣战前日本的高教体系,只能说有一些知识上的收获。但是就精英与大众,战前与战后,这种教育转型背后的文化冲突与理念的反思,这本书并没有做足文章,只能说作为介绍勉强是够的,作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阅读也多平实,容易无趣。
评分好些年前读过一次,现在再来读就会觉得材料比较单一了,而且不是很丰满,更多的都停留在政策概述层面,没能活现为制度下活生生的人。而事实上,据我有限的接触,教养教育背后的矛盾是很多的。总的说来,我们关于日本的理解还是很不够。
评分##略读,战后美国重建了日本的教育。明治前期的日本还是属于精英教育,从中国儒家文化中吸取颇多。
评分##略读,战后美国重建了日本的教育。明治前期的日本还是属于精英教育,从中国儒家文化中吸取颇多。
评分##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百多年时间里,日本在通识教育方面发展历程的详细梳理。作者始终把日本的通识教育,置身于日本国民素质提升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高度予以考量,这样的作品,能让我们知晓日本现代化道路背后的思想与教育资源的支撑,也足以给我们中国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什么样的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日本的国民教育体系值得借鉴。作者文笔非常好,读起来很流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