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道从这里讲起:《薄伽梵歌》解读与会通
作 者:(以)泰奥多 著,徐达斯 译
I S B N :9787510822674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印刷时间:2013年10月
字 数:290000字
页 数:301页
开 本:16 开
包 装:平 装
重 量: g
原 价:68.00元
编辑
★《道从这里讲起——〈薄伽梵歌〉解读与会通》是中西学者联手,**部会通《薄伽梵歌》与中国文化的惊世杰作!
★ 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研究《薄伽梵歌》的**专家伊萨玛?泰奥多博士潜心力作,国学大师楼宇烈题写书名;
★ 国内一线独立学者徐达斯倾力译释,译者熟谙华梵古典,精通英、梵、中三语,功力深厚,被认为是“中国目前*适合译释《薄伽梵歌》的人”;
★ 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北大国学院、长江商学院数千位精英人士都在研读;
★ 21世纪将《薄伽梵歌》这部“上古天竺奇书”带入中国*重要的著作!
★ 随书附赠《薄伽梵歌》梵文译稿,楼老笔题写书名!
目录
序言
导读
第 一 章 设定背景
第 二 章 灵魂、法和解脱
第 三 章 智慧指引下的行动(部分)
第 四 章 者降世
第 五 章 智慧指引下的行动(第二部分)
第 六 章 八支瑜伽之道
第 七 章 对无上者之洞见(部分)
第 八 章 抛下肉体,尘世与彼岸
第 九 章 对无上者之洞见(第二部分)
第 十 章 心灵的转化和神圣示现
第十一章 天启灵象
第十二章 奉献的阶段
第十三章 内心的无上者
第十四章 三极气性
第十五章 从束缚走向解脱的旅程
第十六章 神性与魔性
第十七章 三极气性在人类生活中的呈露
第十八章 分辨出世和舍离
序言
序 言
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去阅读《薄伽梵歌》: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或诗歌;可以当做东方学的文献并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如其不然,也可以当做哲学或神学著作来阅读。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或诗歌,其文学性和诗性的方面自然会受重视,因而,偈颂的韵律、阿周那和克利须那的特殊称谓以及由此而唤起的相应的情感,诸如此类,皆在所当察;作为一部东方学作品,其历史学和语言学方面将得到强调,因而,关于撰作年代的问题,作者是一人还是多人、文本的语言学结构及其与《摩诃婆罗多》之语境的关系,自然会得到考虑;作为一部哲学和神学作品,其概念的结构,其隐伏的假设以及主要的观点,将受到着重的思考和检审,而这也正是目前这个版本用力之所在。《薄伽梵歌》学已经变得有点复杂深奥,以于在某个时候,一条鸿沟出现了,让普通读者对这部被广泛阅读的文献的学术性解析望而生畏。本书或许是受一种教学冲动的刺激,故此不但采取了跟解析性路径不同的情境,而且目标也不一样。就情境而言,我让读者放松,进入一种跟阅读一部伟大经典相匹配的沉思状态。就目标而言,我希望深化对作为哲学—神学作品的《薄伽梵歌》的阅读,并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部巨著的洞见或darshan。为此,我有意避免了征引全面的书目和密集的脚注,因为这些东西可能会让读者的注意力游离于作品原初所承载的简单却深刻的理念之外。
《道从这里讲起》先是作为一部神学作品问世,后来在牛津大学神学系的环境里得到了磨砺和进一步的清晰表述。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向理性检讨开放的统一结构,一个统合全文的结构。此结构是通过采用一个“三层楼房”的隐喻建构起来的,它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部分是三个不同的楼层,另一部分是从一楼到二楼后到三楼的通向楼中住户的楼梯。三个楼层代表实在的三个层次,而楼梯代表道德和精神提纯的转化性阶梯。在某种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我希望本书不但是对《薄伽梵歌》研究的一个贡献,也是对方兴未艾的比较神学的一个贡献,因为一旦诸多神学巨著的结构能够被粲然表出,它们就能被加以比较、加以对照、分判,由此提供一种灵性的多元统一,而这也许能用来作为物质主义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序言 原本,希腊的哲学跟希腊的宗教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后来才逐渐被表述为一种普世性哲学。同样,本书或许往这个方向上也前进了一小步,它强调了《薄伽梵歌》的哲学性本质,这在一部非印度教经典里也适用。如果去看看能找到的很多学术性释本,就会发现它们是按偈颂的译文逐颂提供注释的,本书则结合了几个给文本分节的版本,并加上了解读。我希望这种做法会证明是有用的。现在,让我引述《薄伽梵歌》本身,以此作为结束:
“此乃王者之学、皇华之秘,为清净,能被直下认取。它契合正法,不朽永在,实践时喜乐盈人。”
希望读者从这部伟大的著作里找到喜乐。
伊萨玛?泰奥多
于克莱尔学院神学系
剑桥大学2008年1月
后记
心即是朋友也是敌人
作者简介
伊萨玛.泰奥多博士,以色列国籍,东方学教授,牛津大学神学系毕业,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成员。目前在以色列海法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代表作为获奖图书 "Exploring the Bhagavad gita; Philosophy Structure and Meaning" (Ashgate Press, 2010)
徐达斯,独立学者,师从剑桥大学比较宗教系托玛斯.赫兹格博士,在东方学、考古学、神话学、中国文化史领域孜孜不倦研究十余年,尤其对古印度文化和瑜伽哲学有独到而深入的理解。已出版《处处是禅机》(浙江文艺出版社)、《上帝的基因》(重庆出版社)、《天下书的开示》(上海财经出版社)等著作。
........这次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相关的论述,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得要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用一种既谦逊又坚定的笔调,引导读者深入探究“我是谁”“我为何在此”这类终极问题。尤其是在探讨行动与无为的辩证关系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尊重了古典的深刻内涵,又巧妙地融入了对现代人焦虑状态的关怀。装帧的考究也为这种深度阅读提供了绝佳的物质支持,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让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
评分这本装帧精美的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初翻几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精雕细琢,他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那些深邃的哲理打磨得光彩照人,易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去理解和品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细腻,他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比喻或最直观的例子,将原本高悬于云端的智慧拉到我们触手可及的地面上。那种行文的节奏感非常舒服,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睿智长者娓娓道来的人生经验,充满了引导和启发。书中对于传统文本的梳理和现代视角的融入,也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与当下生活的关联性,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正“道”的踪迹。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对这类经典解读类的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度发挥,偏离了原著的精神。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洞察力着实令人叹服,他不仅仅是对文字进行解释,更像是与那位古老的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对着某个精妙的段落反复咀嚼,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了事物本真的面貌。书中的逻辑推演严密而又不失灵动,他总能将看似矛盾的观点调和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圆融的智慧。对于长期在迷茫中摸索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去提问,如何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去面对生命的种种境遇,这份引导的力量是无价的。
评分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解析,时而如惊雷般震撼人心。作者对古典汉语和现代白话的驾驭能力令人赞叹,他没有为了追求所谓的“古朴”而牺牲了清晰度,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削弱了原著的锐利。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章节对于“平衡点”的论述,那种洞察事物两端统一性的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思辨素养。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带来新体悟的宝藏之书。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落入将哲学变成教条的俗套。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亲自参与到这场探索之旅中来。作者在解析时,常常会抛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迫使你跳出书本,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信念体系。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方式,使得知识不再是死板的符号,而是转化为了可以内化、可以实践的生命力。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起在思维的迷宫中穿行,每一次转折都带来了新的视野。这种对读者主动性的激发,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培养的不是盲从者,而是独立的思考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