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降糖食材和禁忌食材,讲解了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膳食原则与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并有医师定制的一周降糖食谱,可平稳血糖,减少并发症。配图、做法、每餐热量及降糖详解,一应俱全。简单易学,让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平稳血糖。
作者简介:
杨长春
武警总医院主任医师。
致力于老年病的临床诊治与药物防治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糖尿病和“三高”人群,不仅注重药物治疗,更兼顾饮食治疗以达到降糖、降压、降血脂效果,疗效明显,受到广大患者的赞誉和信赖。
目录:
第一章 算算每天的进食总热量
控制血糖一定要知道的膳食原则
控制总热量是根本
保证食物多样性
这样的烹饪方法更健康
进餐顺序有讲究
一日三餐热量分配
如何确定自身热量需要
重建饮食金字塔
三餐比例 3:4:3
升糖指数是什么
食物交换份
嘴馋怎么办
第二章 专家定制一周控糖清单
星期一.
早餐 黑米鸡肉粥
早餐 拍黄瓜
中餐 香菇烧海参
中餐 苦瓜芦笋
晚餐 莜麦面
晚餐 醋熘白菜
星期二
早餐 草莓麦片粥
早餐 凉拌苦瓜
中餐 山药炖鲤鱼
中餐 凉拌莴笋丝
晚餐 玉米须蚌肉汤
晚餐 三丁玉米
星期三
早餐 小米粥
早餐 芹菜豆腐干
中餐 菊花胡萝卜汤
中餐 番茄三文鱼
晚餐 香菇薏米
晚餐 青椒茄子
星期四
早餐 西洋参小米粥
早餐 凉拌紫甘蓝
中餐 香菜蒸鹌鹑
中餐 番茄酱拌西蓝花
晚餐 荞麦面疙瘩汤
晚餐 菠萝木瓜汁
星期五
早餐 樱桃西米粥
早餐 芦笋煎鸡蛋
中餐 带鱼炒苦瓜
中餐 香菇烧竹笋
晚餐 小米红豆粥
晚餐 薏米鸭肉煲
星期六
早餐 山药茯苓粥
早餐 胡萝卜黄豆羹
中餐 番茄炒牛肉
中餐 双耳炒黄瓜
晚餐 紫菜黄瓜汤
晚餐 清炒苋菜
星期日
早餐 葛根粥
早餐 什锦鹌鹑蛋
中餐 番茄豆角牛肉
中餐 圆白菜炒青椒
晚餐 鲜橙一碗香
晚餐 番茄鸡蛋汤
第三章 大快朵颐,你也可以
蔬菜,降糖效果超赞
白灼芥蓝
上汤黄豆芽
清炒空心菜
紫甘蓝山药
青椒土豆丝
苦瓜炒胡萝卜
山楂汁拌黄瓜
炒二冬
凉拌马齿苋
香菇炒芹菜
红肠炖竹荪
素烧茄子
太极西蓝花
凉拌莴笋
秋梨三丝
山药枸杞煲苦瓜
蒜泥茄子
香菇青菜
姜汁豇豆
双菇豆腐
素烧冬瓜
烧平菇
凉拌豇豆
木耳白菜
清炒魔芋丝
莴笋炒山药
蒜姜拌菠菜
麻婆猴头菇
豆腐干拌大白菜.
煎番茄
炖五香黄豆
蒜蓉炒生菜
黄花菜炒黄瓜
绿色沙拉
西芹百合
蛰皮金针菇
白萝卜炖豆腐
香菇烧冬瓜
玉米沙拉
莲藕黄瓜沙拉
海带沙拉
酸辣黄瓜沙拉
芦笋沙拉
口蘑圣女果沙拉
海带黄瓜沙拉.
秋葵沙拉
紫甘蓝沙拉
茄子沙拉
桔梗冬瓜汤
双色花菜汤
水果,优含糖量低的
无花果枸杞茶
山楂荷叶茶
山楂金银花茶
苦瓜茶
柳橙菠萝汁
无花果豆浆
番茄柚子汁
李子汁
猕猴桃苹果汁
山楂黄瓜汁
苹果猕猴桃沙拉
猕猴桃酸奶
番石榴汁
牛奶火龙果饮
无花果李子汁
柠檬水
苹果胡萝卜汁
草莓柚汁
猕猴桃柠檬汁
木瓜橙汁
杨桃菠萝汁
芦荟柠檬汁
番石榴芹菜豆浆
银耳雪梨汤
柚子汁
火龙果胡萝卜汁
谷物,要控制进食量
黄豆枸杞浆
黑米花生浆
柠檬鳕鱼意面
凉拌荞麦面
大碗烩莜面
全麦饭
玉米面发糕
田园土豆饼
豆腐馅饼
黑米面馒头
菠菜三文鱼饺子
小米贴饼
赤小豆饭
玉米煎饼
荞麦馒头
炒莜面鱼儿
裙带菜土豆饼
燕麦面条
猪肉莜麦面
莲子粥
燕麦香芹粥
黑米党参山楂粥
肉、蛋、奶,解馋又控糖
地黄麦冬煮鸭
芡实鸭肉汤
洋参山楂炖乌鸡
鸡蛋羹
五香驴肉
黄瓜炒兔肉
炖老鸭
猕猴桃肉丝
药芪炖母鸡
鸳鸯鹌鹑蛋
牛奶牡蛎煲
魔芋鸭
芹菜牛肉丝
板栗黄焖鸡
胡萝卜牛蒡排骨汤
山药炖排骨
菠菜炒鸡蛋
青椒炒蛋
鸡肉扒油菜
西葫芦炒虾皮
太子参煲鸽汤
鸡丝炒豇豆
驴肉山药汤
枸杞山药羊肉汤
南瓜瘦肉汤
玉米排骨汤
鸡肉蛋花木耳汤
萝卜牛肉汤
紫菜蛋花汤
香橙鸡肉沙拉
水产类,糖尿病患者
青椒炒鳝段
清蒸带鱼
西蓝花豆酥鳕鱼
洋葱炒黄鳝
翡翠鲤鱼
苹果炖鱼
鲫鱼炖豆腐
金枪鱼烧荸荠粒
鲤鱼木耳汤
板栗鳝鱼煲
豌豆鳕鱼丁
柠檬煎鳕鱼
土豆拌海带丝
虾皮海带丝
鲫鱼汤
牡蛎海带汤
附录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表.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冲着“中医养生”和“食疗”的标签来的,希望能看到一些结合传统智慧来调理血糖的方法。然而,书中对中医理论的阐述显得非常表面化,基本上就是引用了“辨证论治”的皮毛,然后草草收场,直接跳到了一些基础的食材推荐,比如推荐多吃芹菜、苦瓜。这些内容,说实话,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降血糖食物”就能找到一大堆,没有任何新意。更让我失望的是,它完全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食疗方法融入到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中。比如,一个上班族,早上只有十分钟准备早餐,书里推荐的那些复杂的药膳或者需要长时间慢炖的汤品,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操作。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版”或“通勤版”的食疗方案。我特别想知道的是,中医里讲的“健脾祛湿”对稳定血糖到底有什么科学的、可量化的帮助,它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给出可执行的食谱或具体的膳食结构调整建议。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只是生硬地拼凑了“糖尿病”和“中医养生”两个热门关键词,内容深度和实用性都远远达不到一个专业养生书籍应有的水准。
评分这本号称“糖尿病一日三餐怎么吃”的宝典,我满心期待地翻开,希望能找到一套立竿见影的饮食方案。结果呢?内容组织得像一本散装的食谱汇编,缺乏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指导脉络。开篇大谈特谈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对于一个主要目的是想知道“今天中午我该吃什么”的普通患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我试着跳到具体的食谱部分,发现菜式五花八门,从南到北,从中餐到西式简餐都有涉及,但对于每道菜的升糖指数(GI值)或者碳水化合物的精确含量,描述得含糊不清。比如,它会建议“适量搭配粗粮”,可“适量”的界限在哪里?一个体重偏重的中年男性和一个偏瘦的老年女性,他们的一“适量”标准显然是不同的。更让人抓狂的是,书里对于食材替换的指导性太弱。如果我恰好不喜欢吃书里推荐的某一种豆类,想换成另一种,它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替换参考表或原则指导,让人在实际操作中无从下手,只能凭感觉摸索,这对于需要精准控制饮食的慢病患者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很大的风险和焦虑。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理论大于实践”的学术笔记,而不是一本真正能落地执行的“厨房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坦白讲,非常不适合目标读者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往往视力下降,需要清晰、大字体、对比度高的排版。这本书的字体偏小,行距拥挤,很多复杂的营养成分表和图表挤在一起,阅读体验极差。更别提它的语言风格了,它似乎是写给营养学专业的学生看的,充斥着大量的专业缩写和引文,缺乏对普通读者的耐心和同理心。比如,书中多次提到“葡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的拮抗作用”,这对于一个只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吃苹果的患者来说,是完全不友好的信息噪音。一本成功的科普读物,应当是“化繁为简,寓教于乐”。这本书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仅没有简化复杂的饮食知识,反而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将读者推得更远。如果作者的目标是教育大众,那么这本书在“可读性”和“亲和力”这两个维度上,是完全不及格的。
评分我原本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糖尿病食谱”的创新和灵感,毕竟市面上的食谱书太多了,总要有点特别之处才能立足。然而,翻阅全书,我发现里面推荐的绝大多数菜肴,都是传统控糖饮食中老生常谈的“白水煮鸡胸肉”、“清炒时蔬”、“糙米饭”。这些食物固然健康,但长期坚持下来,味蕾必然会发出强烈的抗议。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对于“如何让糖尿病饮食变得美味而不失健康”这个核心难题,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香料、天然调味品如何替代高盐高油的技巧,也没有展示如何通过改变食材的烹饪手法(比如发酵、慢烤)来提升口感。它似乎认为“控制血糖”就等同于“放弃美味”,这种单向度的思维,极大地削弱了患者坚持长期饮食管理下去的内在动力。一本好的食谱书,应该点燃读者的烹饪热情,而不是让他们觉得吃饭成了一种不得不忍受的惩罚。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与血糖波动作斗争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书里关于“血糖高吃什么降血糖”的即时干预和长期管理的策略。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令人啼笑皆非。它似乎遗漏了一个核心问题:血糖的个体差异性。书中提供了一套看似非常标准的“一日三餐”模型,但这个模型完全没有考虑个体化差异,比如不同的胰岛功能、运动量、药物使用情况。我尝试严格按照书里的量来吃,结果第二天早上的空腹血糖反而比平时高了20个点。书里没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如何根据血糖仪的实时读数来调整下一餐的配比,这在现代糖尿病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只是简单地告诉你“多吃蔬菜,少吃米饭”,但蔬菜的种类、烹饪方式(是蒸、煮还是油炒)对血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本书对此几乎是避而不谈。此外,对于如何应对突发的低血糖或高血糖情况,书里提供的建议也非常笼统,缺乏紧急处理的流程图或详细说明,让人在遇到真正的健康危机时,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显得苍白无力,完全不能作为应急参考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