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套装书籍王阳明心学大全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全2册)心学全书+知行合一的

F4套装书籍王阳明心学大全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全2册)心学全书+知行合一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知行合一
  • 哲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智慧
  • 修身
  • 励志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煦和致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7516408094
商品编码:26536263349
丛书名: 畅销套装-王阳明心学大全-500年来中国人精

具体描述

 

1.修炼强大内心,必读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曾国藩、梁启超等人的终生精神导师,受到无数人的礼膜拜。

2.一套书清晰了解阳明心学完整体系,王阳明的“心学哲理、文治武功、传奇人生”全在书中。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内心之必读书。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3.本书作者罗智先生是王阳明心学的研究专家,其作品一直高居阳明心学类作品畅销榜前列。

罗智先生是国内真正把王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他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

4.这套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心学”中的“心”,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如王阳明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本书以王阳明自身的经历为主线,以阳明心学为灵魂,深度解析心学的奥秘。从而让读者明白,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其中蕴藏着能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智慧》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

    本书是国内知名心学专家罗智先生沉淀3年的王阳明心学智慧大作。罗智先生的前两本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正把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罗智,心灵励志作家、王阳明心学研究者,“阳明心学”畅销书作家。十多年前,因机缘巧合,“偶遇”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从此身体力行,苦心钻研其著作,并在人生、事业低谷期,凭借王阳明的心灵智慧,成功地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王阳明心学全书》

自序:有一种智慧叫“天人合一”

  1.王阳明之谜

  2.立足于行的奥秘

  3.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4.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

  5.洞悉心灵的秘密

  6.创造一切的力量

  7.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8.唤醒更高层次的“本体”思维

  9.不执着思维后会发生什么

  10.“观照”的奇妙作用

  11.激发生命的正能量

  12.由外而内的改变

  13.感觉的神奇力量

  14.受限的人生

  15.打造一种超级意志力

  16.心想事成的秘密

  17.改变命运的关键

  18.本体智慧根源于“无”

  19.心灵要与大自然节律合拍

  20.怎样才能高效率做事

  21.突破畏难情绪的诀窍

  22.心即是“理”

  23.如何把事物化繁为简

  24.通达自由的人生境界

  25.“势”中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26.知行合一的秘密

  27.避免“空想”与‘I盲动”

  28.心中自有定盘针

  29.随时使心灵变得更强大

  30.在蛰伏中培养道的能量

  31.怎样控制思维

  32.渴望什么就去争取吧

  33.什么是真正的专注境界

  34.治学在于融会贯通

  35.学问之源泉

  36.做学问的诀窍.

  37.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38.力量源自事上磨炼

  39.动中求静之道

  40.以明镜之心待物

  41.克服深层次的恐惧

  42.意识不受制于外物的秘密

  43.怎样使志向坚定不移

  44.心中没有困难这回事

  45.进步就在每一下努力中

  46.养生的关键是什么

  47.持志之中的奥秘

  48.一切感觉由心掌握

  49.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50.寻找真正的“自我”

  51.成就自我的关键

  52.参破生死大关

  53.至诚的境界

  54.不动心乃成事之本

  55.在困难的时候要挺住

  56.用兵之道在于心定

  57.定力是怎样炼成的

  58.探寻心性的奥秘

  59.佳的心态是什么

  60.调整心境的方法

  61.改变自己的气质

  62.人心自有通天的智慧

  63.让心处于正确的状态

  64.格物致知的天机

  65.心的执着

  66.谋略的高境界

  67.信念的力量

  68.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他人

  69.履险如夷的智慧

  70.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71.获得卓越能力的诀窍

  72.本体意识的奇妙作用

  73.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

  74.致良知的秘密

  75.天泉桥之会

  76.碧霞池夜坐

  77.天泉证道

  78.良知究竟在何处

  79.后的征途

  80.此心光明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智慧》

章 立志乃万事之本

    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充满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更有着许多诱惑和选择,如果我们拒绝不了那些诱惑,就会玩物丧志,虚度时光,从而与美好的梦想失之交臂。

1.让志向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  002

2.时时保持正向思维  /  006

3.培养过人的耐心  /  010

4.在头脑中看到自己的志向  /  015

5.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  020

第二章 王阳明的修养心法

    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位心性修养极深的大师。他尝试过许多不同学派的修心方法,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深深懂得了掌控情绪、培养定力、认识自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只有主动去认识自我,磨练出一种“静”气,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思想情绪所处的状态,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在面对外界刺激和干扰时,使自己处于一种主动的、有利的地位。

1.以镇静为要义  /  026

2.凡事要小心谨慎  /  031

3.怎样培养定力  /  035

4.不要让负面情绪折磨自己  /  040

5.认识你自己  /  045

6.释放怒气的方法  /  050

第三章 王阳明的为人处世之道

    儒家的思想注重入世、济世,要求在“正心修身”的基础上,进而“齐家、治国”,后达到平天下的目标。而要想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去应对现实,对待他人要把握好一个“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灵活的方式处理事情,让自己在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1.对朋友不要太苛责  /  056

2.为人不可有傲气  /  060

3.以柔克刚的奥秘  /  065

4.有时候退让一步才是好的选择  /  069

5.接受现实才有出路  /  073

6.做正确的事  /  077

7.不要过多在意闲话  /  081

第四章 领导力修炼法则

    作为一个建立了卓著功业的军事家、政治家,不可否认,王阳明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他的领导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的人才都愿意追随他,为他出谋划策,奔走效力。而王阳明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也领悟出了不少为官要领,使自己在官场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步步高升,后在十分险恶的明代官场中得以全身而退。而他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1.王阳明的权力观  /  088

2.有德方能服人  /  092

3.掌握好人脉资源  /  096

4.有担当才能成长  /  100

5.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  104

6.多谋善断的奥秘  /  108

7.以坦荡的心境为官  /  112

第五章 知行合一的智慧

    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除此之外,他在书法、文学、诗赋等各方面的造诣也极深,大多数普通人恐怕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他在某一方面的成就。而且,王阳明即使在极繁忙的军务中,都能保持好整以暇的气度,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事务。即使处于危险异常的环境中,对于许多看似非常棘手的事情,他都能洞悉到其中的关键所在,后出乎意料地解决了。他这种高效率的学习和办事能力,可以说与他那独特的“知行合一”的智慧有很大关系。那么,“知行合一”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里,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和奥秘呢?

1.什么是知行合一  /  118

2.循序渐进是必要的  /  122

3.事上磨练  /  127

4.关键要先行动起来  /  131

5.知行合一的奥秘  /  135

6.笃行才能出现奇迹  /  140

7.顺其天而行  /  145

第六章 王阳明的兵法谋略

    王阳明出身书香官宦之家,他从27岁起,才开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学习研究兵法谋略,并达到了极高明的境界。后来他以文臣之身带兵打仗,剿山贼、平叛乱、平民变,南征北讨,所向无不披靡。就连后世以镇压太平天国而著名的曾国藩,都感叹自己没有王阳明那样高明的军事指挥才能,不然南京早就打下来了。王阳明在兵法谋略上有哪些独到见解和过人之处呢?

1.避实击虚  /  150

2.兵贵“拙速”  /  154

3.善于造势与顺势  /  158

4.不战而屈人之兵  /  162

5.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  166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命境界

    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王阳明历尽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也碰到了许多看似无路可走的困境,但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中,他都能及时调整心境,使自己拥有一种愉悦、豁达的心态,促进了身心的完备、健康,从而以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勇敢地面对眼前的苦难。正因为他能够保持常乐的状态,由此激发出了心中潜藏的勇气和智慧,跨过重重困难,后赢得了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1.人生要保持快乐  /  172

2.快乐是可以掌握的  /  176

3.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求  /  180

4.明理才能常乐  /  184

5.活在当下的快乐  /  188


附录

1.《大学问》德洪序言  /  194

2.《大学问》  /  198

3.拔本塞源论  /  212

4.紫阳书院集序  /  226

5.观德亭记  /  229

6.象祠记  /  231

7.示弟立志说  /  234

8.王阳明晚年定论——天泉证道  /  240

★《王阳明心学全书》

    3.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王阳明自幼饱读经、史、子、集,这段话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他向来非常向往古人这种“无入而不自得”、随时都能心安理得的洒脱心态。

    没想到老天爷与他开了个玩笑,居然安排了足足三年的时间,让他在享受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之后,有机会来到龙场这如假包换的夷狄之地,历尽患难,亲身体验这种令人难忘的境界。

    昔日尊崇的王大人被剥夺了一切,除了一颗虔诚求道、矢志弘扬道统的心外,别无他物可以依靠。

    然而,对于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的人来说,有这样一颗心就足够了。

    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古圣先贤那种“无入而不自得”的心境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王阳明心中大的疑问,也是他生命中的追求。

    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是必须面对,逃无可逃的,与其做无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以坦然的心态去应对。

    王阳明抛弃了一切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始了这种艰难的探索。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亲身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

    没有房子,就暂居茅庐、住山洞。

    没有菜蔬,就自己开荒种地,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有时断炊了,就挖野菜、摘野果充饥。

    随从们都病倒了,王阳明就一人把“家务活”全部包揽下来,提水、砍柴、煮粥、做饭,无微不至地服侍随从们,从“王大人”变成了一个合格的“保姆”。

    做到这些还不够,随从们客居他乡,缺衣少食,心情郁闷,病体难以康复,王阳明又放下哲学家的架子,声情并茂地讲段子,演小品,唱民歌,千方百计地逗大家开心……

    儒家认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所以儒家向来强调,人才培养的高境界是“不器”。

    什么是“不器”?

    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他打通了心灵的某一关节,做什么事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很好。

    就像王阳明这样,骑上战马能打仗,张弓搭箭则百步穿杨,拿起笔来能写文章,谈论哲学张口就来,书法练得如走龙蛇、形神兼备,扛起锄头能种菜,走进厨房能做饭,演讲、唱歌等文艺表演更是小菜一碟……

    这就是儒家在人才培养上的理想人格——全才。

    王阳明因机缘巧合,很幸运地达到了这一至高境界。从此,王阳明之后再无王阳明。

    然而,“圣人也由人来做”,在王阳明还没成为圣人之前,整天让他做这么多烦琐的事,有时难免也会无明火起,感到命运对自己如此的不公。

    自己不就是因为上了一篇言辞并不十分过激的奏疏吗?竟然因此被贬谪到这么个鬼地方来,受尽非人的折磨,天理何在?!

    也许找到这个答案,就能找到王阳明自己苦苦寻找了二十多年的“天理”了。

    每当想不通的时候,王阳明便向自己问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个能迅速改变心境的方法。

    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智慧。

    这种方法巧妙地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一种正面积极的能量传送到心中,促使自己摒除忿恨和畏难等各种负面因素,从而使自己的心境和行为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

    有一句话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道理大家都知道,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因为我们没能达到“以心印心”,即没能真正去体验那些榜样人物的内心境界及信念。

    其实,心境的改变就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细细揣摩那些表现特殊之人在某种境遇下的心态,并模仿他们的信念及做法,不知不觉中,自己就会获得与他们相同的信念及一样的处世方式。

    思想的力量虽然很大,但只有当一种想法进入潜意识时,它才能转化为强大的能量。

    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虽然追求卓越,向往别人的成功,但却没有经常对自己的心灵进行调控,只是简单地说说“要向某人学习”,当然不能获得任何改变的动力。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内心,就会被外界控制住自己的思想,陷入混乱之中。

    所以,如果我们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改变的力量,就一定得有一个在内心“模仿”他人信念的过程。

    当你遇到令人困惑的事,受到打击,充满挫折感时,不要因此而沮丧,更不要把当前的事看得太严重,找个地方静静地待一会,让心情放松,借此机会反省一下。

    自己的内心是消极的吗?自己是不是在不断地做那些对改变环境毫无帮助的事,如怨天尤人、自怜自贱?这些负面的想法具有很大的破坏性,长久陷入其中,会消耗身心的大量能量,使人面临崩溃的边缘。

    现在,请你仔细考虑一下:如果是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如圣人)碰到该情况,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细细地揣摩这一点,让精神和身体尽量放松,在脑海中浮现你所尊崇之人处理当前困境的情境,进入他们的信念之中。

    待有了肯定的感觉,仿佛每个细胞都充满了积极的能量后,整个心境和行为都会因此而发生惊人的改变。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要有耐心,在练习中不断摸索经验,巩固成就。

    正如古人所说:“君子之学,求尽吾心焉尔。”

    君子平常的所作所为,追求的是一种提升自我、彻底认识自己心性的境界,而不是抱有其他功利目的的。

    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有了这个大目标,那些次要些的事物就不能扰动自己的心了。

    素其位而行,绝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而是首先要培养一种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对世界或他人的抱怨,让对解决问题毫无用处的怨恨、焦虑等负面情绪平息下来,再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只有这样,一个人的内心才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地去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好的境界。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智慧》

1.让志向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王阳明语录】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

   译文:只要念念不忘体悟天地宇宙的本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立志。能够时时刻刻不忘记这个目标,时间长了,心自然就凝聚在这件事上了。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人生中的目标,首先得树立起坚定的志向。因为人有着很强的惰性,好逸恶劳是人性中的弱点,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向前迈进的话,他很快就会屈服于自己的情绪以及外在的环境,让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随波逐流,沉溺于各种各样的享乐之中,终一事无成,虚度了宝贵的时光。

志向,就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无比神奇的力量,它能帮助一个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王阳明自幼就立下了成为圣贤的远大志向。

他十一岁时,跟随父亲到京师读书。一天,好动贪玩的小王阳明放学后,照例又与小伙伴溜到街上玩耍。

    一帮孩子在大街上东钻西窜,直玩到天快黑时,方才兴尽回家。

    王阳明与同伴分手后,正想向自己家走去时,一个打扮奇怪的相士拦住了他,说见他气质不错,要给他免费看看相,看以后是否应验。

   王阳明虽说还是小孩子,胆儿却很大,他嬉皮笑脸地点点头,看这相士到底要说些什么。

   相士认认真真地打量了他一番,后却只说了这样一句话:“须拂颈,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说完便飘然离去。

   常人虽不太理解这番“圣”来“圣”去的话,王阳明却听了个大致明白,意思就是说他以后到了胡须拂颈的年纪,这个时候就能进入圣贤的境界了;到了胡须拂胸的年龄,这时境界就更为深厚;待到胡须长到腹部时,就可瓜熟蒂落,至此大功告成。

   王阳明虽年幼贪玩,但在父亲和老师的督促下,也读了不少的儒家经典书籍,知道圣贤是一类很牛的人物,他们道德高尚,洞悉人生奥秘,有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能力,能治国平天下。

   相士的这一席话,勾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将这个“成为圣贤”的志向,深深地刻进了自己心中,以后他的一切行动,都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个意识的影响。

   在私塾读书时,王阳明也在思索着圣贤的事,甚至鼓起勇气,大胆地向看起来博学多识的老师提问:“先生,请问什么才是天下等的好事?”

   老师想了一会儿,说:“肯定是登科中状元啦。”

   王阳明摇了摇头,稍有点迟疑地说:“不对,我觉得应该是学而为圣人吧。”

   “什么?你想做圣人?”老师的眼睛瞪得滚圆,好像不认识眼前这个学生似的。

   也难怪老师如此吃惊,自己辛苦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中过,而这整天打打闹闹的顽皮孩子,现在就梦想着去做圣人,简直太自不量力了!

   王阳明想做圣人的消息传到他父亲(也就是前状元王华)的耳中时,早就对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烦恼不已的王华,把王阳明叫过去,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臭骂:“你这臭小子,是不是搭错哪根筋了,书都还没读好,就想做圣人了!我看你做个剩人才差不多!……”

   尽管父亲和老师对王阳明做圣人的志向很不支持,经常嘲笑打击他,但是他却丝毫不为所动,仍旧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独特的志向中。

   慢慢地,这种深藏于思想深处的志向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与王阳明一同成长起来了,成为一种主宰他日常行为的思维模式。在其影响下,王阳明不断探索怎样成为圣贤的方法,甚至达到了如痴似醉的地步。

   有一次,王阳明对“格物”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拉来一个朋友,一同来到老爸官署的后花园中,面对一丛竹子瞪大眼睛盯着,认认真真地“格”起物来……

   然而,两人功力未到,先后累倒了。

   虽然走了很多弯路,遇到很多挫折,王阳明有时也有过退缩的心理,但他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一直锲而不舍地寻找学而为圣的方法,即使在他遭受毒刑拷打、身陷牢狱之时,也不忘读书研《易》,矢志苦学……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

   老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当他历经了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近乎绝望的境遇中,以一种执拗的方式坚持心中的志向时,上天就在不知不觉中为他打开了一扇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大门。

   王阳明三十九岁那年,他被贬到龙场当驿站站长,这是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人迹罕至、言语不通、瘴气弥漫,更要命的是连个住的房子也没有。而且到了这里之后,由于水土不服、疲累交加,随从们先后都病倒了,全部的重担都落到了王阳明一个人身上。

   即便如此,王阳明也不改初衷,他调整心态,处理好繁琐的日常事务,全身心投入到“格物致知”的实践中……

   在忘我的努力下,终于在一个月明之夜,王阳明开悟了,史称“龙场悟道”,从此开创了影响中国数百年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曾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这说的是实话,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屈服,而是凭着坚定的志向,不怕苦,不怕累,甚至连生死也置之度外。

   他在龙场修身时,认为自己对世上一切荣辱得失都能够看淡了,但还有对生死的本能恐惧时,便狠下心来,用大石头做成了一口石棺材,发誓说:“我就当自己是已死之人了,还怕什么呢!”凭着这种“向死而生”的大智慧,他终于突破了后一道关口,领悟了“心学”的要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没有把所要实现的目标当作是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一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打退堂鼓,向命运认输了,这样下去,终究一事无成,到头来两手空空。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志向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当这种志向充满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时,志向就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一种强劲的动力便出现了,内心萌生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念头,形成了一种类似“神启”的状态。在这种神圣的状态里,我们的一切都为了志向而生,所有的思维、行动都指向目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然就能创造奇迹。


开启人生智慧的钥匙:探寻千古圣贤的心学宝藏 一部震撼心灵的东方哲学巨著,一段跨越时空的智慧之旅。 自古以来,人类便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智慧。哲人智者们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而其中,王阳明的心学,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五百年的时光长河中,持续闪耀着独特而深刻的光辉。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的智慧,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通往内心宁静与力量的路径。 《王阳明心学大全(全2册)—— 心学全书 + 知行合一的》,这套凝聚了智慧精华的巨著,将带领您深入探索这位明代圣贤深邃的思想世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系统梳理、深入解读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生动、可实践的心学体系。本书精选了王阳明最重要的著作,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力图呈现一个全面、清晰、易于理解的王阳明心学全貌。 本书的两册内容,犹如两扇门,分别引领您走向心学的不同维度: 第一册:《心学全书》—— 奠定根基,洞悉本源 这一册,如同心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将为您全方位地展现王阳明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将从最基础的“心即理”讲起,逐步深入到“致良知”、“事上磨练”等核心概念。 “心即理”—— 宇宙人生的根本依据: 许多人将“心即理”简单理解为“心里怎么想就是什么理”,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心即理”的深刻内涵在于,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都蕴含在我们自身的“心”之中。也就是说,无需外求,真理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本书将详细阐释这一点,帮助读者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能够体悟宇宙真理的能力,而非需要从外部世界去获取。我们将探讨“心”的本体、作用,以及它如何构成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如何成为我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准则。 “致良知”—— 点燃内心的道德火炬: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辨别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外界的干扰、私欲的蒙蔽而忽略甚至遗忘自己的良知。“致良知”便是要让我们回归本心,将这沉睡的良知唤醒,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和发展。本书将深入分析“致良知”的内涵,探讨如何通过反省、体察,不断澄明自己的心境,让良知在每一个决定和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您将了解到,真正的道德力量并非来自外在的规章制度,而是源于内心深处那不灭的良知之光。 “事上磨练”—— 在实践中淬炼真知: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的心学绝非空泛的思辨,而是强调在具体的事务和经历中去体悟和践行。 “事上磨练”便是这一实践精神的生动体现。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在人际交往中,每一次挑战、每一次困难,都是磨砺心性的绝佳机会。本书将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解读,展示如何在日常的“事”中,去磨砺自己的心性,去体悟“心即理”的真谛,去践行“致良知”的原则。您将学会如何将心学的智慧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次经历都成为提升自我的契机。 本体功夫与工夫论: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和工夫论,剖析“本体”的空灵与充实,以及如何在“事上”不断深化“工夫”,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二册:《知行合一的》—— 实践为王,成就人生 如果说第一册是心学的理论基础,那么第二册则将是心学实践的行动指南,它将聚焦于“知行合一”这一王阳明心学最鲜明、最具指导意义的实践原则。 “知行合一”——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最具革命性的思想之一。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知”与“行”的割裂,强调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则是对“知”的检验和深化。本书将详细阐释“知行合一”的深刻含义,破除对这一思想的常见误解,如“知易行难”的迷思。您将了解到,当一个人真正“知”某事时,他的行为自然就会与之契合,而之所以感觉“知”与“行”难以统一,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知”尚未达到真正的、彻底的程度。 从觉察到行动的转化: 如何将内心的体悟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方法和路径。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格物致知”来深化认识,如何通过“静坐”、“反省”来澄明心性,最终让我们的行动与内心的道德准则保持一致。这不仅仅是要求我们行动,更是要让我们的行动成为我们内在智慧的自然流露。 应对现实挑战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工作压力、人际冲突、价值迷茫等。本书将深入剖析王阳明心学如何在这些具体情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面对职业挑战时,如何运用“事上磨练”的精神,将每一次困难都转化为成长的机会;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何运用“良知”来化解矛盾,建立真诚的连接;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坚守内心的准则,不被外物所扰。 实现内心强大与人生圆满: “知行合一”的实践,最终是为了实现内心的强大和人生的圆满。当我们的“知”与“行”真正合一时,我们便能做出最符合道义、最符合自身本质的决策和行动,从而减少内心的焦虑与挣扎,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平静。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通过心学的实践,逐渐构建起强大的内在力量,应对人生中的风雨,并最终活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本书并非将古代智慧束之高阁,而是致力于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王阳明的心学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提升自我认知,实现人生价值。 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它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一次对内心力量的唤醒。 如果您: 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东方智慧的精髓; 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寻求内心的指引与力量; 希望提升自我认知,掌握应对挑战的有效方法; 追求一种更深刻、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那么,这套《王阳明心学大全(全2册)》将是您不容错过的宝贵财富。它将带领您穿越时空,与千古圣贤对话,点燃您内心的智慧之光,开启一段 transformaive 的人生旅程。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回归内心,倾听来自圣贤的智慧回响。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通往生命真谛的钥匙,是开启你内心强大力量的宝藏。 阅读这套书,您将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获得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安顿自我的全新视角。您将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如何在每一次的经历中,淬炼出更加成熟、更加智慧的自己。 这是一场属于心灵的盛宴,一次涤荡灵魂的洗礼。立即翻开它,让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成为您人生中最坚实的后盾,最璀璨的明灯。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沉浸在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养生哲学的书籍中,这本书与“心学”的关联可能不是直接的,但却让我对“养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强调,身体的健康离不开心灵的健康,而心灵的宁静是养生的基石。它介绍了许多古代医家和哲人关于如何通过调整心态、保持情志平和来达到延年益寿的方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静心”和“观照”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认为,许多疾病的根源在于内心的波动和情绪的失控,只有学会平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理解情绪的来源,才能有效地化解内心的烦恼,从而让身体得到真正的疗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缓。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及“王阳明”这个名字,但它所传达的“以心为本”的理念,与我理解的许多中国传统智慧是共通的,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安顿身心”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书籍,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战略、谋略以及如何运用智慧来克敌制胜的内容。这本书虽然侧重于战争的应用,但其中蕴含的许多哲学思想,比如“知己知彼”、“以柔克刚”等,都具有普适性,可以引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和军事家,阐述了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如何保持清晰的头脑,如何做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谈到了“心力”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将领的意志和决心,往往比精良的武器更能决定战争的走向。这让我联想到,在任何竞争性的场合,内心的强大和坚韧是多么关键。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凝练,逻辑性极强,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事物运作的内在规律。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灵活运用。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别致,塑封完整,书页纸张也比较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很有质感,作为礼物送人也是非常体面的。我尤其喜欢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古朴中又不失雅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案,反而更能衬托出内容本身的厚重感。打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那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力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只是粗略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前言,但已经能预感到这本书会带给我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容易让人感到迷失和焦虑,而王阳明的“心学”,听起来就像是能够涤荡心灵、重拾内心平静的良方。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理解古人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内心的纯粹和坚定,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套书的装帧和内容简介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相信它会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书,虽然与这套“王阳明心学大全”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它同样深刻地探讨了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内在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身处何种境遇,真正重要的永远是内心的修为和对真理的追求。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高洁的品格,如何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颗谦逊而进取的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它打破了许多人对“知”与“行”的片面理解,指出真正的智慧并非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谈,而是要将其落实到行动中,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升华。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追求,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成长。

评分

我近期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聚焦于明朝的一些重要改革和思想流派的演变。这本书篇幅不算太长,但内容十分扎实,它梳理了明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并且特别提到了当时一股新兴的思想潮流是如何逐渐兴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书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当时的一些学者和他们的著作,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涉及到了“心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虽然没有深入探讨其哲学体系,但勾勒出了它与当时主流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我在这本书里了解到了,在那个时代,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个体才能更加安宁,而“心学”正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尝试。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引用了大量史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与复杂。读完后,我对那段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转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好奇那些当时被认为是“精妙的神奇智慧”究竟是怎样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