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食物 才能吃得讲究 吃得健康 2015年英国十大美食书之一随手翻开一页,5分钟就能把一种食物彻底“吃透” 科学选购好食材,健康美味两不误
★200余张内涵丰富的信息图,1700多种食材 饮品 菜肴,让你边看边擦口水的食物百科:每一页都介绍一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牛排、红酒、咖啡、茶、意大利面、冰激凌、甜甜圈、提拉米苏、马卡龙、广式早茶、蘑菇、鱼类、坚果、蜂蜜、巧克力、法式煎饼、寿司、拉面、皮塔饼、松露、番红花、橄榄油……助你实现“吃遍全球”的小目标。
带上这本书,向枯燥的一日三餐说再见,开启幸福感爆棚的寻味之旅!
一张信息图的知识量胜过千言万语。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她搜集积累的食物知识融入200多张各不相同、逻辑清晰的信息图里,像是为读者烹调了一道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易于消化的知识佳肴。我猜你已经很饿了,那就赶快开始翻动书页吧!
劳拉·罗(Laura Rowe)在英国从事饮食方面的写作已有十余年。她曾为卫报的美食博客Word of Mouth、《Olive》杂志、Lovefood.com以及thewelshmenu.com等媒体撰写美食方面的文章。在过去的两年里,她还在英格兰西南区编辑过2013年的《美食作家协会年度美食杂志》(Guild of Food Writers Food Magazine of the Year)和《Crumbs》杂志。
菜园食品
苹果:咬一口,尽在不言中
核果:稳操胜券
柠檬:锦上添花
番茄:水果还是蔬菜?
鳄梨:像鳄鱼的梨
辣椒:“火辣的”食材
小胡瓜:园丁的好朋友
茄子:照相时请叫我
卷心菜:芸薹属植物的代表
豆类:好一个大家庭
南瓜:不要只记住南瓜饼
甜菜根:甜得有道理
芦笋:英国人喜欢的“长矛”
…………
几年前,我见过一张信息图,上面写道:我们每天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信息多达285条。对此我深信不疑。我每天起床后的件事就是查看推特;在步行上班的路上,我会读电子邮件;甚至在我泡好每天的杯茶之前,我还要扫一眼新闻头条。我一生当中都在进行信息消费,当然也离不开食物消费——而且是大量的食物消费。
我是一位美食作家,但是我始终处在对知识的饥饿状态(我承认,我所谓的知识可能只是如何做出的芝士吐司),所以,能将信息以一种视觉方式浓缩并呈现出来的信息图对我来说总是充满吸引力。它们以直观、简洁(通常还充满趣味)的方式帮你消化统计数据、事实和议题,而你如果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几个小时都理不出头绪。突然之间,信息变成了一口饭的大小——就这么简单。
那么信息图究竟是什么呢?当我向亲朋好友们描述这本书(顺便跟他们解释过去一年我躲到哪儿去了)时,我已经大致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按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将信息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凡我们喜欢的主题,我们都能找到浩如烟海的文献,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仔细消化它们。我们想了解得越全面越好,还想马上就知道许多知识,既快还要有效率。是的,这本书就能达到这个效果。它把大的主题细分,让它们变得可以接受、可以理解。有人在幕后已经为你完成了所有艰辛、乏味的工作。
现在已经出现了有关面部毛发形状的信息图、有关但丁的《神曲》里的《地狱篇》中九层地狱的信息图、有关各种饼干在牛奶里浸泡多久好吃的信息图,甚至还有关于信息图的信息图。至于这一本书,它是一本有关食物的信息图书,用一套插画让你变成好厨师和好食客。从我们烹饪用到的食材到我们享用的菜肴,我将为你开启一场全球味觉探索之旅。我在选择每一幅插画时都充分考虑了其内容的国际性——或是有关大众文化(汉堡包),或是有关传统(圣诞午餐),也可能是具备社会重要性(食盐)。我还把食材做了分类,以方便查找,例如采摘自土壤中或树枝上的是“菜园食品”,而来自农场或水中的分别是“农场食品”与“水产品”。
你可以在“食品柜食品”这一章中看到你喜欢在储藏柜中存放的基本食材,而若是想看饭桌上的食材(甜食与开胃菜),你必须到“餐桌食品”一章中去找。我在“酒吧食品”这一章中还简要介绍了几种世界上为重要的饮料,包括啤酒、苹果酒、红酒、茶、咖啡和甜香酒,当然还有传统的金酒。另外,不管你是一位很有上进心的厨师还是食客,或两种身份兼有,在“其他”中还有一些信息图你一定要看看。你是否曾经看到一份食谱,但不清楚一磅相当于多少克?一年当中什么时候应该吃芦笋?你的餐具柜里应该放什么样的厨刀?这一部分就是为你准备的。
书中还有流程图、饼图、文氏图、食谱、烹饪步骤、时间线、蜘蛛图和真正的蜘蛛(竟有一些人把它们当成食物),甚至还有一个“香肠太阳系”。你可以坐下来一次性读完全书,一小口一小口地认真咀嚼书中的内容,也可以随心情跳着看,并与朋友们分享,就像一张餐桌上摆满了西班牙餐前小吃塔帕斯和好的雪利酒。
这本书旨在成为一个起点,一本吃货成长的指导书。请把它当作一份开胃小菜,让你胃口大开,想要了解更多知识。当你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时,这本书还可以成为你的睡前读物,毕竟吃羊比数羊更有乐趣。你也可以把它放在咖啡桌上,考一考朋友们。它既是资料,也是玩物。你还可以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任何人,毕竟大家都要吃饭。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本以为自己对食物与厨艺已相当了解,这本书还是给我上了一堂速成课。不过这就是食物的魅力所在,我们总能找到新视角,学到新窍门,或者发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革新、创造和色彩的世界。
作为在英格兰西南部备受赞誉的美食杂志的编辑,这本书让我在工作中比以前厉害了一百万倍,也让我的饥饿感越来越强烈。我到互联网上百般搜罗,到我收藏的大量烹饪书中寻找答案,我去图书馆的频率甚至超过了上大学的时候。虽然我努力做到、有据——就像我写文章或写博客那样,但我希望你也能品味到我的个性。真的不要把食物看得那么严肃,也不必把它的价值捧上天。食物本来就充满乐趣与享受。
阅读愉快!我希望你能好好享用这本美食信息书,就像我享受把它写出来的过程一样。
好了,要说声抱歉啦,我得去做晚饭了…………
把这本书当作礼物送给吃货简直棒呆了……光是里面的小技巧就已经让它物超所值。每个对食物着迷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本书里充满了让吃货着迷的食物信息,有烹饪小提示、营养元素表,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饮食传统。你可以轻轻松松地把这些知识一口一口地吃掉。——《每日邮报》
书中充满有趣的食物细节,包括轻松剥蒜的技巧、各种厨刀的用途以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酱料的原料配比。用专属于美食家们的愉悦方式为你奉上这些精美的食物信息图。——《每日电讯报》
用《食物信息图:看得见味道的食物百科》来满足你所有的关于食物的美梦!
苹果:咬一口,尽在不言中
不起眼的苹果——这一果盘中的主要产品,向人们保证它有着“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功效,同时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是伊甸园中诱惑夏娃的禁果,在众多希腊和北欧神话中代表着爱情、生育力和青春,而艾萨克·牛顿也是通过坠落的苹果偶然发现了地心引力。它们适合在温带地区生长,但收获的时候,却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黄色或绿色。澳大利亚出产过一些世界上好吃的苹果——例如生长期长的、甜甜的“粉红佳人”(也称“粉克利普斯”)和果味十足的、脆脆的“史密斯奶奶苹果”(即澳洲青苹)。而英国只种植专门用于烹饪的苹果:布拉姆利苹果。这种苹果中,苹果酸的浓度远远高过糖分,所以即使在烹饪后,它还能保留浓郁的苹果味道。
苹果有圆形、扁平形、椭圆形、锥形等各种形状,果肉通常呈奶油色或白色,不过有一种德国培育的现代苹果,名为“巴亚玛丽莎”(在英国注册的商品名称叫“TickledPink”),它的果肉却红得出奇。另外,不要对近出现的一种名为“苹果梨”的水果感到困惑,它是在2012年由新西兰的果农培育出来的,实际上是由欧洲和亚洲的不同品种的梨杂交而成,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
鳄梨:像鳄鱼的梨
漫步哥伦比亚街头,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五六个人在推着小车售卖成熟的富尔特鳄梨。当地人无论吃什么都要配上鳄梨,从肉到米饭,从薯条到沙拉,甚至将其切片夹入三明治中。这种水果(没错,是水果)为樟科植物,它的植物学近亲有肉桂和月桂。
鳄梨又称“牛油果”,它的原始品种有三种,现在衍生出100多个杂交品种。鳄梨的形状有的又圆又丰满(类似苹果),有的细长呈钟形(类似梨子)。从大小上说,小的鳄梨像李子一样大,而大的有人头那么大。再说颜色,从黄绿色、紫色到黑色都有。
鳄梨的果肉寡淡无味、柔滑细腻。它的食用方法非常简单,酸橙、盐和辣椒是其佳搭档,而且生吃比烹食更好,因为加工后的鳄梨果肉会变苦。=著名的一种以鳄梨为原料的食物是墨西哥蘸酱——鳄梨酱,但这种水果还可以成为早午餐的主角和午餐的冠军——我目前的爱是把烤奶酪放在一块英式松饼上,再铺上炸过的西班牙辣香肠片、奶油般柔滑的哈斯鳄梨片、一颗水煮嫩蛋和足量的“是拉差”辣椒酱。鳄梨富含纤维(其纤维含量比大多数水果高)、钾,以及维生素C、E、K,而且它的“有益”单不饱和脂肪含量比新鲜鲑鱼高了近一倍。简单地说,它可是个十全十美的好孩子。
我近期购入的这本《食物信息图》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颠覆了我对传统百科类书籍的印象。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个视觉化的知识宝库。我被书中那些设计精良、信息密度极大的图表深深吸引。以关于咖啡的部分为例,它不仅仅列举了世界各地主要的咖啡产区和豆种,还用复杂的流程图展示了从咖啡豆采摘、处理、烘焙到冲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都配以生动的插画和简要的解释。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风味轮的解读印象深刻,它用一个清晰的圆盘将咖啡的各种风味特征(如花香、果香、坚果香、焦糖香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划分,并标示了相应的化学物质,这让我以后品鉴咖啡时,能够更有条理地去分辨和描述其中的细微差别。书中的一些对比图也极其有启发性,比如关于不同油脂的烟点对比,或者不同加工方式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这些直观的比较让我能够快速地掌握核心信息,并做出更健康的选择。它还涉及了一些关于食物的“冷知识”,比如某些食物之所以有独特的颜色或气味,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厨师,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食物的奥秘层层剥开,让我这个原本只注重“味道”的吃货,开始关注食物的“本质”和“故事”。
评分这本《食物信息图》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棒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感官的愉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烹饪科学”的图示,它用非常直观的动画效果(想象一下动态的图表),展示了食材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比如,为什么肉会变焦黄,为什么面粉会膨胀,这些以前觉得神秘莫测的现象,现在都能通过简单的图解清晰理解。书中还有一些关于“食材的微观世界”的章节,用显微镜下的图像展示了水果的细胞结构,或者面团中面筋的形成过程,这让我看到了食物隐藏的精细之美。我尤其喜欢它将不同烹饪技法的对比图,比如煎、炸、烤、煮,它们对食材营养成分和口感的影响,用清晰的图表进行量化比较,这对于我这种想要兼顾健康和美味的人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食物的地域风情”的专题,通过信息图展示了世界各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特色菜肴,这让我感觉就像在环游世界,品尝各地美食。它还触及到一些关于“食物与情感”的话题,例如某些食物如何唤起童年的回忆,或者某个节日与特定食物的关联,这让食物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情感的载体。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阅,都能学到新的东西,都能激发出新的灵感,它就像一本永不枯竭的食物知识宝藏。
评分拿到这本《食物信息图》之后,我着实被它的“硬核”内容和“软萌”设计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食谱或者食材介绍,而更像是一本关于食物的“解剖学”和“进化史”。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某些食材的“前世今生”的信息图,例如讲述大米如何从野草演变成餐桌上的主食,以及不同品种大米在营养成分和烹饪特性上的细微差异。那些关于食物科学原理的图示也异常精彩,比如解释为什么油和水不相溶,以及乳化剂在烹饪中的作用,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箭头就将复杂的化学反应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食物的“奇闻异事”,比如历史上某个时期因为某种食物而引发的社会变革,或者关于某些食材的传说故事,这些都为食物增添了人文色彩。我喜欢它将那些枯燥的统计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表,例如关于全球食物消耗量的柱状图,或者不同国家水果摄入量的饼图,这些都让我对食物的宏观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还包含了一些关于食物的“隐形”价值,比如一些食材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或者某些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用餐,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次与自然、与历史、与科学的对话。
评分这本《食物信息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关于食物的图鉴,但实际上,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些精美的插画吸引住了,每一个食物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展示食物的形态,而是通过信息图的形式,将食物背后的故事、科学原理、甚至文化渊源都巧妙地融合在内。比如,关于面包的章节,我不仅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面包,还了解了酵母发酵的奥秘,以及面粉的种类如何影响口感。特别是那些关于食物演变史的信息图,让我看到了人类与食物之间漫长而复杂的关系,从原始的采集狩猎到如今的工业化生产,食物的形态和我们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食物安全和营养学的知识,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比如关于农药残留的示意图,让人一目了然,对日常饮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它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比如解释为什么有些水果会变色,或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烹饪方式,这些都用清晰的图表和简洁的文字来阐述,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这本书真的满足了我作为一个“吃货”的好奇心,让我对每天吃进嘴里的食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我最近刚入手了这本《食物信息图》,坦白说,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这完全不是一本我以为的、只是简单罗列食物名称和图片的百科全书。相反,它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食物博物馆”,将每一个食材都变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展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风味搭配”的信息图,它不仅仅给出了常见的食材组合,还用雷达图的形式展示了不同食材在酸、甜、苦、辣、咸、鲜等味觉维度上的匹配度,甚至还涉及到了口感和香气的协同作用。这让我以后在烹饪时,有了更科学、更有创意的参考。书中还有关于食材“产地故事”的专题,通过精美的地图和插画,我了解了不同地区独特的种植方式、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文化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特色食材。例如,关于意大利面的起源,它不仅展示了面粉的种类,还追溯了不同形状面条的演变过程,这让我对一碗简单的意面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关于食材“保鲜秘诀”的部分,用图解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食材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变化,这对于我这种经常忘记食材存放而造成浪费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巧妙地将科学、历史、文化和实用技巧融为一体,让我对“吃”这个日常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