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尔·诺丁斯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如何缩小道德原则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差距”这一重大问题做出了有力的回答。她将“关怀”这一个人品格中的优良特质转换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前提——一种能使道德生活欣欣向荣的环境。
——约翰 ·I.古德莱德,教育研究学院院长
这是一本能引发变革的著作,所有关心道德教育的人都应该认真研读。诺丁斯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这些观点不仅新颖独特,而且有理有据,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巨大的影响力。
——约翰·W.加德纳,美国卫生、教育与福利部前部长
诺丁斯提出的这些观点精彩绝伦、令人振奋,她不愧为一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她的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不仅阐释了当下热门的品格教育问题,还另辟蹊径地将课堂教学与人类生活的诸多重大问题联系起来,而这正是长久以来人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阿尔菲·科恩,《值得孩子们去的学校》作者
在《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中,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通过比较关怀伦理学与当下美国教育领域流行的品格教育模式,构建了独到的关怀教育理论。
诺丁斯首先从关怀角度理解道德教育,论述了关怀与道德教育,关怀与被关怀、关怀与批判性思维、关怀的传统等基本问题,然后探讨相关的哲学问题与历史问题,比较了关怀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功利主义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最后回到课堂与道德教育上,重点阐述了学校的道德教育使命,以及如何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形式的故事和对话,实施能够触及生活核心问题的对话式教育。
关怀教育理论认为,每个人本能地需要关怀,关怀是一种关系,其实现和维持有赖于关怀者给予关怀及被关怀者做出回应。相应地,教育应当围绕关怀这一主题而非各个学科来展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进步.更是培养能够关怀他人、有能力,有爱心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
内尔·诺丁斯博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诺丁斯曾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5年,先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工作。她担任过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校长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斯坦福大学,她三次获得优秀教学奖。
诺丁斯是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并从2001年开始担任该学会主席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资格。她还是哈佛大学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诺丁斯的主要著作包括《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视角》《女性与恶》《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哲学》《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幸福与教育》《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争议性问题的教学》等同时,她还发表论文170余篇这些著作和文章涉猎广泛,在学术界受到高度关注,并具有国际影响。
致谢
导言
1 关怀伦理学与品格教育
第1部分 从关怀角度理解道德教育
2 关怀与道德教育
3 学会关怀与被关怀
4 关怀与批判性思维
5 关怀的传统: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2部分 哲学问题与历史问题
6 品格教育与共同体
7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8 两种关怀观
第3部分 课程与道德教育
9 21世纪学校的道德教育使命
10 培养有道德的人
11 以对话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12 学校中采用的故事与对话
13 回眸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术语译名对照表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思想上的唤醒。它没有给我那种说教式的、陈旧的道德灌输,反倒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深入思考“好人”的真正含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议题时那种细腻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美德清单,然后告诉你必须做到这几点,而是探讨了在现实世界的灰色地带,我们的道德判断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育系统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深切关怀精神的个体。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处理某些人际冲突的方式进行反思,发现许多时候我的反应是基于习惯和功利主义,而非真正基于对他人处境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一点点哲学思辨),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且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道德规范的旁观者,而更像是一个积极参与道德构建过程的实践者。它提供的工具和视角,对于任何希望培养出真正有深度、能体恤他人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读完此书,我产生了一种久违的、对未来教育的乐观情绪。作者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冷冰冰的规则与热乎乎的人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满足于指出问题,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成功教育”的刻板印象,表明真正的成功教育是培养出能够建立有意义联结、并愿意为共同福祉付出努力的个体。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表达差异也进行了细致的考量,这使得整个论述显得更加扎实和具有普适性,而非囿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教育传统。对于任何关心下一代心灵成长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它教会我们,比起雕琢一个完美的“标本”,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培育一个能够自我生长、懂得爱与被爱的生命。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极其巧妙,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让人在阅读时几乎无法停下。我尤其赞叹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的批判精神。它没有回避当前主流品格教育模式中的内在矛盾和潜在缺陷,而是直接且优雅地挑战了那些过度强调规则服从和外显行为标准的做法。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及教育的核心困境:我们究竟是在培养遵守规矩的公民,还是在培养能够体察他人需求、并在复杂情境中做出富有同情心抉择的个体?作者通过详尽的论述,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路径,这种路径将“关怀”置于一切道德教育的中心。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像是一份实用的蓝图,指导教育者如何从根本上重塑课堂和家庭环境,使其成为一个充满信任、允许脆弱、鼓励深度对话的空间。对于教育界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去对抗日益僵化的教育思维。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普通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深远的。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方式,阐述了复杂深刻的伦理学议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关系性”的强调。以往的道德教育总是在强调个体对普遍准则的遵守,但这本书却指出,我们大部分重要的道德抉择都发生在特定的、动态的关系网络之中。因此,培养一个人,必须先培养他识别、理解和回应特定关系中情感需求的能力。书中对于如何设计培养这种“关怀敏感度”的活动和课程的讨论,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是如此的贴近生活,以至于我马上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尝试。这绝非一本只能束之高阁的纯理论著作,它是一本需要被反复翻阅、并在实践中检验的行动指南,它真正将抽象的“道德”拉回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类互动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富感染力,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我发现自己被作者的真诚所打动——她似乎不是在“教育”我们,而是在与我们共同探索一条更美好的教育之路。与市面上许多强调效率和结果的教育书籍不同,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过程本身的美丽与必要性。它提醒我们,道德的培养不是一个可以快速“打卡”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滋养的心灵工程。我特别喜欢它对“自我关怀”与“关怀他人”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只有当我们学会了如何善待自己,理解自己的局限和需求时,我们才真正有能力去理解并接纳他人的复杂性。这种整体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如何做一个好人”的理解范围,它不再是关于外部评价,而是关于内在的整合与和谐。
评分自我提升
评分自我提升
评分感谢京东,支持京东!
评分好
评分很好
评分自我提升
评分很好的书,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太快了!太快了!太快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