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厚度令人敬畏,它提出的“仪式”概念,无疑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动态的一个有力工具。我个人对媒介的社会功能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它如何帮助社会成员达成共识,尤其是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复杂社会中。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存在什么仪式”,而是深入探讨“这些仪式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的”。例如,当我们集体观看某个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时,这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社会共识”的再确认。如果某一类仪式被边缘化或消失了,社会结构是否会随之产生裂痕?更进一步,我期待看到对“仪式中的表演性”的精彩论述。电视屏幕上的每一个画面,每一次主持人的腔调,都浸透着精心的设计和表演。这种被编码的、高度程式化的表达,如何在观众那里被“解码”并内化为“常态”?我希望作者能运用一些尖锐的、非传统的理论工具,来剖析这种精心构造的“真实感”背后的权力运作,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现象的罗列和赞美。这本书如果能带来思维上的颠覆性冲击,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评分说实话,我对“文化传播”这个词汇总是抱有一种警惕。在很多语境下,它往往被用来包装某种单向度的价值输出。但我对这本书的“仪式”视角抱有期待,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动态的、互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教化。我希望看到,作者是否讨论了“反仪式”或“解构仪式”的可能性。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日益碎片化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介的“仪式”力量是否正在被稀释?如果一个仪式失去了足够多的参与者,或者参与者开始以戏仿、恶搞的方式来对待它,那么它的文化传播效力又将如何体现?这本书如果能将电视媒介的仪式放在与新媒体的竞争和融合的背景下考察,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涉及了“亚文化”如何利用或挑战主流电视仪式的案例。例如,一些小众群体如何通过特定的观看习惯或二次创作,来反向构建属于自己的“反仪式”,从而挑战主流媒介所建构的文化共识。这种对权力结构的审视和对边缘声音的关注,才是一位优秀学者应该具备的视野。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种“在场感”。很多关于媒介的研究,读起来像是在研究一具已经冰冷的尸体,分析其结构,却失去了生命力。但“仪式”本身就意味着“发生”,意味着身体的参与和时间的投入。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捕捉到那种现场感——无论是演播室里灯光亮起的瞬间,还是观众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的紧张时刻。这本书如果能将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下的即时感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例如,对比一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时段”仪式与如今流媒体时代“随时观看”的个体化“仪式”之间的本质区别。媒介的物理形态在变,但人类对“共享体验”的需求是否从未改变?作者或许可以探讨,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电视仪式是如何从一个线性的、集中的时间点,演变成一个非线性的、分散的、但依然存在的“文化场域”。这种对时间性、空间性和身体经验的深入探讨,将使这本书超越纯粹的文本分析,真正触及文化传播的肌理。
评分这部《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荧屏前汇聚人心、构建集体记忆的时刻。我之前一直在思考,电视这个媒介,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像是一种现代社会中的“仪式”,像春节联欢晚会、重大的国家庆典,甚至是我们日常追剧的习惯,都带有一种结构化的、重复性的仪式色彩。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仪式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那简直太棒了。我期待看到作者能跳出单纯的技术分析,转而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去解构电视节目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比如,那些固定时段的“新闻联播”,它是不是每天都在进行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相信什么”的集体确认仪式?又或者,那些爆红的选秀节目,它们是如何通过“选拔”这一仪式,来定义和再生产当代青年文化的偶像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我特别希望看到关于“仪式感”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表面的热闹,而是深入到观众与屏幕之间建立的那个充满情感联结的“神圣空间”的构建过程。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节目的生命周期如何对应着社会思潮的变迁,那就更具说服力了。总而言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陪伴我们几十年的老朋友——电视,在文化生产中的核心地位。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目录,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的野心很大,它似乎想囊括电视传播的方方面面,但又聚焦于“仪式”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我个人对传播学领域那些过于宏大叙事的理论框架往往持保留态度,我更偏爱那些扎根于细微观察和经验研究的作品。因此,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将“仪式”这个概念具象化到电视的日常运作中去。比如,电视新闻的播报腔调、画面的剪辑节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否也构成了某种持续不断的、低强度的文化灌输仪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方法论框架,帮助读者区分哪些是纯粹的娱乐消费,哪些是带有强烈社会建构意义的仪式行为。想象一下,当我们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某部热播剧时,那种共享经验带来的亲密感和归属感,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亲缘关系的仪式性巩固吗?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这种个体参与到集体仪式中的心理机制。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解读上,更应该触及到观众在“观看”这一行为中所获得的身份确认和情感寄托,这才是媒介仪式最强大的力量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