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物通论

中国戏曲文物通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竹三,延保全 著
图书标签:
  • 戏曲文物
  • 中国戏曲
  • 文物
  • 戏曲史
  • 文化遗产
  • 艺术史
  • 中国文化
  • 戏曲研究
  • 历史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90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562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文物通论》是我国第1部全面、系统研究戏曲文物的学术专著。它阐述了戏曲文物的定义、类型和研究意义,概括了戏曲文物研究的分期和各阶段的成就、特点,详述了戏曲孕育期演艺文物、形成期演剧文物、成熟期戏曲文物的性质、种类、数量、形态、价值,在此基础上揭示戏曲发展不同时期演出场所、脚色行当、服饰、化装、道具、乐器等表演形态的衍变,并放置于历史发展和文化层面上来认识。全书资料丰富,图文并茂,论从图出,收入各时期珍贵戏曲文物图片近400帧,并附有详细说明;对不同时期戏曲的演出状况论说周详,见解多有卓异之处,如戏曲产生的多元性、戏曲形成时期的泛戏剧形态、戏曲表演的多样性等,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戏曲发展颇有启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戏曲文物是作者在田野考察中的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中国戏曲文物通论》为戏曲文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黄竹三,广东省开平市人,1938年出生。196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考取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史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王季思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戏曲,1965年毕业后长期在山西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80年任山西师范大学讲师,198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戏曲》主编。1992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奖。2013年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中国戏曲教学与研究终身成就奖”。曾应邀赴美国、日本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多所大学讲学。著有《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主编)、《元杂剧故事新编》、《石君宝戏曲集校注》、《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扇鼓神谱>调查报告》(合著)、《戏曲文物研究散论》、《六十种曲评注》(主编)、《牡丹亭评注》、《浮生诗草》、《黄竹三学术论文自选集》等。另在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延保全,1964年生,山西省昔阳县人。1985年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88-199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黄竹三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戏曲。2003年任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并晋升为教授。2006年任戏剧戏曲学博士点首批博士生导师,《中华戏曲》副主编。2010年任文学院院长。现任戏剧与影视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同时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承担并完成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各一项。出版《李行道孔文卿罗贯中集校注》、《六十种曲评注·鸣凤记评注》、《戏曲文物通论》(中国台北)、《中国戏曲文物通论》等专著,主编《平阳宋金元戏曲文物研究》,参编《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全元曲校注》等著作,并在《文艺研究》、《文物》、《文献》、《民族文学研究》、《戏剧》、《戏剧艺术》、《民俗曲艺》(中国台北)第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戏曲文物的发现与研究分期
第二章 戏曲孕育期的演艺文物
第一节 乐舞百戏类
第二节 假面装扮类
第三节 说唱类

第三章 戏曲形成期的演剧文物
第一节 偏重于歌舞类
第二节 偏重于假面装扮类
第三节 偏重于说白类
第四节 偏重于故事表演类

第四章 戏曲繁盛期的戏曲文物
第一节 演出场所
第二节 戏曲雕塑
第三节 戏曲碑刻
第四节 戏曲绘画
第五节 戏曲题记
第六节 戏曲抄本与刻本

第五章 戏曲文物中展现的演出场所
第一节 戏曲孕育时期的演出场所
第二节 戏曲形成时期的演出场所
第三节 戏曲成熟时期的演出场所

第六章 戏曲文物中展现的脚色行当
第一节 宋代杂剧的脚色行当
第二节 金代院本的脚色行当
第三节 元代杂剧的脚色行当

第七章 宋金杂剧脚色形象图考
第一节 末泥
第二节 引戏
第三节 副末
第四节 副净
第五节 装孤
第六节 参军色(附)

第八章 戏曲文物中展现的服饰
第一节 戏曲服饰的产生
第二节 文献关于宋金杂剧服饰的记录
第三节 文物图像中的宋金杂剧服饰

第九章 戏曲文物中展现的化装
第十章 戏曲文物中展示的道具
第十一章 戏曲文物中展示的乐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一个学人,他的多年研究成果能够面世,自然会心潮澎湃。同样,我们在这本小书即将付梓的时候,也是思绪万千。我们不禁回想起从事戏曲文物研究和写作此书的缘起和经过。
  那是在40多年前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竹三在中山大学师从王季思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戏曲,在研究生毕业、即将离开广东北上山西工作的前夜,竹三向恩师辞行。季思先生谆谆教导说,近年来山西发现许多戏曲文物,到那里是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竹三当然铭记在心,但到山西后,却被安排到一所工科院校任教,给学生讲授如何写应用文和工厂使用的生产报告、总结,真是用非所学。随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接着他又被下放到山庄窝铺劳动,自然难以实现恩师的嘱咐。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竹三重新被安排到山西师范学院工作,这才回归自己原来的专业。1981年,吴晓铃先生到山西考察,竹三因在中大时曾聆听过吴先生讲学,便专程前往拜访。晓铃先生同样嘱咐竹三,既在山西扎根,不妨从事戏曲文物研究。两位恩师的睿智点拔,指明了后学的研究方向,于是竹三便走上这条当时未被学术界重视的治学之路。
  保全大学毕业后,来到竹三任所长的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后来又跟随竹三学习,攻读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自然从事戏曲文物研究,这样便成了同事。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有撰写《戏曲文物通论》的想法。当时考虑的是,经过20多年考古、文物、戏曲研究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发现众多的戏曲文物,学术界也发表了为数不算太少的研究文章和专著,戏曲文物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似乎有必要对这些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做一阶段性的整理和小结,并从历史发展与理论角度予以概括和探索,以便为今后戏曲文物学的建立做一些基础工作。但是,由于资料准备不够充分,理论上还需提高,所以一直未敢动笔。
  感谢王季思、吴晓铃等先生给我们指出了戏曲文物研究的新路,还有众多学术前贤给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使我们在戏曲文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撰成这本《中国戏曲文物通论》。
  当然,我们也知道,以我们目前的学识是难以圆满完成这项任务的。但毕竟这筚路蓝缕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我们不揣浅陋,甘愿去做这学术大厦基座的石子。
  这本小书虽然写成,但我们深知,内中免不了有诸多缺点和错误,我们恳请方家学者予以指出,以便日后改正。
《宋代雕版印刷工艺与文化流变研究》 引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其科技成就尤为突出,其中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成熟,对人类文明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工艺细节,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所引发的深刻变革与流变。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一独特技术在宋人心灵世界和物质生活中的渗透程度,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宋代印刷文化图景。 第一章:技术的孕育与萌芽——雕版印刷的前奏 本章追溯雕版印刷术产生的历史土壤。首先,我们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拓印技术的成熟,这是雕版技术在形式上的重要先导。接着,重点分析唐代佛教造像与经典的刻印需求如何催生了对高效、精确复制技术的需求。特别关注唐朝晚期出现的“佛经板”的结构特征和所用木材的处理方法。本章还将对比研究同时期域外如朝鲜半岛、日本在文字复制技术上的探索,以突出宋代技术突破的独特性。深入分析早期雕刻工具的演变,从简单的凿刀到专门的刻字工具,为后续工艺细节的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宋代雕版印刷的核心工艺解析 本章是全书的技术核心。我们将详细解构宋代雕版印刷的“制版”、“上油”、“刷印”三大核心流程。 2.1 雕刻技艺的精细化: 重点研究宋人如何掌握“阳刻”与“阴刻”的运用。分析不同字体(如宋体、隶书、楷书)在木刻上的表现差异,并考察“细刻”(用于插图或复杂装饰纹样)与“粗刻”(用于大段文字)的技术区分。通过对出土的残损版片进行微观分析,还原刻工的下刀力度与角度。 2.2 纸张与油墨的配合: 探讨宋代特有的“麻纸”与“皮纸”在吸墨性与耐久性上的优劣。重点研究印刷油墨的配方,推测所用松烟、油料的比例及其对墨色浓淡的影响。对比宫廷、官府与民间刻印在材料选择上的差异。 2.3 刷印的机械与人力: 详细描述“刷子”(布摵)的结构及其对印品均匀度的控制。分析印刷速度与套印技术(如少量双色印刷)在宋代的发展,并引入当时作坊的生产组织模式,量化单块版片从雕刻到印刷完成所需的时间成本。 第三章:官方印刷机构与国家话语权的构建 宋代国家对印刷术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聚焦于“官刻”,特别是北宋的翰林图籍院、太学及南宋的绍兴官库。 分析《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大型官修典籍的印刷工程,揭示国家如何通过印刷控制意识形态的传播。探讨“进呈本”与“流通本”在装帧、用纸、校勘上的差异,凸显官方对“标准文本”的制定权。同时,研究官刻体系中版材的保管与流转制度,这些制度是保证国家文献连续性的关键。 第四章:民间出版的蓬勃与商业化浪潮 与官方印刷并行发展的是宋代高度繁荣的民间出版业,尤其以汴京、杭州、成都为中心。 本章关注坊刻本的兴起,特别是小说、话本、戏曲、占卜、农书和实用手册的大量涌现。研究“出版商”的角色,他们如何投资、组织雕刻、承担风险并进行发行。分析民间刻本在价格策略、装帧风格上的市场化倾向,以及它们对通俗文化和市民阶层崛起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比官刻的严肃与坊刻的活泼,展示印刷术对社会文化层级的渗透。 第五章:印刷术与宗教、学术的互动 印刷术并非中立的技术,它深刻塑造了特定文化领域的面貌。 5.1 佛教印刷的“复兴”: 探讨雕版印刷如何助力宋代禅宗的普及,以及《大藏经》的重刻工程(如资福版、碛砂版)的规模与技术挑战。分析印刷带来的经典标准化与地方化的矛盾。 5.2 学术研究的范式转移: 考察印刷术对理学经典(如朱熹语录)传播的影响。印刷使得不同学派的观点能够更快速地被质疑和辨析,促进了学术批评的成熟。研究宋代刻印的医书、史书(如《资治通鉴》的刻本)在图谱与校勘学上的贡献。 第六章:技术扩散与审美取向的变化 印刷的普及导致了阅读习惯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6.1 从手抄到目读的转变: 分析雕版印刷对识字率的影响,以及因阅读便利性带来的阅读速度和记忆方式的潜在变化。 6.2 版式设计与插图艺术: 深入分析宋代刻本的版框设计、鱼尾、眉批、小注的排版规范。重点研究“插图”在宋代印刷中的地位,如《水浒传》早期刻本、医药图谱中的木刻版画,其写实风格如何成为后世中国版画艺术的滥觞。 结论:超越技术本身的文化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代雕版印刷术所代表的文明成就,它不仅仅是一种复制技术,更是宋代社会结构、商业活力、知识管理和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宋代的实践为后世的活字印刷、乃至近代的知识传播体系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技术与文化基石。本书强调,理解宋代的印刷,就是理解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信息革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非主流”戏曲文物方面,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关于地方戏、民间戏班所使用的“土法炼钢”式的道具和服装,往往是学界研究的盲区,但在这部通论中却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篇幅。作者细致描述了不同地域的皮影、傀儡戏如何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材料和造型的巧妙处理,实现了独特的舞台效果。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明清时期,南方农村戏班为了模仿宫廷戏的蟒袍效果,如何用当地的民间刺绣技法,在粗麻布上模拟出金丝盘扣的质感,这种“下里巴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文字和图片被鲜活地记录下来。这大大拓宽了我对“文物”二字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那些精美的官家藏品,更包含了民间手艺人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即兴表达。这种对底层艺术生态的关怀与记录,使得这部作品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艺术史研究,带有了强烈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色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布局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个在如此宏大叙事下难以避免的问题:信息的密度过高,有时会让人感到窒息。每一个章节仿佛都塞满了汗牛充栋的史料,作者似乎生怕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佐证。例如,在介绍戏曲乐器收藏时,书中列举了近百种乐器的演变谱系,配图清晰,注释详尽,但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信息轰炸无疑是巨大的负担。我尝试将它作为案头工具书,以便随时查阅某一类文物的源流,但翻阅起来效率并不高,因为它更侧重于叙事连贯性而非索引的便捷性。当然,这种“过度充实”也恰恰说明了作者的诚意与投入。我希望未来能看到该书的配套数字化资源或更为细化的专题分册,将这些丰富的知识点进行更灵活的切割和重组,以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更有效地吸收其中的精粹。总而言之,它更适合已经具备一定戏曲史基础的研究者,作为一座需要攀登才能到达的知识高峰。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内敛,充满了中国传统学术著作特有的韵味。它极少使用过于现代或口语化的表达,而是倾向于使用精准、凝练且富有文学性的词汇来描摹那些逝去的艺术场景。这种风格与主题的庄重感是高度契合的,读起来仿佛在聆听一位老前辈娓娓道来家族的历史。然而,这种严谨的文风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挑战:对于习惯了快节奏信息输入的年轻一代读者而言,可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慢节奏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当作者引用古代戏曲脚本或民间俗语来佐证文物起源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尤为迷人。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氛围,让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关于文物,而是在与那些创造了这些文物的古代匠人和艺术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无疑是当代戏曲文物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梳理、记录并阐释了中华戏曲这一复杂而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心力投入。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翻阅、快速消化的通俗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逐字逐句研读的学术专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严谨和大胆的创新。书中对“戏曲文物”这一概念的界定,就进行了长篇累牍的哲学思辨,试图跳出单纯的“舞台用品”范畴,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书中对不同剧种核心审美体系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它没有采用地域简单划分的陈旧模式,而是从“声腔结构”与“视觉符号”的内在关联性出发,揭示了南北戏曲审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互渗透与张力。比如,探讨昆曲的“含蓄内敛”与川剧的“火爆外放”在道具设计语言上的差异时,作者引用的文献跨度极大,从明代的戏曲理论到近代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令人信服。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引导读者去质疑、去深挖、去建立自己对中国戏曲物质文化的认知框架,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正是资深爱好者所渴求的。

评分

这部煌煌巨著,装帧考究,光是触摸到那厚重的封面,便能感受到一股沉淀了数个世纪的文化气息。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其丰富详实的图像资料所吸引。那些泛黄的戏曲服饰照片、精美绝伦的脸谱原件、以及那些在老剧场里留下光影的道具实物,无一不散发着历史的温度。作者的考据功力可见一斑,他并未停留在简单地罗列文物,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比如,其中关于清代“花部乱弹”兴起时期,戏班行头配置变迁的论述,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原以为我对京剧的认知已算不错,但书中对徽班进京前后,徽州匠人如何将本土工艺融入宫廷美学的细腻描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某一处细节,比如某件蟒袍上的黻纹刺绣工艺,反复端详书中提供的特写照片,试图想象当年戏台上的光辉场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部视觉与文字交织的、充满情感的文化溯源史,它让那些沉睡在库房深处的历史碎片,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那种被厚重历史感包裹的阅读体验,是极为难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