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滢坤 主编 著,金滢坤 编
图书标签:
  • 童蒙文化
  • 文化研究
  • 儿童文化
  • 传统文化
  • 教育学
  • 文化传承
  • 民俗学
  • 社会学
  • 历史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9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88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较全面地涉及了各个历史时期童蒙文化的问题,或总体论述,或分时代论述,或分作品论述,或分地区论述,内容上涉及作者考辩、社会背景、思想意义、时代特色、后世影响等,尤以唐宋时期及《弟子规》为多。有些论文还对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童蒙文献作了钩沉论述,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对童蒙研究颇有启示。各篇文章普遍重视资料,扎实严谨,分析童蒙文化相关问题在各时代的形成、特色、意义等,并探讨了其当代价值,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新时代的气息,对当前童蒙教育富有借鉴意义。

目录

论文
从秦汉的墓葬资料看“以吏为师”制度
唐代家学与童蒙教育
晚唐文士张球及其兴学课徒活动
吐鲁番出土《千字文》叙录
敦煌蒙书饮食知识系统与敦煌饮食的特殊性
王令《十七史蒙求》编纂及其训蒙理念探讨
贺瑞麟与养蒙书
明清杂字教材对当前新童蒙读物编写的启示
《弟子规》的意蕴与意义
《弟子规》用于启蒙教育的思辨性探讨
晚清民国时期《弟子规》传播述略
“山川大地”与青少年君子人格培养
理解:古代童蒙学习的重要方法
浅谈近五年童蒙读物的变化趋势
由《启童说约》看越南童蒙教育的改变
越南《幼学五言诗》初探
博士生论坛
唐代童蒙教育中的劝学思想
唐代女子教育研究
敦煌写本《上大夫》相关问题研究
传记史料中的晚清传统童蒙读物研究
书评
《诗学正蒙:明代诗歌启蒙教习研究》评介
综述与咨讯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年童蒙文化研究论著目录
宋辽夏金元童蒙文化研究目录
《童蒙文化研究》征稿启事

精彩书摘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
  所引言论指出:不读书便不能增加福智,强调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引用孙良的话,表明要不断学习,学业才能专精;假借孟子的名义,说明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圣人的程度,强调学习不能倦怠;引用孔子言论,强调学习需要不断思考。另有一五五、一九六、二六二、二六三、三四八、三六一、三六四、三六五、三七四、四二七等条均涉及劝学思想,此处不一一列举。这些言论多为引用或假借儒家圣贤之语,意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强不息的勤学精神和孜孜不倦、学习不止的优秀品格。《百行章》为唐代杜正伦所撰,是少数名门士族所编撰且由官方颁发的一种训蒙读物,主要内容为摘引儒家经典中的名言警句。《百行章》中的劝学内容集中在《学行章》第卅四:“良田美业,因施力而收;苗好地不更,终是荒芜之秽。人虽有貌,不学无以成人。但是百行之源,凭学而立,禄亦在其中矣。”强调百行的源头在于学习,只有凭借不断学习才能立身,而利禄也会随之而来。《勤读书抄》是敦煌所出一部抄撮典籍中有关勤学的嘉言懿行排比而成的蒙书教材,摘引《论语疏义》《史记》《颜氏家训》《庄子》“抱朴子》《风俗通》等书中有关勤学事类,教之后辈,以资劝勉教诫之用。
  唐代童蒙教材中多以两种方式劝学:其一,以出身寒门却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历史人物的实例来劝学,强化人们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希望与信念;其二,以摘引或假借先贤言论的方式劝导儿童学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勤学的精神。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发现,唐代童蒙教材中的劝学内容多是对前代劝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照见成长的隐秘角落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并非一本讲述特定故事或传递特定观点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童蒙时期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图景。本书的立足点是“童蒙”,这一概念涵盖了从婴幼儿到青春期前的个体,他们是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生成和传承的早期参与者。第二卷的视角,是在第一卷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一特殊生命阶段所承载的、承载着人类文明积淀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无限可能的文化现象。 本书不是一个儿童故事集,也不是一本育儿指南。 它不提供具体的睡前故事,也不给出立竿见影的教育方法。相反,它致力于解析那些潜藏在儿童生活中的、影响他们思维方式、情感模式、价值取向的深层文化力量。这些力量可能来自于家庭的言传身教,来自于玩伴间的游戏规则,来自于绘本图画中的隐喻,来自于无处不在的节令习俗,甚至来自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童谣、儿歌、民间传说。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关注的是“文化”本身在童蒙阶段的“发生”与“塑形”。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但不限于: 符号与象征系统: 儿童如何理解和使用符号?例如,他们如何从形状、颜色、声音中解读出意义?图画书中的动物形象,是否承载了超越其生物属性的文化寓意?简单的积木堆砌,是否也暗含着空间构建与秩序的早期认知? 叙事与意义构建: 童谣的韵律与重复,民间故事的善恶区分,这些是如何帮助儿童构建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故事的结构、角色的设定,是如何影响儿童对因果关系、道德规范的理解的? 社会规范与互动模式: 在游戏中,孩子们如何学习合作与竞争?如何协商规则,处理冲突?这些微观的社会互动,是如何为他们未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打下基础的?家庭中的礼仪、长幼尊卑的观念,又是如何被儿童内化的? 情感与经验的文化编码: 快乐、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是如何被表达和理解的?一些特定的节庆活动,如生日、春节,它们所承载的情感意义和仪式性,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何影响?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渗透: 儿童接触的玩具、服装、食物,以及相关的节日习俗、民间技艺,它们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信息?这些物质载体是如何将无形的文化观念传递给儿童的? 第二卷的深度挖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横向的文化比较: 本卷将尝试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历史时期的童蒙文化现象中,寻找共性与差异。例如,东西方在儿童游戏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的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童年“纯真”的定义和保护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童蒙文化所承载的时代烙印。 纵向的文化传承与变异: 关注那些古老的童蒙文化元素,是如何在代际间传承的?它们在传承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演变和适应?例如,某些古老的民间游戏,是如何在现代电子娱乐的冲击下,依然顽强地延续,或者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 隐性文化的显性化: 许多影响童蒙成长的文化因素,是隐性的、不易察觉的。本卷致力于将这些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一个看似简单的手指谣,可能蕴含着古老的计数方式和宇宙观;一本绘本的图画细节,可能传递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反思与批判的视角: 在梳理和展示童蒙文化的同时,本卷也鼓励读者进行反思。这些被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和观念,是否仍然适合现代社会?它们对儿童的成长,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在肯定童蒙文化丰富性的同时,也需要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甚至是负面影响。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旨在提供一种认识童蒙的新视角。 它不是要“教”孩子什么,而是要“照见”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它希望引发读者对童年、对文化、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更深刻思考。对于教育工作者、文化研究者、社会学者,乃至每一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父母来说,本书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知识宝库,它将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童蒙文化那片看似纯净却暗流涌动的隐秘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我的心中涌起了许多感慨,也引发了许多思考。作者以其非凡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童蒙世界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文化痕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研究古代“儿童文学”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深刻。他并没有将儿童文学简单地视为“哄小孩”的读物,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教育意义以及艺术魅力。他让我们看到,那些古老的童谣、民间故事,以及早期的儿童读物,是如何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对自然的认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读到关于“寓言故事”的部分,我常常会想起那些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动物故事,它们用简单的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还对古代“儿童的社交与群体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孩子们是如何通过游戏、集市、以及各种节庆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如何融入群体,如何建立友谊。这种对群体活动的关注,让我反思当今社会中,孩子们越来越孤立、越来越缺乏社交能力的现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能够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在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不足。

评分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这本书,真是一本令人惊艳的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儿童精神世界的大门。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古代“儿童的艺术与审美启蒙”的部分,那里面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分析,让我赞叹不已。作者并没有将艺术简单地视为一种技能,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古代,艺术是如何融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的,又是如何通过歌谣、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来启蒙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读到关于古代“儿童歌谣”的赏析,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的纯真歌声,那些简短而充满哲理的歌谣,在作者的解读下,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作者还对古代“儿童的观察力与求知欲的培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孩子们是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通过对身边事物的不断提问,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来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这种对观察力和求知欲的重视,让我反思当今社会中,许多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索精神的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的研究,更是一种文化的溯源,一种精神的回归。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生命潜能的激发和对内在世界的探索。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能够有这样一本著作,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在研究古代儿童的“游戏”和“习俗”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考古般的严谨和艺术般的生动,着实令人赞叹。他并没有将游戏仅仅视为孩童的消遣,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高度,深刻地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游戏形式所折射出的社会经济状况、民俗风情以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读到关于“捉迷藏”、“踢毽子”等传统游戏的部分,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些曾经玩伴们一起奔跑嬉戏的场景,那些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都一一涌上心头。作者的分析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交往规则、策略思维以及对空间和身体的认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古代儿童“节日习俗”的描绘,比如春节期间的“放爆竹”、“贴年画”,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这些熟悉的节日,在作者的笔下,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这些习俗,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塑造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常常会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遗失了那些真正能够滋养心灵、传承文化的传统习俗?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敲响了警钟,也为我指明了方向。

评分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打开通往古代孩童世界的奇妙之门。作者以其极为罕见的耐心和细致,将那些零散的、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细节,一一拾起,然后用他那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将它们重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于古代“启蒙教育理念”的探讨。他并没有将古代的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读书识字”,而是深入剖析了在那个时代,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对长辈的孝道等伦理规范,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下一代。读到这部分,我常常会联想到现代教育中一些急功近利、过度强调分数和竞争的现象,不禁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知识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品格和精神层面的培养?作者对古代“童谣”和“儿歌”的深入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分析了歌词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挖掘了这些歌谣的旋律、节奏以及在流传过程中的变体,从而揭示了它们在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培养审美情趣、以及传递生活经验方面的独特价值。那些充满童趣的歌谣,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又重新回荡在古老的庭院和乡村的田野间,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孩子们纯真的快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的研究,更是一种文化的溯源,一种精神的回归。

评分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像一部缓缓展开的历史画卷,将古代孩童的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既熟悉又陌生,既古老又鲜活。作者的笔触,时而严谨如考古学家,时而浪漫如诗人,将那些沉寂在历史深处的童蒙文化,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探讨古代“神话传说与童蒙教育”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并没有将神话故事仅仅视为虚幻的想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古代儿童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让我们看到,这些神话故事,是如何通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向孩子们传递善恶美丑的观念,如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如何帮助他们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生的意义。读到这部分,我常常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作者还对古代“学堂环境与教学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私塾的陈设、老师的讲课方式、以及孩子们在学堂里的学习状态。这种真实的描绘,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的教学氛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连接。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启迪和品格的塑造。

评分

《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打开中国古代童年世界的百科全书。作者以其扎实的学识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童蒙文化,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乏人文的关怀。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古代“儿童的道德教育”的探讨。他并没有将道德教育简单地视为“说教”,而是深入挖掘了在那个时代,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对长辈的孝道等伦理规范,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下一代。读到这部分,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古代教育中对“言传身教”的重视,以及那些充满智慧的格言警句。作者还对古代“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启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孩子们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模仿成人、以及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这种对认知发展的关注,让我反思当今社会中,过度依赖书本知识、而忽略实践和体验的教育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的研究,更是一种文化的溯源,一种精神的回归。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启迪和品格的塑造。

评分

合上《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这本书,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古代儿童世界的一份深深的敬意。作者以其非凡的学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如此丰富而真实的童蒙世界,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纯真的快乐与成长的轨迹。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的探讨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性别教育视为社会角色的划分,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男孩和女孩在教育内容、游戏选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折射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读到这部分,我常常会思考,在如今这个追求性别平等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在过去,那些对儿童的性别教育,究竟是传承了怎样的文化基因,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作者还对古代“儿童的健康与医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又是如何运用当时的医疗知识和民俗疗法来呵护孩子们的。这种对健康与医疗的关注,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儿童的健康永远是家庭和社会最重要的关注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的研究,更是一种文化的溯源,一种情感的连接。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完整的关怀。

评分

这《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一种情感的共鸣。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关于“童蒙”的世界,并非是现代社会我们习以为常的、被高度程式化和商业化的儿童教育,而是一种更加质朴、更加贴近自然、更加注重潜移默化的教化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古代蒙学教材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古朴的文字,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重新焕发了生机。他不仅仅是罗列教材的内容,更是深入挖掘了教材编撰的背后逻辑,以及这些教材所要传达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比如,关于“三字经”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解释其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以及它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启蒙百科全书”的角色。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识字、明理、懂孝悌,是如何被视为儿童成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读到这部分,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古代私塾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先生敲着惊堂木,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诵着,那份认真和虔诚,至今仍能触动我的心弦。作者还对古代的“启蒙礼仪”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开蒙”仪式到各种节日的习俗,都展现了古人对儿童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重要节点的重视。这些礼仪,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它们将孩子引入社会,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守规则,如何承担责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品格的塑造,一种精神的传递。

评分

读完《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生动的孩童世界,仿佛能听到咿呀学语的稚嫩声响,看到他们天真烂漫的眼神。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童蒙文化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我尤其被书中对古代童谣的研究所吸引,那些简短而富有韵律的歌谣,不仅仅是孩子们打发时间的玩伴,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社会风俗和道德教育的载体。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童谣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以及对美好品德的启蒙。读到某些童谣,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些遥远年代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清脆的童音吟唱着,那画面感十足,让人心生向往。同时,书中对古代玩具的探讨也极具趣味性,那些木制的陀螺、泥塑的小人、竹制的蜻蜓,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仿佛又重新获得了生命。这些简单的玩具,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却承载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手工技艺的发展水平。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玩具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玩具在童蒙教育中的作用,它们如何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以及传达的初步的伦理观念。我常常会想象,在没有电子产品和各种高科技玩具的时代,孩子们是如何依靠这些简单而充满智慧的玩具,度过他们童年时光的,这不禁让我反思当今社会对儿童玩具的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现象。总而言之,《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它让我们重新认识童蒙文化,也让我们更加珍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评分

读完《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对“童蒙”的理解,可以如此之深邃和广阔。作者以其卓越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在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对古代“儿童读物”的详细考证所吸引。那些我们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接触到的古籍,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等,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不仅仅是梳理了这些读物的成书年代、作者生平,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内容结构、语言风格,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基础教育教材”的角色。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一本启蒙读物,是如何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如何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基本的知识体系,传递给下一代的。读到这部分,我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他们用最朴实、最生动的方式,为孩子们铺就了通往知识和文明的道路。同时,书中关于古代“儿童生活方式”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从衣食住行到游戏玩乐,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与现代孩子们的生活截然不同,它更加贴近自然,更加注重实践,也更加强调家庭和社群的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能够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在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