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笔谈资料:大河内文书(全彩影印本 套装共8册)

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笔谈资料:大河内文书(全彩影印本 套装共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宝平 编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中日关系
  • 朝鲜半岛
  • 历史文献
  • 档案
  • 大河内文书
  • 笔谈资料
  • 影印本
  • 珍贵史料
  • 东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073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2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河内文书》原件现存8种78卷76册,因由日人大河内辉声保管并整理而得名。现分别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大东文化大学图书馆、赖政神社等地,是1875年至1882年间中日朝三国文人的笔谈记录,参加笔谈的中国人既有黄遵宪、黎庶昌、何如璋等驻日外交官,也有罗雪谷、王治本等民间文人,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真实再现了一百多年前三国文人友好交流的历史,是研究近代史、东亚文化史的第一首资料,价值不菲。
  《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笔谈资料:大河内文书(全彩影印本 套装共8册)》精装八册,按原件顺序彩色影印出版,真实地保存了文献原貌,并制作《大河内文书》佚存一览表、《大河内文书》细目、笔谈人物小传并索引三种附录,便于研究者使用。
东亚近代史的微观视角:晚清中日朝交流的影像实录 本书系一套精心编纂的史料汇编,专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即晚清时期,中国、日本与朝鲜三国之间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与对话。此套书并非聚焦于宏大叙事或外交条约的解读,而是通过一套珍贵且极为稀有的原始档案,展现了当时东亚地区知识分子、官员乃至普通民众在面对现代化浪潮冲击时,思想碰撞与信息交流的细致图景。 聚焦“笔谈”:跨越语言的深度交流 “笔谈”一词,在此书的语境下,远超字面意义上的书写对话。它代表了一种在语言不通的背景下,寻求理解与共识的努力。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东亚传统秩序的瓦解,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存在着复杂的互鉴与竞争关系。朝鲜半岛则处于这一大变局的中心地带,其命运深刻地受到中日两国角力的影响。 本书收录的资料,多半是当时参与者亲手留下的书信往来、备忘录、私下记录,甚至是双方就某一议题进行的具体论证过程。这些文书不仅是汉字文化圈内部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观察三国知识精英如何用有限的共同语言(多为文言汉文)去探讨全新的政治概念、科技知识、社会组织方式的活化石。读者将能从中窥见,当“民主”、“宪法”、“国民”等新词汇进入东亚语境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差异与融合路径。 史料的稀有性与学术价值 本套资料的价值,首先在于其难得的完整性和稀有性。它们多为私人收藏或地方档案中鲜为人知的残卷,首次得以系统性地汇集、整理并进行全彩影印。这种“影印”而非“辑录”的方式,极大地保留了原始文献的物理痕度——包括纸张的质地、墨迹的深浅、批注的痕迹,乃至当时的火漆印章。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这些“物证”的细节,往往能提供超越文本内容本身的信息量,例如书信的递送速度、文书的正式程度,以及特定人物的身份侧面。 具体而言,这批“笔谈资料”涵盖了多个重要的历史断代和议题: 一、 甲午战前后的思想交锋: 记录了中日两国在改革思潮高涨时期,关于军事现代化、制度革新(如光绪新政与明治维新)的对标与借鉴。其中不乏对彼此国情分析的尖锐评论,反映了日益紧张的民族情绪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焦虑。 二、 区域秩序的重塑与危机: 资料中包含了关于东亚传统朝贡体系解体后,三国在边疆治理、海洋权益、外交礼仪等方面的具体磋商记录。尤其能看到朝鲜半岛知识分子在“保国”与“变法”之间挣扎的内心世界。 三、 文化的传播与误读: 书中记录了大量关于科技、教育、文学等领域的交流。例如,关于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讨论,关于如何用本土语言来表达西方哲学概念的尝试。这些交流往往伴随着深刻的文化误读和再创造,揭示了现代化并非单向度的输入,而是一个充满本土化张力的复杂过程。 四、 个体命运的折射: 除了官方或半官方的接触,大量的私人信函揭示了个体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有怀才不遇的清朝遗老,有留学日本的先进青年,有寻求庇护的朝鲜流亡者。他们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晚清社会的人性化、微观层面的视角。 全彩影印的呈现方式:直抵现场的体验 本套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全彩影印技术。在历史研究中,传统刊印的古籍或档案,往往因为排版、校勘的需要,对原貌有所损益。全彩影印不仅清晰呈现了文稿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原始资料的视觉信息。例如,某些涉及敏感信息的批注可能使用了不同的笔迹或颜色,某些档案可能因年代久远而留下了水渍或虫蛀的痕迹。这些“非文字信息”,在全彩的视觉呈现下,得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给读者和研究者,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现场。 面向的研究领域与读者群体 本资料集对以下领域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1. 中日关系史/东亚国际关系史: 作为考察两国关系由“藩属/学习国”向“竞争对手”转变的关键证据链。 2. 近代思想史/翻译学: 研究近代中国、日本、朝鲜知识分子如何共同构建新的政治和文化词汇体系。 3. 近代社会文化史: 通过私人信件,分析精英阶层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渠道和身份认同的变迁。 此套书的读者群体,除了专业历史学者外,也适合对近代东亚文化圈形成过程、国家现代化路径选择抱有浓厚兴趣的文科高年级学生以及对中国近代外交与文化交流史有深入探究的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绕开官方史学解读的路径,直接与历史的原始脉搏对话的机会。通过这八册厚重的影印文献,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晚清时期,东亚诸国如何在共同的文化母体上,探索各自的现代性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物有所值,拿到手就觉得沉甸甸的,是那种非常扎实的学术精品。全彩影印的呈现方式,对于研究晚清时期中日朝三方笔谈资料来说,是无可替代的便利。那些泛黄的纸张、遒劲的墨迹,透过高清的印刷还原出来,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尤其是一些涉及到敏感外交措辞或官员批示的文书,色彩的细微差别和笔触的力度都能被清晰捕捉,这对文字辨识和历史语境的重建至关重要。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资料多是黑白缩印,很多细节都被抹杀了,比如印章的朱砂色泽、信函边缘的折痕,这些看似琐碎的元素,恰恰是判断文书真实性和当时情境的旁证。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让研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猜测模糊的字迹或残缺的图章,为深度挖掘历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评分

深入阅读这些中日朝的笔谈记录,最令人震撼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这些文字,无论是中文的文言文,还是日文的汉字夹杂假名,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充满了当时特有的外交辞令、地域性表达习惯,以及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要真正理解这些文书背后的潜台词,需要对当时的语言规范和文化礼仪有深刻的理解。这套影印本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这些“原生态”的语言材料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得语言学和历史学研究者可以从最底层——字词的选择、句式的构造——去解构当时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心态。这对于研究近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认知层面上的互动张力,提供了第一手、未经现代学术修饰的语料,这比任何二次解读的译文都要来得珍贵和可靠。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度考量。八册的配置,虽然分量十足,但内容划分似乎经过了精心的编排,使得查找和比对特定时期的资料时,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处理,虽然是原貌影印,但周边的空白和页眉页脚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尊重了原始文献的形态,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对于需要经常在不同文书间交叉比对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的分册和合理的页码标记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像某些影印本那样,为了追求“原汁原味”而牺牲了可读性,而是在历史真实性和现代学术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优雅的平衡点。这套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向严谨治学态度的致敬。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东亚近代史的学者,我必须强调这套“大河内文书”的史料价值之高,它远超一般档案汇编的范畴。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书堆砌,而是构成了一个极其细致的互动网络。通过这些笔谈往来,我们得以窥见晚清政府在面对日益加剧的外部压力时,内部决策层的心态波动、策略调整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的博弈。例如,在处理某次边境冲突的电报往来中,可以清晰地对比出总理衙门与地方大员在信息传递和决策倾向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以往的官方史料中往往被过度简化了。大河内先生作为重要的民间或半官方中间人所掌握的材料,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是纯粹官方档案难以企及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侧面视角”,补充了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人性、情感和非正式沟通的痕迹。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笔谈资料:大河内文书》绝对是近代史研究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考虑到这类珍贵一手资料的稀有性和未来获取的难度,全彩影印本的推出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文献普及行动。它确保了未来几代研究者都能够便捷地接触到这些核心史料,不必受制于地点的限制和档案保护的脆弱性。尽管初次投入的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它所节省下来的田野调查和复制获取成本,以及带来的研究效率提升来看,这笔投资是极其划算的。它代表着一种对知识传承的责任感,将那些原本可能束之高阁的宝贵档案,以最精良的形态,带到了每一位需要它们的研究者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