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玉呈祥 杭州博物馆馆藏玉石器精品展

瑞玉呈祥 杭州博物馆馆藏玉石器精品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正贤 编
图书标签:
  • 玉石器
  • 杭州博物馆
  • 文物展
  • 瑞玉呈祥
  • 中国玉文化
  • 古代玉器
  • 博物馆藏品
  • 艺术展览
  • 玉雕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19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63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瑞玉呈祥 杭州博物馆馆藏玉石器精品展》精选百件本馆所藏玉石类文物,通过展示流藏于杭州的古代玉器,体现本馆藏玉之特色。展览分为“好雅之风——文玩用玉”与“怀瑾之缘——佩饰用玉”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展示文人雅士喜好的文房及陈设用玉,表现出读书人将笔墨纸砚与玉器巧妙融合,借玉表达自身品味的文人玉文化。第二单元展示大众日常的服饰及发饰用玉,坚硬纯洁的玉石与蕴含祥瑞的纹样相结合,体现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功能。这些留存于杭州的古代玉器,反映了当时玉器艺术与文化的面貌,亦展现了大国工匠们在玉器上的艺术造诣。

目录

前言
好雅之风——文玩类玉器
01 [清]鹅形玛瑙摆件
02 [清]白马驮经玛瑙摆件
03 [清]鳌形青白玉摆件
04 [清]兔形水晶摆件
05 (清]蟹形水晶佩
06 [明]蟠螭钮玉双联印
07 [清]玉兰花形白玉摆件
08 [清]伏虎罗汉寿山石摆件
09 [清]太白醉酒石摆件
10 [清]布袋和尚芙蓉石摆件
11 [清]童叟形寿山石摆件
12 [清]“鹿乳奉亲”青白玉摆件
13 [明]执莲童子玉摆件
14 [清]“旗开德(得)胜”玛瑙鼻烟壶
15 [清]玛瑙鼻烟壶
16 [清]花瓶形翠玉摆件
17 (清]花鸟纹带盖玛瑙瓶
18 [清]觚形白玉摆件
19 [明]乳钉纹螭耳玉杯
20 [清]鸳鸯钮龙耳青白玉炉

怀瑾之缘——佩饰类玉器
21 [明]“马上封侯”玉佩
22 [明]葡萄蝙蝠纹玉佩
23 [清]藕形蜻蜓纹白玉佩
24 [明]龙纹白玉佩
25 [明]盘龙纹玉璧形佩
26 [清]四螭纹玉佩
27 [清]瑞兽玉佩
28 [清]卧牛纹玉圆形佩
29 [清]兽形玛瑙佩
30 [明]“子辰”白玉佩
31 [清]“清福”白玉佩
32 [清]蝙蝠形玉佩
33 [明]云龙纹白玉佩
34 [清]卷草纹白玉香囊佩
35 [明]莲蓬形玉佩
36 [明]花形玉佩
37 [清]锁形玉佩
38 [清]“万寿”花卉纹玉佩
39 [清]双童子玉佩
40 [清]持荷童子白玉佩
41 [明]“和合”白玉佩
42 [明]“万福如意”玉佩
43 [清]双螭纹玉环
44 [清]“富贵永康”多宝串饰
45 [清]多宝串饰
46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兽面纹三叉形玉器
47 [明]“吉庆有余”玉佩
48 [明]“连年有余”玉圆牌
49 [清]“群仙祝寿”青玉圆牌
50 [清]“狮子戏球”青玉圆牌
51 [明]佛家四宝青玉圆牌
52 [明]花卉纹玉牌饰
53 [明末清初]刻诗文玉带饰
54 [清]“爆竹辞岁”白玉牌
55 [清]“秋闱得意图”白玉牌
56 [清]“宿建德江”诗文白玉牌
57 (清]“张良进履”诗文玉牌
58 [清]双鹊双螭纹白玉牌
59 [明]龙凤纹玉带钩、带扣
60 [明]龙钩牡丹纹白玉带钩、带扣
61 [清]龙首螭纹玉绦带钩
62 [清]凤首螭纹玉带钩
63 [清]龙首蝙蝠纹蝉钮玉带钩
64 [明]梅竹纹玉带饰
65 [明]和合二仙玉带饰
66 [明]双蝠衔芝纹玉带饰
67 (明]龙纹青玉锭尾
68 [明]螭龙首青玉簪
69 [明]花鸟纹青玉簪
70 [清]如意形翠玉簪
71 [明]绞丝纹玉镯
72 [清]竹节纹玉镯
73 [清]翠玉戒
74 [清]白玉扳指
75 [汉]蝉形玉
76 [明]螭纹玉剑璏
后记
玉映千年: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辉煌篇章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杭州博物馆的某一特定展览,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全景图。本书以时间为轴线,辅以地域风格的对比,深入探讨了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玉器在中国社会、文化、信仰和审美变迁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全书的叙述力求摒弃概念的堆砌,转而通过对大量典型器物、工艺技法的剖析,展现玉石材料如何被赋予生命与意义。 第一部分:源起与初生——史前至夏商的“神玉时代” 本书的开篇回溯至玉器的诞生之地——中国大地上的早期文化。我们首先探讨的是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这是中国玉器史中至关重要的两座高峰。 在红山文化部分,重点解析了“猪龙”与“玉玦”的象征意义。这些早期玉器形制简洁,线条浑厚,其功能更多地指向萨满教仪式的“媒介”或氏族首领的“权力徽章”。我们详细描摹了玉料的选择标准,以及钻孔、线刻等原始而高超的加工技术,并试图还原当时社会对玉石“生机”的原始崇拜。 紧接着,本书将笔触转向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如果说红山玉器是“浑圆的朴素”,那么良渚玉器则是“符号的极致”。全书用大量篇幅剖析了“玉琮”和“玉璧”的结构,特别是琮体上神人兽面纹的复杂层次。我们不仅考察了这些纹饰的几何分解,更结合考古发现,推测其可能代表的宇宙观和祖先崇拜体系。此阶段的玉器,是权力与神权的完美结合体,其制作的精度,即便置于现代工艺水平下也令人惊叹。 进入夏商时期,玉器开始从纯粹的礼器向实用与装饰兼顾的过渡。本书分析了殷墟出土的玉戈、玉刀等兵器化礼器,它们标志着玉石的“功用性”开始介入宗教性。同时,对玉人、玉兽等“仿生”造型的探讨,揭示了商代巫术色彩浓厚的祭祀活动中,玉器作为“沟通者”的角色。商代玉器的线条开始变得更加流畅,俏色运用也有了初步的尝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礼制与秩序——周代的玉器与“君子风范” 周代是礼乐制度的鼎盛期,玉器也随之被纳入严格的宗法体系。本书详细阐述了“君子比德于玉”的哲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玉的温润、坚韧、光洁、廉洁的品质,被儒家学说赋予了道德属性,从而塑造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独特的审美标准。 此部分集中展示了西周早期恢复并强化的“礼玉制度”。玉璧、玉琮、玉璜、玉璋、玉圭这“六器”如何系统地应用于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的场合。我们通过图解的方式,对比了不同形制的礼器在等级制度中的细微差异。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玉器艺术迎来了新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玉器是“个性解放”的产物。镂空、透雕、层雕等复杂技法大量涌现。本书特别关注这一时期动物题材的繁荣,如“组玉佩”、“螭虎纹饰”。这些器物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充满了动感与叙事性,体现了诸侯国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贵族对奢华生活的追求。特别是楚地玉器,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夸张的造型,为后世的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部分:融合与统一——秦汉的“永生追求”与技术飞跃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确立对玉器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指出,玉器在此时期扮演了两个重要角色:一是丧葬制度中的“不朽”追求,二是装饰艺术中的“实用美化”。 关于丧葬,我们聚焦于玉衣的制作工艺。玉片如何通过丝线串联,形成能够包裹尸体的“第二皮肤”,这不仅是技术的奇迹,更是秦汉人对“形神不灭”观念的极致物化。同时,对玉琀(放置于口中)和玉塞(塞于九窍)的分析,揭示了道家思想在丧葬习俗中的渗透。 在陈设和实用玉器方面,汉代的玉璧、玉璜造型趋于扁平化,但工艺的精细度达到了新的高度。玉器上的谷纹、蒲纹变得更为规整。更为重要的是,汉代玉器对“俏色”的运用更加成熟,工匠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玉石本身的颜色分布进行创作,而非仅仅是雕刻。 第四部分:多元与精致——魏晋隋唐的革新与异域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极大地丰富了玉器的题材。本书将探讨玉器如何与佛教造像艺术相结合,出现的莲花纹、飞天像等主题。玉器的审美开始偏向“秀美”和“清瘦”,与玄学思潮相呼应。 唐代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期,其玉器风格呈现出雍容华贵、兼容并蓄的特点。本书着重分析了丝绸之路对玉器风格的影响。中亚、波斯的动物造型(如狮子、摩羯鱼)被引入雕刻主题,使得唐代玉器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视野。玉带钩、玉梳、玉盏等日用器皿的精美程度,反映了盛唐贵族生活的精致化。 第五部分:内敛与传承——宋元明清的世俗化与工艺巅峰 宋代玉器审美趋向内敛、文雅,注重意境的表达。玉器题材广泛涉及花鸟、山水、人物故事,强调“文人趣味”。雕刻技法上,宋人对“薄意”的运用登峰造极,追求“一薄如纸,方寸千里”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宋代重理性的哲学思潮。 元代玉器,特别是内府的制作,体现了草原民族的粗犷审美与中原汉族细腻工艺的碰撞。龙纹、云纹的造型更加雄健有力。 明清两代,玉器工艺迎来了无可争议的巅峰期,尤其是清代乾隆一朝。本书将详细阐述宫廷玉器的“集大成”特点: 1. 集大成: 广泛吸收历代风格,集古拙、秀美、雄健于一身。 2. 材料的奢华: 对新疆和田玉(“羊脂玉”)的依赖达到空前,同时大量使用碧玉、青玉、玛瑙、水晶等异材。 3. 工艺的复杂性: 双色雕、多层透雕、立体圆雕等技术被运用到极致,器物造型庞大复杂,如“大禹治水图”山子。 本书最后总结,中国古代玉器史,不仅是一部材料与技术的演变史,更是一部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从敬畏自然到秩序构建,再到审美升华——的活态史书。通过这些凝固在玉石上的千年记忆,我们得以触摸到古人深沉的内心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虽然是图录性质,但阅读体验却非常流畅。它不像某些图录那样把图片和文字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通过不同主题的章节划分,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叙事线索。从早期的礼器到中期的陈设摆件,再到后期的生活用具,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玉石器功能和审美的演变轨迹。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自然而然,让人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思维也能跟随着历史的河流向前推进,丝毫不会感到疲劳或信息过载。这种精心编排的阅读体验,使得即便是对玉器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入戏”,被那些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所深深吸引,可以说是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专业知识与大众审美之间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人印象深刻,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文物鉴赏”读物可比。每一件展品下的文字说明,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包含了器物名称、年代、尺寸、质地,以及最重要的——对纹饰和造型寓意的深度解读。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存疑的器物时,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采取了非常审慎的“存疑待考”或“多方考证”的态度,这种治学精神非常值得称道。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的释义,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作为佐证,使得解读显得有理有据,避免了空穴来风的臆测。对于严肃的文物爱好者或者专业研究人员来说,这样一本资料详实、注释清晰的图录,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案头工具书,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快捷。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对杭州地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地域性文化信息。虽然是精品展的图录,但它无声地讲述着钱塘江畔千百年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通过这些玉器,我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商贾的足迹、贵族的审美情趣乃至祭祀仪轨的演变。那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玉石器汇聚一堂,恰恰反映了杭州作为历史名都的包容性和文化辐射力。书中对于玉器出土背景的简要介绍,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其历史语境的钥匙。读完后,我强烈地想要再去一趟杭州博物馆,带着这本书里获得的知识和理解,重新去品味那些实物,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书本和实地考察的体验得到了完美的互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那种典雅中透着古朴的气息,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历史悠久的年代。封面那种温润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玉石千百年来的沉淀与光泽。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极其出色,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器物的纹理,还是那些精妙的雕刻,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色彩还原度非常高,让人感觉就像亲眼在博物馆里欣赏一样。光是翻阅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了。尤其是那些大开本的图版,占据了整整两页,把那些镇馆之宝的雄伟气势和细腻工艺展现得无遗漏,那种震撼感是普通小图无法比拟的。装订线的设计也很巧妙,书页可以完全平摊,观看那些大型器物时丝毫不会被遮挡,这点对于深度研究或者单纯欣赏者来说,都是非常贴心的设计,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诚意和专业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精品图册。

评分

我个人对古代的工艺美术,尤其是玉石雕刻的部分特别着迷,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精神食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展品照片,更深层次地挖掘了这些玉器背后的文化意涵和技术革新。我特别欣赏它对材料学和工艺流程的描述,那些关于选材的标准、琢玉的工具变迁,以及不同时期玉雕风格的细微差异,被阐述得非常透彻。比如,书中对汉代玉器的“神似重于形似”的审美取向,以及唐宋时期对玉石温润度追求的转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充分的实例支撑,读起来让人茅塞顿开。这感觉就像有位资深专家坐在你身边,为你娓娓道来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工匠的心血,而不是枯燥的学术报告,学术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玉文化历史脉络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