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三卷)

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三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 编
图书标签:
  • 盛宣怀
  • 近代史
  • 档案
  • 史料
  • 人物
  • 清史
  • 民国史
  • 教育
  • 经济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43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15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1
字数:2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李鸿章的得力助手、近代史上著名的官商,盛宣怀档案规模巨大、史料丰富,按照已故文化大师王元化的说法,“其存世数量之大、内容之丰、涉及面之广,罕有匹配”。

内容简介

  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它深刻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而作为这次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則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及其所引起的广大人民的保路运动。盛宜怀是当时清政府制定并貫彻铁路国有政策的邮传大臣,是近代中国早期的官僚資产阶級的一个典型代表,本书是这一时期,盛宣怀的档案资料汇编,共收档案资料411件。

作者简介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陈旭麓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创始人之一。其著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浮想录》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本土史学的标志性文本”。

  顾廷龙(1904~1998)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长期致力于古典文献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研究。著有《说文废字废义考》、《四当斋书目》、《顾廷龙书法选集》等。

  汪熙(1920~2016),历史学家。安徽休宁人。1944年赴美,1947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Warton)商学院研究生院。1948年返国后,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美关系史和国际经济关系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工商学院名誉院长。

精彩书评

  (盛宣怀档案)“存世数量之大、内容之丰、涉及面之广,罕有匹配”。
  ——王元化

目录

前言
编辑说明
图片
一、清末腐朽政情
二、关于四川保路运动
三、关于武昌起义
四、关于汉冶萍公司问题
五、关于“二次革命”
六、盛宣怀的匿产复产活动

前言/序言

  《盛宣怀档案资料》是根据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宣怀档案资料整理编辑的,由于内容多、数量大,按专题分卷出版。
  盛宣怀(一八四四-一九一六)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愚斋、止叟,江苏武进人。他从一八七零年开始充当李鸿章木料,进入官场后,运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的形式,陆续经办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华盛纺织总局、汉阳铁厂、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通商银行、汉冶萍媒体厂矿有限公司等新式企事业,并担任这些企事业的督办、总办或董事会长。他在清政府的官职也步步上升,从海关道擢至邮传部大臣,并先后参预了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倡办了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成为晚清炙手可热的大员。
  盛宣怀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活和洋务活动,遗留下大批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品类繁多,有奏折、电报、公牍、函札、条陈、说帖、条约、合同、公示、传单、会议录、家信、日记、账册以及照片、地图等等。除了他自己的去文来件外,有许多事别人送给他或他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来途很广,甚至有些官方档案如与外国签订的约本,也落入他的私档。其中很大部分带有机要性质,有的还写上了“阅后付丙”字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教各个方面,以政治和经济两类所占比重较大,反映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四十余年间中国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一九三九年即盛宣怀死后二十三年,他的后裔曾从这批档案资料中,挑选部分奏稿和电稿,编印了《愚斋存稿初刊》一百卷及补遗十二卷,许多他们认为有碍盛宣怀官声、私德的都不收或作了删改。为了保持事物的本来面目,向史学界提供一批原始资料,以利对近代史的研究,我们整理出版这一套档案资料。
  《辛亥革命前后》共收档案资料四百十一件,依次分别编入《清末腐朽政情》、《关于四川保路运动》、《关于武昌起义》、《关于汉冶萍公司问题》、《关于“二次革命”》和《盛宣怀的匿产复产活动》等六目。时间自一九零三年迄一九一五年,包括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及其失败以后,反映了清朝政府和袁世凯勾结帝国主义破坏和篡夺革命的全过程。有关他们怎样对付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的许多函电,是逐日逐时发出的,一天之中多至十数起,较多地填补了这方面已刊史料的不足。其中淘湘的“齐东野语”和盛国华函札,都是从京津向盛宣怀发出的密报,所述革命前夕清朝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倾轧,以及革命后光怪陆离的政坛变幻,不仅多为官书所讳言,也是一般私家记载所罕见。盛宣怀与辛亥革命,一直是研究辛亥革命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本书的出版,无疑是我们研究这个课题富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
  盛宣怀档案资料卷帙浩繁,头绪众多,尤其是虫蠹鼠啮,年久漫漶,给整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加上我们水平有限,因此在资料选辑和考订注释等方面,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恳望得到各方面同志们的指正。
  参加编辑本书的单位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上海图书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参加本书编辑工作的同志有(以姓氏笔划为序):左钧如、齐国华、李家寿、季平子、陈正青、武曦、徐元基、黄苇、葛正慧等。
  还有一些同志在编辑本书以前,曾对全部盛宣怀档案进行了清理分类工作。参加这一工作的先后有:陈匡时、夏东元、方诗铭、汤志钧、吴乾兑、余先鼎、张铨、赵清、蔡幼纹等同志。

《晚清士人生活群像:从书信往来到社会交往》 本书以晚清时期活跃于政坛、学界和实业界的士人群体为核心,通过梳理大量未曾公开或鲜为人知的私人信函、日记、序跋以及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力图构建一幅立体而复杂的晚清精英阶层生活画卷。我们不关注宏大的政治决策或明确的政策变动,而是将目光投向这些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持关系、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如何在传统与变迁中寻求自我定位。 第一部分:笔墨间的社交网络 本部分着重探讨晚清士人之间信息传递与情感维系的方式。在电报尚未完全普及,信息传递主要依赖邮政和人力的时代,信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考察了不同身份的士人——如在京的官员、在外的幕僚、新式学堂的师生、以及实业家与传统文人——之间往来的频率、内容侧重以及信札的保存情况。 例如,通过对数位重要官员家藏信札的系统整理,我们发现,即便是身居高位者,其日常烦恼多集中于子嗣教育、家乡田产管理,以及对同僚或下属的“关照”请求。这些“关照”往往以极为含蓄的古典文辞表达,但其背后的社会功能清晰可见,涉及举荐、请托、以及对人事变动的预判。 私人信函的语境分析: 我们详细分析了信件中特定称谓、套语的使用变化。太平盛世的“拜启”与世局动荡时的“匆匆数语”,不仅反映了书写者心境的波动,也侧面揭示了当时信息流通的效率与安全考量。信件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维护“面子”和“情义”的仪式性工具。 “拜托”与“酬谢”的经济学: 探讨了在官场和士绅阶层中,人情往来如何转化为一种隐性的社会资本。一封看似寻常的感谢信背后,可能隐藏着经济上的资助、信息上的便利,或是关键时刻的政治支持。我们试图还原这些“情感交易”的具体形态,而非笼统地概括为“人情社会”。 第二部分:业余生活的景观:学问、休闲与审美 士人并非终日沉溺于公事或应酬,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样丰富且富有时代特色。本章聚焦于他们如何在紧张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精神慰藉与自我提升。 藏书、校勘与考据: 晚清学术风气重返实学,但纯粹的学术研究仍是士大夫阶层重要的自我标榜方式。我们通过考察他们对古籍的收藏记录、校勘批语,以及在私人藏书楼中的活动,展现了他们对传统知识体系的坚守。然而,即便是最保守的考据家,其研究兴趣也开始受到西方新知识的微妙影响,例如对地理、历法的重新审视。 园林、雅集与艺术品鉴: 城市中的私家园林和郊外的别墅是士人进行非正式社交的重要场所。本书搜集了关于特定园林(如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的片段记载,描述了其中的宴饮、诗会、以及对书画、古玩的鉴赏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风雅的体现,更是阶层身份的再确认。分析了在太平军和列强侵略的阴影下,士人如何通过对“雅”的追求,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不受外界打扰的精神疆域。 体育与养生: 传统士人对养生之道尤为重视。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将医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对药膳的偏好、对传统武术(如太极拳的早期传播)的参与,以及对中医理论的推崇。这些看似脱离政治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他们在动荡年代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体现。 第三部分:地方与家庭的张力 士人的身份从来不是单一的,他们需要在中央权力、地方事务和家庭责任之间不断斡旋。 幕僚生涯与身份认同: 大量士人以幕僚身份依附于封疆大吏或重要督抚。本书分析了幕僚群体如何在依附与独立之间游走。他们是信息中枢,是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但其地位的依附性又使得他们在晋升和自我价值实现上面临巨大压力。通过对几位著名幕僚的信件分析,可以看到他们对主人“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在处理具体地方事务时展现出的地方精英的实用主义。 宗族义务与个人抱负的冲突: 晚清的士人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宗族责任。地方赈灾、修缮祠堂、主持族学等事务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书探讨了在接受新式教育、萌生“经世致用”的宏大抱负后,他们如何调和对家族的义务与对国家改革的热忱。在许多情况下,家族的资源是他们得以参与政治和实业的基础,但家族的保守力量也常常成为他们推行新政的阻碍。 女性角色的侧写: 虽然本书主要关注男性士人,但通过对他们家庭内部信件的梳理,可以侧面勾勒出晚清士人家庭中,特别是妻妾在内宅管理、教育继承人、以及维护家族声誉方面的关键作用。她们是士人政治生活背后稳定的基石,也是传统价值观的坚定守护者。 结语:变局中的韧性 《晚清士人生活群像》旨在提供一种“微观历史”的视角,避免将晚清的士人简单地标签化为“守旧派”或“改革者”。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深入挖掘,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在巨大历史惯性与时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身体面、维护社会秩序、并试图在新旧夹缝中寻得生存之道的复杂人群。他们的生活实践,是理解晚清社会结构韧性和变迁潜力的重要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第三卷,最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它没有经过现代史学家那种精心的叙事包装,而是直接把那个时代的脉搏展示在你面前。那些繁复的公文、往来的信函,甚至是一些批注的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思维方式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中外交涉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盛宣怀在周旋于列强势力之间时,那种极其审慎和务实的态度。他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确保实业的顺利发展,这种两难的境地在信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腔调,那种夹杂着传统礼仪和西方新知的那种独特的语境。这不仅仅是阅读历史,更像是一种对历史现场的参与。很多历史细节往往在教科书中被一笔带过,但在这里,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考量,对于想要深入研究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座宝库,每一页都值得反复揣摩。

评分

这本《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三卷)》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历史书,而是像一个时光机,把我瞬间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民国交界时期。我原本以为档案资料会是枯燥乏味的,但这些文字和文件碎片却勾勒出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盛宣怀形象。读着这些档案,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处理政务时的那种雷厉风行,以及在商业决策时的精明算计。特别是那些关于他早期在教育、实业方面的筹划,那些大胆的设想和实际的落地过程,都展现了他作为近代中国实业先驱的远见卓识。书中对一些关键事件的原始记录,比如铁路的修建、银行的创办,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让我能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比起那些经过后人解读的史书,这些一手资料的冲击力是无可比拟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是我处在他的位置,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我在其他历史著作中极少能获得的。

评分

说实话,要一口气读完这卷档案资料,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历史兴趣作为驱动力。但最让我感到满足的是,它像一个“去魅”的过程。它剥去了后世附加在盛宣怀身上的许多标签,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回归到了他处理具体事务的原始记录上。当我看到一些细节,比如他对某个官员的评价,或是对某个技术引进的疑虑时,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多少是基于事实,有多少是基于后来的意识形态需要?这部资料集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读者亲自去审视、去判断。它不是在教你“应该”怎么想,而是提供了海量的“材料”,让你自己去建构认知。对于那些真正想进行深度历史研究,或者仅仅是想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一个更加细致入微的了解的爱好者来说,这第三卷档案资料,绝对是案头必备、值得反复参阅的珍贵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的密度,确实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但一旦沉下心来,收获是巨大的。它更像是一部“侧写”之作,而非主流传记。通过零散的档案,我们得以窥见盛宣怀生活和工作中的“侧面”——比如他与同僚之间的微妙互动,对家庭事务的安排,甚至是对一些新兴事物的个人看法。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反而构建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少“完人”色彩的形象。我特别欣赏档案中那些带有个人情感流露的批注,它们打破了官方文书的刻板,让人感受到这位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近距离接触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对于任何想从宏大叙事中跳脱出来,关注历史细节和个人命运交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样本。它要求读者自己去拼接图景,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乐趣。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部档案资料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近代化”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往总觉得近代化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但通过这些档案我看到,它其实是一个充满妥协、试错和缓慢推进的过程。盛宣怀在推动洋务运动,建立新式企业时,所面对的阻力不仅来自外部,更来自内部的保守势力和资源分配的困境。那些关于资金筹措、人才调配的记录,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在“开新”与“守旧”之间走钢丝的艰难。我发现,书中许多关于商业合同和股权分配的文件,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商业谈判,这表明那个时代的实业家在运用现代商业模式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最原始、最未经修饰的材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历史画卷,其中的每一条“线索”都指向了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关键节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