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 [Model Burial Objects from Han to Western Jin Dynast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 [Model Burial Objects from Han to Western Jin Dynast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玮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
  • 明器
  • 黄河流域
  • 汉代
  • 西晋
  • 河南博物院
  • 模型
  • 丧葬习俗
  • 历史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1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076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
外文名称:Model Burial Objects from Han to Western Jin Dynast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收录的图书侧重于对中原考古、历史、文化等研究。文库图书从策划、撰稿至出版均经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著作的出版得到我院科研人才项目培养资金的资助支持。入选的学术著作,为我院科研人员近年来学术成果的直接展示,也是作者对自身学术研究的深层回顾与总结。我们也希望在进一步发扬我院固有的学术传统基础上,围绕中原历史与文化,扩展学术视野,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共同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服务中原文化建设担负起我们应尽的职责。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界定
第三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说明

第二章 考古与文献所见先泰墓葬出土明器
第一节 先秦墓葬出土明器概况
第二节 关中秦墓出土模型明器
第三节 东周时期儒家文献对明器的探讨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模型明器类型学研究
第一节 粮食贮藏与粮食加工类
第二节 炊厨类
第三节 圈厕类
第四节 房屋等居住建筑类

第四章 模型明器区域研究
第一节 关中区
第二节 洛阳区
第三节 郑州区
第四节 南阳区
第五节 豫北区
第六节 冀中南区
第七节 三门峡区
第八节 晋南区
第九节 鲁北区
第十节 徐州鲁南区
第十一节 晋中北区
第十二节 陕北区
第十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模型明器总体发展阶段性
第一节 西汉早期
第二节 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
第三节 东汉早期至东汉晚期
第四节 东汉末期至西晋早期
第五节 西晋中晚期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模型明器社会阶层使用特点
第一节 西汉社会阶层使用特点及成因
第二节 东汉社会阶层使用特点及成因
第三节 曹魏西晋社会阶层使用特点及成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相关社会问题研究
第一节 汉代农业
第二节 汉代民居建筑
结语
Abstract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河南博物馆成立于1927年,最初收藏品源于同时期河南重要考古发现。20世纪30年代建馆初期,以关百益为首的专家学者,重视藏品搜集,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文物,包括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青铜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碑帖等,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博物馆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一时期拥有的藏品数量多、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抗战时期,为了文物安全,馆藏文物精品被装箱先后运往武汉、重庆存放。1949年11月,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运往台湾,致使旧藏至今分别保存于海峡两地的博物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积极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收购、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丰富充实馆藏数量。目前馆藏文物达13万余件,藏品来源多为本省的考古发掘,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地层和墓号。特别是中原重要的考古发现,如殷墟妇好墓、郑州商城遗址、三门峡虢国墓地、淅川下寺楚墓、新郑郑韩故城等的出土文物均有成组收藏。
  利用藏品,结合博物馆特色进行多领域、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是河南博物院科研工作的重心。1927年本馆建立后,随着馆藏文物的增多,学术研究工作犹显得重要。1929年底,殷墟文物进馆之后,当时的博物馆即聘请考古学者关百益先生为编辑委员,研究考订甲骨文字和各种器物并刊印成书。1930年底,关百益先生接任馆长职务,同时成立研究部,使本馆科学研究步入正轨。1931年颁布的《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上明确提出了“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的办馆宗旨。据统计,1931-1938年间河南博物馆出版文物图录和研究著述达100多册卷。1936年7月,为“阐扬文化,研究学术”,创办《河南博物馆馆刊》,1938年3月虽因日寇入侵而停刊,但两年时间共出版15期,内容丰富,立意新颖,“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术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1991年本馆成立了专门负责学术研究的组织机构——学术委员会,为学术研究工作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1997年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以来,明确提出了“科研兴院”的战略。为提高本院在国内外博物馆界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院学术委员会制定了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负责设立每年的科研课题、提出科研资金的使用办法、评审验收科研成果、制定相关科研管理条例,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十几年来先后出版了《河南博物院精品与陈列》《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许顺湛考古论集》《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周到艺术考古文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五帝时代研究》《河南古代陶塑艺术》《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等十几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上千篇。河南博物院主编的文物考古类期刊中《中原文物》,从1977年创刊至今,已出版180期,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收录的图书侧重于对中原考古、历史、文化等研究。文库图书从策划、撰稿至出版均经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著作的出版得到我院科研人才项目培养资金的资助支持。入选的学术著作,为我院科研人员近年来学术成果的直接展示,也是作者对自身学术研究的深层回顾与总结。我们也希望在进一步发扬我院固有的学术传统基础上,围绕中原历史与文化,扩展学术视野,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共同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服务中原文化建设担负起我们应尽的职责。
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 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 本书系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史、丧葬制度史及考古学领域中一个极具价值的课题: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代至西晋时期模型明器(陶质或金属质)的系统性研究。该研究深度挖掘了特定历史阶段内,特定地理区域(黄河中下游)的物质遗存,旨在重构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信仰观念乃至艺术审美风尚。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明确了“模型明器”在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明器,作为随葬品中的特殊类别,其功能既非实用,又非纯粹的装饰,而是扮演着连接生者世界与死者世界的媒介,是古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物质载体。研究的地理范围限定在黄河中下游这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发展区域,这一区域在汉代经历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与社会经济的繁荣,至西晋则经历了战乱与短暂的政权更迭,社会形态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复杂性。 本书详细梳理了自上古至汉代,明器形制演变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对汉代“厚葬之风”的兴起及其对模型明器数量、种类、复杂程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理论上,本书援引了人类学中的“域外世界观”(otherworld conception)理论和考古学中的“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理论,力图将模型明器置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脉络中进行解读,避免将其简单地视为单纯的艺术品或生活场景的复制。 第二部分:模型明器的分类与类型学构建 全书的核心工作之一,在于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大量汉至西晋模型明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细致的类型学梳理。分类体系主要基于明器的所模拟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 建筑模型系列: 这是数量最为庞大且信息量最丰富的类别。研究细致区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所反映的居所形制。 住宅模型: 涵盖了多层楼阁(如反映高台建筑的塔楼式模型)、庭院式府邸(展示了封闭的院落布局、门阙结构、甚至包括门吏和侍卫塑像)以及小型单间居舍。特别关注了画像石、画像砖中所见的建筑元素如何在陶制模型中得到三维的复现,并对比了不同郡国间建筑风格的地域差异。 仓储与附属建筑: 重点分析了粮仓(如囷、囷亭模型,反映了汉代农业经济的富足)、磨坊、水井房、圈舍(猪圈、牛棚)等,这些模型提供了关于古代田产管理和副业生产的直观证据。 二、 交通与军事模型系列: 车马器: 对比了轺车、轺辇、牛拉货车、轺船(特别是漕运模型)的形制,研究了不同时期车轮结构、挽具和车厢形制的细微变化。在军事方面,收录了少量战车和早期马俑的形象,分析其与军阵体系的关联。 船只模型: 特别关注了那些带有桨手、船舱甚至瞭望塔的漕运模型,印证了黄河、大运河沿线作为重要交通动脉的地位。 三、 动物与劳作模型系列: 牲畜模型: 猪、牛、羊、犬等家畜模型数量极多。研究侧重于对这些动物品种特征的刻画程度,以及它们在丧葬语境中象征的财富和祭祀用途。 田作与手工业模型: 展现了耕作场景(如扶犁、播种)、纺织场景(如纺车、织机模型),以及冶铁、制陶等手工业作坊的微缩景观。这些模型是研究汉代基层经济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四、 乐舞百戏与侍从模型系列: 乐舞俑: 收集了演奏不同乐器(如编钟、磬、琵琶、竽)的乐伎俑,以及具有特定姿态的舞者俑,分析其衣饰和姿态所反映的宫廷或贵族宴饮场景。 侍从与仪仗: 侍女、仆役、厨师俑的形制与衣冠,为研究汉晋时期的服饰制度和等级区分提供了实物依据。 第三部分:技术分析与地域风格辨识 本研究不满足于形制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模型明器的制作工艺。通过对出土实物的泥料成分分析、模制技术(模制、手捏、泥条盘筑结合)、表面施釉(绿釉、黄釉、铅釉)特征的考察,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制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进行了“地域风格”的辨识。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域广阔,研究将研究区域细分为中原核心区(如河南、陕西部分地区)、齐鲁地区、晋冀地区等,对比了不同区域在明器造型的粗犷程度、细节刻画的精细度以及釉色偏好上的差异,力图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区域风格流变图谱。例如,某些地区的楼阁模型以其高耸和结构复杂著称,而另一些地区的动物模型则以其写实和生动的动态感见长。 第四部分:社会文化解读——从明器看生死观 本书的最终价值在于阐释模型明器背后的深层文化意涵。模型明器是社会等级的微缩展示,是墓主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象征。通过对比不同墓葬等级模型明器的丰富程度和精美程度,可以间接推导出汉晋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和对“身后生活”的想象。 同时,研究深入探讨了明器在丧葬礼仪中的作用: 1. 祈福与延续: 模型明器确保了死者在阴间能够继续享有生前的优渥生活(如田产、仆役、歌舞)。 2. 辟邪与导引: 特定造型(如门阙、门吏俑)被赋予了维护墓室安全和引导亡魂的功能。 3. 信仰的演变: 特别关注了自东汉中后期,随着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兴盛,模型明器中开始出现少量带有明确的“神仙世界”或“仙人乘槎”意象的造型,并探讨了西晋时期明器整体数量和复杂度的下降与社会动荡的关系。 结论 《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通过对海量考古资料的梳理、科学的分类编目和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为理解汉晋时期的丧葬文化、物质生活以及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且直观的实物证据。本书不仅是对特定时期考古遗存的总结,更是一部通过微观模型窥探古代宏大社会图景的专著,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一本优秀的学术书籍应当是既严谨又具有引导性的。我希望这本书在提供大量一手资料的同时,也能提供清晰的研究框架,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探讨完器物的分类和断代后,能否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这些明器在当时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和“象征性”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仅仅是墓主人财富和身份的简单陈列,还是一种复杂的宗教仪轨的缩影?好的学术著作不应该只是堆砌事实,它应该提出问题,并引导读者去寻找答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这些静默的陶制世界中,不仅看到“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为什么古人选择用这些模型来构建他们心目中的永恒家园。

评分

读了这本书的目录和导言部分,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团队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器物图录,其背后显然是多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积累和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我尤其关注到它对“模型”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在不同时期功能演变的探讨。在汉代,明器从最初模仿实物的简单复制,逐渐发展出一种更具象征性和程式化的表达方式,这种转变本身就折射出社会观念的变迁。这本书能否深入剖析这种“象征化”进程背后的哲学或宗教动因?例如,从早期的坞堡、车马出行模型,到后期的谷仓、侍俑,其背后所寄托的“厚葬”观念是如何在经济条件和礼制约束下进行权衡和选择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将考古实物与当时的礼制文献进行碰撞,从而构建出更立体、更具说服力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提到了“汉至西晋”,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与思想整合的关键时期。东汉的衰亡、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社会结构的剧变必然会反映在丧葬习俗和随葬品的选择上。我想探究的是,在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明器所承载的“安定”与“富足”的理想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例如,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趋势初现端倪之时,这些中原地区的模型明器是否已经开始吸收或反映出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这种“断裂”与“延续”的脉络,对比不同政权统治下明器的风格变化,那将是对研究中古史转型期社会心态的一次重要贡献。这种对时间序列的精细捕捉,才是研究历史变迁的精髓所在。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从装帧的质感到内页的印刷质量,都散发出一种学术的沉稳气息。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其中精妙的图版所吸引。那些清晰度极高的器物照片,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我一直对汉代陶俑的造型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反映日常生活场景的模型明器,它们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最直接的“活化石”。这本书的编排似乎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对于每一件文物的比例、釉色、乃至细微的磨损痕迹,都有着详尽的文字描述和多角度的摄影记录。我期待它能在那些以往被忽略的、地方性的审美趣味上提供新的视角,比如不同地域间模型烧制工艺的细微差异,或者不同家族在随葬品选择上的偏好,这些是宏大叙事中往往被简化处理的部分,但恰恰是研究地方史的宝藏。那种沉浸在文物细节中的感觉,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巧夺天工与他们对来世生活的朴素想象。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古代工艺爱好者,我对技术层面的分析总是抱有极高的期待。对于模型明器而言,陶土的选择、成型的手法(是模制还是手捏)、以及施釉的工艺,都是判断其价值和来源的重要依据。这本书在介绍器物时,是否提供了关于其制作工艺的专业分析?例如,某些模型上可能存在的范线痕迹,或者不同批次烧制中温度控制差异导致的颜色变化。如果能结合科学检测数据,比如胎土的矿物成分分析,来佐证某些器物可能来自特定的窑场,那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学术价值。我非常好奇,在那个技术相对原始的时代,工匠们是如何克服规模化生产带来的精度挑战,依然能保持如此高的造型水准和神韵的。这种对手工技艺的尊重和深入挖掘,是衡量一本优秀考古学著作的重要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