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互动教养读本
首次打破传统观念
与爸爸亲密接触来一次身心灵的旅行
送给爸爸和孩子的最经济实惠的精神套餐
用爱和感动陪伴亲子仅有一次的成长
现在的一些育儿机构,如幼儿园、早教中心、学校、少年训练营等孩子们学习或活动的场所,很难看到爸爸们的身影。尤其是,当有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时,不是妈妈陪着孩子来,就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代替父母参加,很少能看到爸爸妈妈一起来陪孩子参加的,而爸爸来参加的几率则更低。那爸爸为什么不能来参加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一种理由:太忙了,没时间。那么,爸爸在哪里呢?在公司里忙活儿或加班,出差或旅游,朋友聚会或同事应酬,去办一些重要的事情,看电视或读报纸……于是,孩子生活的大部分事情都得由妈妈来照应,像衣食住行,日常起居,上课、放学接送,陪学习,检查作业等等,几乎样样都得妈妈来操心,而爸爸们往往心安理得地看着妻子为孩子做的一切,自己却不闻不问,甚至觉得这一切压根就与自己无关。
“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传统的家庭职能分工,打理家庭生活、教育孩子可以发挥女性的优势。但是,“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正如鸟儿起飞需要两个翅膀一样,刚柔并济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孩子。母爱温暖如绵,父爱坚强有力,母爱和父爱都是孩子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而且爸爸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坚强性格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育孩子不只是妈妈的事,爸爸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兴兴是个非常胆小的男孩,他从来不敢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做什么都畏畏缩缩,特别是一看到生人,就会吓得赶紧躲起来。在幼儿园里,他不敢与小朋友们说话交谈,当别的孩子都在快乐地玩耍时,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墙角。兴兴的妈妈是一个文静又不善言谈的人,平时由于要在家里照顾兴兴,就没有多少社会交往与应酬。这样,看着胆小的儿子,妈妈也没有办法。兴兴的爸爸虽然比妈妈活泼开朗,但是为了工作经常出差在外,一年到头在家里的时间有限,于是兴兴就很少与爸爸在一起。渐渐地,兴兴就养成了胆小怕事、社交恐惧的性格。
看到儿子的这种情况,爸爸决定先将工作缓一缓,他向公司请了个长假,专门在家里陪兴兴。先是带他找一些熟悉的小朋友,大家在一起玩耍;还带经常他去一些儿童游乐园玩,与他一起玩过山车,驾“飞机”等游戏,还带兴兴去爬山,到野外去接触大自然等。在这些活动中,爸爸亲自为兴兴做示范,告诉他怎么与他人说话,怎么与他人一起玩,并告诉他如何战胜自己的畏惧心理。就这样,在爸爸的陪伴与帮助下,兴兴受到了爸爸的影响,逐渐消除了胆怯心理,人也变得活泼起来了。
刘颖,女作家,山东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就职于《中国早教网》《现代育儿》等杂志社,已出版的作品有《培养了不起的女孩》《0-3岁宝宝完美早教方案》《80后新爸妈育儿经(0-7岁)》《让孩子爱上阅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孩子60招》《教育不只是妈妈的事——忙爸爸也能成为好爸爸》《好人格决定孩子的一生》《玩出健康聪明宝宝》《三代同堂育儿经》等十余部畅销图书。
第一章 家庭教育需要“男主角”
第二章 爸爸,别常常“隐身”
第三章 爸爸是孩子人生旅途的领路人
第四章 爸爸的陪伴,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第五章 爸爸是孩子身姿矫健的最佳教练
第六章 爸爸是孩子健全人格的缔造者
第七章 爸爸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
第八章 爸爸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九章 孩子的成功来自爸爸1%的改变
第十章 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爸爸来规范
第十一章 《爸爸去哪儿》:明星爸爸们的育儿经
说实话,当我翻开《与爸爸一起成长》这本书时,我的期待值其实是比较低的,我总觉得这类主题的书籍难免落入俗套,无非是“多陪陪他”、“多沟通”这类老生常谈的口号。但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清奇得可爱。它没有刻意去拔高父爱有多么伟大或者多么沉重,而是聚焦于“时间”这个残酷又公平的裁缝。书中通过一系列看似松散却逻辑缜密的案例分析,展示了“陪伴”的质量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质变的。早期,陪伴是体力上的跟随,是父亲拉着孩子的手往前走;而后期,陪伴则变成了精神上的锚定,是孩子成为父亲的参照系和稳定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沉默”的解读。在很多家庭叙事中,沉默常被描绘成沟通障碍的代名词,但这本书却把父子之间的那些“无需言语的默契时刻”描绘得无比动人。比如,父子俩一起修缮一个老旧的家具,全程几乎没有交流,但那种彼此信任、各司其职的状态,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谈心都要深刻。这种对细微生活场景的捕捉能力,让整本书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像是在翻看一本精心制作的家庭相册,每一页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影和故事,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静默瞬间”。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与爸爸一起成长》在文学性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将“成长”的定义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我们通常认为,是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成长,但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孩子是催化剂,真正被重塑的是父亲。作者用极具哲思的语言描绘了父亲这个角色在“被需要”和“不再被需要”之间的微妙过渡期,那种身份认同的危机感。书中有一段关于父亲退休后的生活的描述,从一个掌握家庭经济大权的中流砥柱,瞬间变成一个需要寻求被陪伴和被倾听的边缘人物,这种心理落差的刻画,充满了文学作品才有的张力和悲悯情怀。它不是在歌颂父爱,而是在探讨“男性身份的周期性危机”,以及子女如何成为帮助他们度过这个转型期的“精神向导”。这种深度,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家庭指南,更是一部探讨现代社会中男性角色变迁的社会观察报告。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父亲视为我的长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努力保持自我价值的复杂个体,这种视角的转换,意义非凡。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这绝对是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收获。我一直以为《与爸爸一起成长》会是纯粹的情感文学,但它实际上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学和代际心理学分析框架。作者巧妙地将“父辈的职业观”与“当代年轻人的灵活就业心态”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其实是两种不同时代生产逻辑的碰撞。例如,书中对“稳定”这个词在不同代人脑海中的定义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无法理解父亲为何对我选择自由职业感到焦虑不安,读完此书后我才明白,对他而言,“稳定”是一种生存必须的保险杠,而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路径。书中提出的“建立共同的价值词典”的概念非常实用,它建议子女们不要试图改变父辈的价值观,而是要找到一个双方都能理解并接受的中间词汇来解释自己的选择。这种实用主义的智慧,让这本书从一本温情的家庭读物,升级成了一本极具操作性的代际沟通手册。它不要求你热泪盈眶,它要求你理性地去构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才是真正成熟的成长教育。
评分这本《与爸爸一起成长》的书,我读完后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尤其是在处理我与我那略显固执的老爸之间的关系时。我原本以为这可能是一本教人如何“管理”父亲的书,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更多的是探讨了一种双向的、动态的成长过程。书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角色的互换”,描述了一个中年父亲在面对儿子考上大学后,如何从一个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逐渐转变为一个需要被倾听和理解的个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举例也极其生活化,比如描述父亲在尝试使用智能手机时那种笨拙又可爱的样子,让我忍不住笑出声,同时也感觉到了深深的共鸣。我记得我父亲也是这样,总是在一些技术面前显得手足无措,而我们总是不耐烦地帮他解决。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这种不耐烦本身,是不是也是我们没有“成长”的表现?它让我意识到,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指导,而是双方在时间洪流中的相互塑造。看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更耐心地听我爸讲他年轻时的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发现那些故事里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深度,远超我从前的想象。这真是一本能让人停下来,重新审视家庭关系本质的佳作,它不仅关乎“父与子”,更关乎“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连接与进化。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避免了传统回忆录的自说自话,而是采用了类似纪录片的碎片化、多声部结构。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站在旁观者角度的观察者,既能看到“我”的成长,也能从侧面感受到“爸爸”这个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蜕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遗憾”的处理。很多关于亲情的书都会探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性,但这本《与爸爸一起成长》却将重点放在了“我们错过了哪些可以被弥补的小遗憾”上。作者并没有着墨于生死离别的大课题,而是聚焦于那些因为年轻气盛、碍于面子而没有说出口的“谢谢”或“对不起”。通过对这些微小遗憾的梳理,作者引导读者意识到,成长不是等待一个盛大的和解仪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选择放下自我的完美主义,去拥抱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父亲形象。这种细腻的、拒绝宏大叙事的态度,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真实和接地气,每次读到一些关于童年误会的解析时,都忍不住想立刻放下书本,去给远方的父亲打个电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