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早期著作
成长的年代
知觉的老师: 胡塞尔对于梅洛-庞蒂哲学的启示
知觉现象学: 早期的意义理论
2 中期著作: 政治介入
梅洛-庞蒂和“介入的”?真正的哲学家
身体政治
哲学赞: 真正的哲学家
梅洛-庞蒂和萨特: 辩证法的冒险
3 最后的著作: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胡塞尔最终目标的完成
前反思领域
知觉信念: 接触世界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
和胡塞尔的最终决裂
梅洛-庞蒂大胆的分析: 交织?交错
4 结语: 梅洛-庞蒂的地位
世界的散文
眼睛与心灵
结语
参考书目
笛卡尔二元论的梅洛-庞蒂解决
梅洛-庞蒂反对笛卡尔完全依赖理性心灵给予我们真理。理性主义的这种依赖把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观念和概念,同时也不能解释经验不可否认的模糊,而这种模糊来自于我们感觉到的在我们认为世界是什么和世界真的是什么,我们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之间的断裂。简言之,笛卡尔的二元论和理性主义把我们的身体从我们认识自我、相互认识以及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清除了出去。
因此,尽管梅洛-庞蒂整个知识生涯都还是笛卡尔忠实的学生,他还是觉得有足够的理由来重新评价,以及彻底修正笛卡尔的分析。梅洛-庞蒂期望超出笛卡尔的我思,达到一种能够更真实、更确切、更恰当地解释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觉,以及我们相互之间交往的前反思的、非概念的、身体特征的心灵理论。因此,梅洛-庞蒂批评了笛卡尔的心灵的、内在的我思:
我思是自我意识这种内在的东西。但是所有的意义事实上被认作一种思想的行为,被认作是纯粹的我的活动,并且,虽然理性主义很容易拒绝经验主义,但是,它自己也不能解释经验的多样性,不能解释经验中的非感觉的因素,不能解释经验内容的偶然性。身体的经验迫使我们承认一种意义给予,它不是来自于普遍的构成的意识活动,而是依赖于特定的内容。我的身体是这种意义的核心。它像一种普遍的功能那样行为,但不管怎样它存在着,也可能消失。
为了使这种心灵理论更完善,梅洛-庞蒂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心理学和现象学。在心理学方面,梅洛-庞蒂把格式塔理论当作一个出发点。不过,他认为即使是格式塔心理学也不足以充分地应用到对整个世界的知觉上。同样也是从心理学出发,梅洛-庞蒂利用了行为主义关于心灵活动和大脑状态一致的看法。他对行为主义缺陷的更细致的批评我们将在论《行为的结构》一节进行讨论。
行为的结构
梅洛-庞蒂第一本著作《行为的结构》(1942年)的很大一部分是致力于认真、细致地批评和讨论生理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对行为进行还原主义解释的企图。在展开自己论证的过程中,梅洛-庞蒂利用了强调有机体生命的整体特征的格式塔心理学,特别是戈尔德斯坦的《论有机体》。梅洛-庞蒂利用了戈尔德斯坦的整体主义观点,并且把它融合到他称之为行为结构的“辩证”概念之中。按照这种概念,随着有机体的进化,以及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高级的行为方式出现了。这种方式改变着有机体的生命。因此,表征这些高级形式的新能力并不是简单地附加在神经生理学上,而在其他方面神经生理学并没有什么变化。相反,通过一种辩证的同化过程,在深层的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功能上,这些新的能力带给行为方式一些变化。
在《行为的结构》中,梅洛-庞蒂研究了植物、动物和人的行为。他试图运用科学的(因果)解释来分析这些行为。然而,他发现这种分析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因为它没有让我们看到行为的有机体(特别是人的存在)是意义的中心及焦点,而非仅仅是机械的因果过程中没有变化的静态的和惰性的存在。在试图理解人的行为时,严格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不能胜任这一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会以令人惊讶的和不确定的方式自由地行为。
在这本书中,梅洛-庞蒂开始具有人是一种身体—主体的存在的观念——即人不可改变的是由身体和心灵辩证地构成的。在其后来的著作中,他慢慢地使这一观念变得成熟起来。
辩证的关联
不过,要理解他更成熟的著作,我们必须超出他对还原主义生理心理学(行为主义)的攻击,而回到前面他批评二元论时所运用的辩证方法。而二元论是潜含在行为主义这样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科学的分析当中。
梅洛-庞蒂更普遍和更亲切的辩证方法,使其能够避免来自于还原主义虚假的“既是这样/又是那样”的不完全或不充分的分析的陷阱。对梅洛-庞蒂来说,人的生命不能从一些预先假定的心灵和身体、主体和客体之分的二元论前提得到满意的解释。这种二元论通常把身体及其重要的作用排除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之外。他断言说:“人不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和心灵现象并没有在人身上留下一个自我封闭的本能领域。”心灵和身体之间并不存在清楚的区分。身体的生命承载有心灵的存在,心灵存在于身体之中。比如:我在这个键盘上移动我的手指,是因为我心中具有一个具体的、我想用这段话捕捉到的观念。我首先是通过身体的复杂运动和活动而得到这一观念,然后我的观念有意地使我的手指在这些键盘上活动,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和连贯一致的符号,而这些符号很有可会能把这些意义传达给读者。因此,对人类行为的充分和严格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身体和心灵的这种辩证关联,并且必须从这种关联出发,因为,这是对人类行为现象的最充分的描述。对他的这种新的心灵理论,他说道:“不过,这一新的观念(关于行为的)只有在因果的或机械的思维被辩证的思维抛弃了,才可以获得它的哲学地位。”
梅洛-庞蒂受到了行为主义关于心灵活动与人的身体的整体功能之间的等同理论的影响,然而,他还是和这种过于单方面地强调因果分析及量的分析、计测的理论分手了。另外,“他对布伦斯维柯的唯心主义或者说‘批判’哲学的哲学解答,以及他的‘自然主义’对手的哲学解答也都不满”。
再者,按照梅洛-庞蒂的看法,这些还原主义(尽管是“科学的”)的理论没有一个能满足研究行为的任务,因为它们都没有意识到生命的、行为的有机体,特别是人的有机体是发生在身体中的因果的和机械过程的意义的中心。简言之,梅洛-庞蒂在这一著作中所批评的理论忽视和忽略了对于主体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也就是意义的领域。因此,应该用一种更恰当的、更辩证的和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行为。要更充分地研究,我们必须研究身体的多种意义:
总是存在着这样的时候,由于懒惰、疲惫或自恋的驱使,我们的热情消失了。二元性不是一种简单的事实,而具有原则的特征,因为每一次综合都预先假定了下属的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而这些组织结构总是倾向于使自己更好。不过,在这里并不存在实体二元性的问题。换句话说,对“心灵”和“身体”的概念必须做相对的理解。首先,身体是一种不断地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其次,身体是生命存在和其环境的辩证关联,也是社会主体和社会团体之间的辩证关联;再者,甚至我们的所有习惯也可以被看作是每时每刻“我”的不可触摸到的身体。对于较低等级来说,这些等级都是“心灵”,而对于较高等级来说,这些等级又是“身体”。总的来说,身体是已经建立起来的行为方式,是已经获得的力量的整体,是已经获得的辩证的根源,而更高等级的组织结构就实现在其上,而心灵则是开始呈现的新意义。
至于这种更适宜和更亲切的方法,梅洛-庞蒂求助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虽然他最终认为现象学的方法也存在问题,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首先看一下梅洛-庞蒂从其胡塞尔的研究中得到了什么还是非常有用的。
……
这本书的重量,不仅仅体现在其纸张的厚度和文字的密度上,更体现在它所能引发的“后续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上。合上书本之后,我的思绪并没有立刻停止,反而像被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内力,开始自动地将书中的概念投射到我日常所接触的各个领域——从人际交往的微小细节,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这种延展性,是判断一部伟大著作的关键标准之一。它不是一套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邀请读者参与构建的思维平台。作者的提问方式本身就极具启发性,他从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层层剥开,直抵现象发生的根本动力。这本书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它不是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领悟,这正是其非凡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其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能将人拉入哲学的幽暗森林,但又透着一丝启示的光芒。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那种对所探讨主题近乎虔诚的敬畏感。那种笔触,不是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们穿行在那些复杂晦涩的概念迷宫中。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的感知世界被彻底重塑了。以前那些习以为常的“看”与“被看”,现在都蒙上了一层崭新的、充满张力的理解。特别是对于身体性在认识论中的核心地位的探讨,真是醍醐灌顶。它不再仅仅是承载思想的工具,而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建构意义的唯一入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妙,它允许你在某些章节停下来沉思良久,而又在关键转折点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你猛地推进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任何想要超越传统笛卡尔式二元对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又充满生机的哲学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介于严谨的学院论述和充满激情的个人自白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张力。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纯粹分析性的疏离感,反而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深情关怀和探索欲。作者对于视觉艺术、身体运动这些具体领域的引述,精妙绝伦,它们不是简单的例证,而是构成其哲学论证不可或缺的“活的证据”。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描述的那些运动轨迹和空间感知。这种强大的具象化能力,极大地避免了哲学讨论陷入空泛的抽象泥潭。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一套理论,不如说是在学习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方法论。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现象学最深刻的洞见与我们每日最基本的生存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在攀登一座结构宏伟但又布满隐秘小径的山峰。初看之下,某些章节的密度令人望而生畏,那些长句的嵌套和术语的交织,似乎在考验读者的耐心和智力极限。然而,一旦你找到作者设定的那种独特的“韵律”,便会发现其内部蕴含着惊人的逻辑张力和美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形而上学难题时的那种细腻入微的处理方式,他从不急于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而是热衷于描述现象本身在经验层面是如何运作的。这种“描述即是解释”的倾向,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现场感和行动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的方式、看画作的眼神,甚至与人交谈时的肢体语言,似乎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它成功地将那些高悬的哲学思辨,牢牢地锚定在了我们日常、具体的生命经验之中,展现了思想的真正活力所在。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真正让我心动的,是它所蕴含的那股对抗僵化思维的勇气。在当代许多追求效率和简单化的思潮中,这本书坚定地维护了复杂性、模糊性和感性经验的至高地位。作者仿佛是一位沉默的斗士,用其深邃的洞察力,挑战着那些企图将人类经验切割、量化、流程化的企图。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在世界之中”的。这本书的结构,与其说是一种线性的论证,不如说是一种螺旋上升的、不断自我映照的场域。那些看似重复的论述,实际上是通过不同侧面和角度的聚焦,不断加深我们对核心问题的把握。对于哲学入门者来说,或许需要一些毅力去跨越最初的门槛,但一旦进入,所获得的回报将是长久的、结构性的思维转变。
评分你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分——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评分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足三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他力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直到现在,这些主张依然是人们对大学的愿景。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
评分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得的。我景仰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怎么样?”,“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
评分——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评分台湾的江宜桦的《自由民主的理路》和日本的加藤节的《政治与人》都是十分推崇洛克的,不仅论著中多有涉及,甚至是多有吸收。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而这本书的研究也可谓上乘。
评分好好好好眠你叫你OK你摸干娘哦哦刚你我go红米自我红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