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帕斯卡尔: 盛名与神秘
帕斯卡尔的“心灵”
一个存在主义者?
一个哲学家?
上帝之赌
两个时代之间
2 生平
天才的教养
科学家的成熟
灵性的发现: 第一次皈依
神学论争和病弱
激情之夜: 第二次皈依
苦难?偏激和服务
3 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
计算器和概率论
真空的存在
科学的限度
牺牲理智?
4 神学论争
耶稣会士与冉森主义者
决疑论
神恩与人力
论争的结局
5 《思想录》: 风格与意图
片断的重构
独特的方法
存在的三秩序
6 上帝: 可否证明?
何谓自然神学?
拒绝自然神学
7 怀疑主义与隐匿的上帝
怀疑主义的用途
隐匿的上帝
反对宗教冷漠
8 废黜的王族
人类的伟大和不幸
哲学并非慰藉
寻求最好的解释
对不信仰的独特解决方案
9 上帝之赌
序言: 不可知论与上帝
打赌
风险与酬报
诸神, 还是上帝?
是否一种宗教洗脑?
是否真实的信仰?
10 基督?灵性和生命意义
存在一位救主: 圣经为证
充溢神创的真空
信仰?理性与证明
参考书目
《思想录》:风格与意图
无论全剧的其余部分多么美好,最后一幕却是流血的;我们把灰土撒到头上,一切就此告终。(165/210)
我们挖掘伟人的遗产,想方设法延长他们的影响。我们拒绝让他们消失。伟大的著述者的影响从来不会永告终结。然而,逝者却不能控制对其文本的诠释。他们的意图——如果被人知道的话——不是被忽略就是遭到驳斥。挖掘和清理的工作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我们会发现珍宝,但有时又会发现一些意义含混的因素。
片断的重构
帕斯卡尔于1662年去世之后,他的亲属们面临着一个可畏的文字工作任务。虽然帕斯卡尔长期生病并常常操劳过度,医生却没有想到他会一病不起。亲戚朋友们都知道帕斯卡尔在构思一部名为《辩护基督教》的护教学著作,但这部论著却最终没有完成。很难判断其原因是帕斯卡尔放弃了原来的构想还是耗尽了时间和精力,不过我倾向于后一种看法。无论如何,帕斯卡尔留下了一大堆用于写作《辩护基督教》的文字资料。
写作《辩护基督教》的构想可能形成于1658年,那时候他对波罗雅尔修道院的学者就其构设中的辩护发表了一次演讲(见149/430)。在去世前几年,他就开始匆匆写下一些简短的笔记。在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开始减退以后,他只能求助于记下他的一些思想片断。此前,他常常是构思完毕之后才一气呵成。
在1669年发表的《思想录》第一版的序言中,帕斯卡尔的姐夫和科学探究伙伴埃迪勒·佩雷抱怨说帕斯卡尔的笔记质量参差不齐,结构匮乏,难以理解。不过,在使该书以最好形式出版上,遗著执行人仍尽了最大努力。一份由帕斯卡尔所撰写的内容列表在1953年被确认为是帕斯卡尔的手迹;这份内容列表显示帕斯卡尔已经将他的一些笔记安排为28章382节。不过,他留下其他590节没有分类。这一发现并没有解决《思想录》所有的文本和结构组织问题,但的确能使相当部分的片断按照帕斯卡尔的原意来编排。
《思想录》有一系列编排和分类系统。最著名的两种编排系统是布伦士维格编码(为哈佛经典系列所采用)和拉弗谟编码(为企鹅经典系列所采用)。后一种编码重现了帕斯卡尔编排的382节。胡斯特和列维则做出了新的编排。在企鹅经典版本中收录了一些原来没有打算用于写作《辩护基督教》的片断。
《思想录》的一些较早版本没有收录那些怀疑主义或近于虚无主义的片断,可能是因为编辑者认为这些片断不代表帕斯卡尔的成熟思想,也可能因为他们不能解释这些片断在《辩护基督教》中有什么用途。或许他的遗著执行人担心这些令人困惑的片断会误导读者,使读者们以为帕斯卡尔持有那样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当所有的片断都被收入较晚近的版本中的时候,这种担心变成了现实。帕斯卡尔有时候被当成一个存在主义者,其原因之一就是在一些片断中表达的遭放逐的怀疑者的观念。
帕斯卡尔将一些常常萦绕自身的章节作为对话放入一个宗教怀疑者之口,这种对话是为了使怀疑者从不安的怀疑转向确定的信仰:
当我思索我一生短促的光阴浸没在以前的和以后的永恒之中,我所填塞的——并且甚至于是我所能看得见的——狭小的空间沉没在既为我所不认识而且也并不认识我的无限广阔的空间之中;我就极为恐惧而又惊异地看到,我自己竟然是在此处而不是在彼处,因为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为什么是在此处而不是在彼处,为什么是在此时而不是在彼时。是谁把我放置在其中呢?(68/205)
这一对人类偶在性的令人晕眩的思考不是护教者帕斯卡尔的声音,而是帕斯卡尔的对话者的声音。帕斯卡尔构想中的《辩护基督教》应该包括好几个对话和信笺。它不像是一部长长的,旨在教训人的论文。这从一个片断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一片断中,帕斯卡尔特别提到他试图写“一封能引人寻求上帝的信。然后,引人在哲学家、怀疑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那里去寻求上帝,而这些人只不过会使那些寻求的人感到不安”。(4/184)有些片断本来就是由对话构成的:
“什么!你这个人居然不认为天体与飞鸟证明了上帝么?”——“我不认为!”——“你的宗教不是这样说的么?”——“不是的。因为尽管这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上帝赋之以这种光明的某些灵魂来说,乃是真实的;然而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虚妄的。”(3/244)
著名的打赌式论证的结尾部分也是一个对话。(418/ 233)
为了辨析《思想录》中一些片断的意义和位置,有必要考究帕斯卡尔留下的一些线索和暗示。
第一部:人没有上帝时的可悲。第二部:人有了上帝时的幸福。
或:
第一部:依据自然本身,论自然是堕落的。第二部:依据圣经,论有一位救主的存在。(6/60)
帕斯卡尔的第一部比第二部完成得要好,第二部还只是一些没有条理的片断。虽然如此,帕斯卡尔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关于人类本性的变幻无常方面。那些有系统的文件被归为四个部分。帕斯卡尔首先论证说单凭人类理性无法理解人类处境的伟大和不幸。其次,哲人们不能将恒久的幸福赐给困惑的人类。第三,只有基督教才能同时理解人类的伟大和不幸。最后一部分涉及圣经权威的历史学证据。
与《致外省人信札》不同,《思想录》并不涉及针对宗教异议者的争论,而是一部针对某些不信者的护教学论著,在其世俗生活期间帕斯卡尔很熟悉这种不信者:在文明社会受过良好教养,关心的是自身的事业和社会地位,并不注重宗教热忱。帕斯卡尔的护教学不像400年前托马斯·阿奎那的《反异教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那样是一部辩护基督信仰的通用手册。不过,《思想录》具有恒久的魅力。
……
这部传记的叙事节奏着实抓人眼球,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一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编织得天衣无缝。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性格细微之处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间的举止、一个深思熟虑的眼神,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由表及里的挖掘,让我对这位伟人的思想演变过程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的平衡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历史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与主角一同经历了那些思想上的挣扎与顿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严肃传记难以企及的。再者,文本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哲学论辩般严谨精密,时而又像诗人抒情般充满张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在享受知识密度的同时,也获得了纯粹的阅读快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上的过山车体验。作者非常擅长营造气氛,无论是描绘主角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还是展现其面对巨大生命抉择时的那种深沉的孤独感,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种对人物情感深处的捕捉,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纯粹的知识传记,更具有文学作品的厚度和感染力。它不避讳展现人性的脆弱面,那些对信仰的叩问、对存在的焦虑,都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感到亲近而非疏远。特别是当描述到那些关键性的个人危机时,文字所流露出的那种共情,让人不禁停下来反思自身的处境与追求。这种深层的人性关怀,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它提醒着我们,伟大的思想往往诞生于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弊端。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围绕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或核心的哲学命题来组织章节,使得全书的逻辑脉络清晰有力,每一部分的推进都像是对前一部分的自然升华。这种“主题驱动”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捕捉到人物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我注意到,很多关键概念的引入和阐释都处理得极为精妙,绝非生硬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水到渠成地融入到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探索之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思想的穿透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复杂的思想体系建立了初步而坚实的认知框架。它展现的不是一个静止的偶像,而是一个不断在挣扎、在完善自我的鲜活个体。
评分从文风上看,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而富有张力,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式写作。他似乎有一种将古老思辨转化为当代对话的能力,使得那些跨越时空的议题,在今天的语境下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书中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描绘,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极其高明,往往能瞬间击中要害,化繁为简,而不失其原有的深度。这种高超的“翻译”能力,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古典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仅仅获取信息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智识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和装帧设计也体现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与提升。从纸张的选择到字体排布的间距,都透着一股沉稳大气之感,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用心之作。在内容组织上,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极为考究,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冗余,使得阅读体验极其高效。它给人的感觉是,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都有其存在的明确理由和价值。同时,书中对相关历史背景和哲学流派的补充说明,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不喧宾夺主,又能为理解主角的思考提供必要的参照系。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既能带领我们深入幽暗的林地探索思想的根源,也能适时地将我们带到开阔的草地上,让我们得以远眺全局。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一堆孤立的事实,而是一幅完整、鲜活且极富启发性的历史画卷。
评分非常感叹当时的材料的缺失,以及国内对洛克政治思想多有误解。
评分而其中很多地方令我拍案而起,我之前的很多着力点与其不谋而合。
评分中山大学肖滨有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介于乌托邦与利维坦之间”,
评分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足三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他力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直到现在,这些主张依然是人们对大学的愿景。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
评分——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分正版图书,全新的,继续关注!
评分发表在《开放时代》,在其专著《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评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适合哲学初学者学习,适合上班族平时翻看
评分《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