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曲径
梅斯基尔希的起点
从神学到现象学
马堡年代
弗莱堡和国家社会主义
战后
乡间曲径的召唤
2 缘在
主导性的问题
现象学方法
存在于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
牵挂(Sorge)
展开状态(Erschlossenheit)
3 时间性
死亡
良知
时间性与有限性
时间性与日常状态
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
在途中
4 真理
真理的本性
我们对于真理的通常理解
符合
自由
非真理
从真理到哲学
5 艺术
物与作品
作品与真理
真理与艺术
对于海德格尔道路的反思
6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问题
绽出的生存(Ek?sistence)
存在
思
来临
7 语言
找回逻各斯
[自身的] 缘构发生(Ereignis)
语言作为道说
诗
8 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数学
技术
对技术的反应
9 思
什么是保留给思的任务?
追随海德格尔而思
参考书目
A. 英译海德格尔著作选录
B. 书名缩写
C. 有关海德格尔的论著与论文集
后记
物与作品
海德格尔指出,“物”这个词的一般用法指涉一切事物,包括上帝和死亡。但我们也可以缩小这个术语的含义,用来指涉“纯然的物”。我们以这种方式使用此术语,即用来指涉“自然界中无生命的事物和使用对象”(《基》152)。我们指称石头和铅笔为物。除了一般用法外,我们可以要求哲学来开始探索物的特性。
哲学的解释
西方传统哲学提出了对于物的三种基本解释,即物是特质或属性的承担者;是在感官中被给予的多样性的整体;是有形式的质料。
海德格尔首先检查对物的第一种解释,即物是承担着属性的实体。一物有其属性。例如,这本书有许多页。但海德格尔摒弃了这个概念。他发现了这种解释的可疑点:这个概念如此密切地反映了句子的结构。很显然,这个概念强加了一种解释,因此可能实际上在遮蔽着物的本性。海德格尔说,它使物与我们隔离开了一段距离;第二种对物的解释认为,物是可被我们的感官所知觉者。一物可被听见,被嗅知,被看见,被尝到,被触到。我们听见喷泉的水流,闻到它的清芬,看见它在阳光下的水花,尝到它的甘凉,触摸到它的湿润。物就是所有那些在感官中被给予者的统一。海德格尔说,这个解释看来就像第一种解释一样令人信服,然而,它同样是有问题的解释。海德格尔说,我们从来不是首先知觉到一组感觉,而是我们体验到水。我们需要一种解释,能让物“保持在它的自持中”(《基》157)。
第三种解释对于这项考虑是有帮助的。这个解释认为,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是质料和形式的综合。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是一物的方式。质料被艺术家的活动赋予形式。海德格尔期待读者的追问,为什么要拒绝前二种解释?为何不直接进入更可取的解释?他说,他之所以不从这个解释开始,是因为他也不相信它。他指出,这种特殊的解释模仿手艺人的活动,模仿有用的或有器具价值的物。手艺人制作出有用的、有某种功能的物。甚至上帝的造物行动,也被理解为是在这种模式中行动的。海德格尔又一次说,我们的解释把它自身强加于物。
一条线索
这篇论文到该点为止的目的是要说明,我们在继续进行分析时需要意识到我们的先入之见。然而,海德格尔认为,有一条线索已经给予了我们。第三种解释一直是西方传统中占支配地位的解释。确是这样,因为器具是人制作的成果,我们熟悉它。器具并不只是纯然一物,但也还不是艺术作品。海德格尔认为,对于器具作一考察可以帮助我们区别物、器具和作品。此项任务将避免让器具成为原始的,而物与作品衍生于器具。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选择了一双鞋这个器具作为例子,而他选择了凡·高的农鞋画来描述此鞋。
他对这幅画进行的描述,说明这双鞋显露了一位乡村农妇的整个生活世界。这双旧鞋显示出这位妇人生命中的劳作与欢欣。它们显露出她的焦虑,告诉我们她如何归属于大地。这是他第一次引入“大地”这个术语,它随着这篇论文的进一步阐述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此外,海德格尔认为是可靠性使此鞋成为其所是。因为这双鞋是可靠的,这位妇女就能够在世界中从事她的劳作。海德格尔说,可靠性是器具的存在或本质。某物有器具的本性,并不因为它为人所造,也不因为它是有用的,而是因为器具是可靠的。鞋的可靠性使妇人能够安全地存在于世界中,并归属于大地。
这种描述,尤其是对于经营着农场的人来说,可能显得过于浪漫了。然而,海德格尔至少部分地是要提出这种描述以引领我们进入。他停下来,并指出我们已迷失道路。我们从追问艺术作品开始,我们所了解的是有关器具的某些东西,但请稍等,“无意之中”我们已经对艺术作品有了一些了解(《基》164)。
真理的[自身的]缘构发生
海德格尔说,绘画在言说着,我们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艺术。我们说,音乐、诗歌和绘画向我们言说。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之所为是向我们显示事物的真理。凡·高的绘画显示了这双鞋在真理中之所是,同时,我们了解了艺术作品。海德格尔写道:“以此方法,在作品之中运转着的东西几乎悄无声息地显现出来:即特定的存在者在其存在中的展开,也即真理的出现。”(《基》165)艺术是真理的[缘构]发生,是“把自身置入作品的真理”(《基》166)。
海德格尔的思路不太自然,但这篇论文之所以在它首次作为演讲发表时就被认为是哲学上的重要之作,从他的分析中所引出的结论肯定是其成功的部分原因。艺术作品最直接的现实,并不在于它是一物,而在于它是真理的发生。海德格尔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阐述了这一主张。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深沉的质感,那种墨绿与暗金的搭配,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哲学旅程绝非轻松的读物。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便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几乎是压迫性的思想重量。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毫不留情地将我们置于一个由概念的迷宫构筑的世界中。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是否“准备好了”,而是直接将我们拉入海德格尔那个晦涩但充满魅力的存在论深渊。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轻松的吸收,不如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攀登。我常常需要在阅读某一段话后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试图让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语——比如“在世存在”、“此在”、“向死而在”——在我的日常经验中找到哪怕一丝微弱的回响。这不是一本能让你在通勤路上打发时间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甚至需要准备好纸笔,随时记录下那些让你醍醐灌顶,却又转瞬即逝的理解碎片。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抓住了一根绳索,但还没来得及用力拉紧,绳索本身又化作了另一个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哲学谜题。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时间”、“真实性”,乃至“我”这个概念本身,其颠覆性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结构,初看之下似乎有些跳跃和非线性,这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旨在模仿海德格尔思想自身的内在逻辑而非传统的线性叙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他并没有试图为海德格尔的晦涩做“简单化”的翻译,相反,他选择了一种更具挑战性的路径——带领读者直面晦涩本身,并试图揭示这种晦涩背后的必然性。例如,当谈及技术与存在的关联时,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从现象学的细微观察,迅速上升到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性反思。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着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穿梭于一片茂密的哲学灌木丛中,他不会用地图告诉你每一步的精确坐标,而是用他手中的光束,指出那些稍纵即逝的风景点,让你自己去体会那光影变幻之间的深意。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对读者要求极高,但一旦跟上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其他流于表面的哲学导读无法比拟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被“消化”而非仅仅被“阅读”的书。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后能迅速在咖啡馆里向人炫耀“我懂海德格尔了”的速成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高精度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和未被探索的领域。我离开这本书时,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盈满,而是一种对现有知识体系的强烈反思和挑战欲。书中的许多论断,比如对现代性根源的追溯,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时不时地跳出来干扰我日常的思考流程,这正是优秀哲学著作的标志。它成功地将一个被神化或妖魔化的思想家,还原成一个在特定历史和哲学背景下进行着人类最根本追问的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更深层理解的“梯子”,至于最终能爬多高,全在于读者自身的努力与领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把握。许多解读往往在“存在与时间”的辉煌成就上止步,但这本书毫不回避地将我们推向了更具挑战性的后期文本。作者对“转向”的处理,避免了将其简化为简单的思想转变,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形而上学困境中寻求新可能性的必然尝试。在这一部分,作者的笔触变得更加具有诗意,虽然依然保持着严谨的学术框架,但其词语的选择开始模仿海德格尔式的沉思。我甚至觉得,作者在撰写这些章节时,自身的哲学“呼吸”都与被研究者产生了微妙的共振。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度依赖现代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框架去衡量所有思想的价值,而忽略了那些试图从根本上质疑这些框架的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它提供的更像是一种提问的方式,一种全新的观看世界和自身存在的视角。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作者的分析和我的既有知识体系之间进行拉锯战。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学术傲慢,但这种“傲慢”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厚学理基础上的自信。作者似乎笃信他所揭示的理解路径是通往海德格尔核心思想的唯一或最优路径,因此在遣词造句上显得果决而有力,几乎没有犹豫或退让。我发现自己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背景资料,以更好地锚定作者所援引的那些古典文本或早期现象学思想的参照系。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异常“厚重”,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海德格尔的书,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世纪的、极其严肃的智力对话。其中对“语言”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核心地位的剖析尤为精彩,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语言如何既是存在的“居所”,又是限制我们把握存在的屏障,这种辩证的张力被描摹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中华书局出的,质量不错。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漂亮,很合适我,很好的产品!
评分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家,看一看
评分本书研究了著名思想家霍布森,对其本人对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本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中华书局出的书,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评分装帧漂亮,轻松读物,物流给力。
评分不错不错还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的思想家介绍系列图书,值得收藏
评分拆开买便宜了不少。。。
评分另外国内刚刚翻译过来的剑桥思想史专著,是斯金纳主编的,由复旦大学李宏图组织编译的。其中有一本《洛克的语境》,这套书中的其他书中也多有涉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