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科医学之心理健康》的特点如下:
·每个章节都有案例分析,从始至终强调操作性。
·内容均衡且与实际工作高度相关,以体现全科医生与专家的合作。
·全科医生自我保健和医学法律责任等章节,反映出当前对这些方面的深切关注。
·与年龄相关的章节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他们的个体需要,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于心理测量学工具的章节提供了恰当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精神病学评估的指导。
·新的有关药物干预的讨论,为使用精神类用药提供了合理的方案。
内容简介
全科医生和初级保健专业人员是社区中遭遇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们可以停靠的港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并影响了人们的功能,因此全科医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治疗和持续管理。《全科医学之心理健康》涵盖了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服务所需要的所有基本信息。
《全科医学之心理健康》是专门为日理万机的全科医生撰写的。《全科医学之心理健康》帮助医生们通过切合实际的临床手段来应对常见的心理问题,给病人提供有效的诊疗服务。而且,这本书既适合医学生阅读,让他们对精神病学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也对各类专家来说是有价值的,他们在多学科团队中一起为病人提供服务。
作者简介
布拉斯基(Grant Blashki),是-位开业全科医生,墨尔本大学纳赛尔全球健康研究所副教授,蒙纳仕大学、墨尔本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高级讲师。
贾德(Fiona Judd),是墨尔本皇家妇女医院妇女健康中心主任,墨尔本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曾任蒙纳仕大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部心理学系农村心理健康教授。
皮特曼(Leon Piterman),是全科医学教授,蒙纳仕大学贝克里和弗兰克斯顿校区校长,曾任蒙纳仕大学医学、护理和卫生科学学部高级副部长,初级卫生保健学院院长。
杨辉,是蒙纳仕大学高级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研究、健康老龄化研究、医疗质量改进研究。曾译《医学社会学》和《全科医学》(Murtagh原著)等教科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全科医学的精神病学
第二章 全科医生自我保健
第三章 消费者及家庭照顾者对全科医学心理健康的看法
第四章 心理健康、法律与全科医学
第五章 全科医学精神病学的跨文化问题
第六章 全科医学精神病学中的土著人问题
第七章 全科医生使用的精神病学评估方法
第八章 抑郁
第九章 焦虑障碍
第十章 酒精和其他药物滥用
第十一章 心理问题躯体化
第十二章 精神病
第十三章 进食障碍
第十四章 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十五章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十六章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十七章 心理学干预
第十八章 困难行为的管理
第十九章 悲伤和丧失的管理
第二十章 全科医学中的精神类用药
第二十一章 评估和自我管理工具
第二十二章 针对常见心理障碍的合作式服务
索引
精彩书摘
人格与老龄化
老年人表现出易怒、多疑、依赖等行为特质,是因为他们患有抑郁、焦虑或者痴呆。但是,有少部分老年人长期以来一直依靠别人,孤僻、不爱交际,这些特质是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并且通常会导致几十年都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表现出不正常的生病行为,或者作出侮辱别人的行为(见第十八章)。
通过下面两个案例可以说明人格问题与其他心理障碍之间的不同。亚历山大夫人是一位焦虑的和非常依赖他人的寡妇,她每天要给孩子、朋友和医生打很多次电话。她经常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如果不能马上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用自杀来威胁别人。她过去非常依赖她的丈夫,但自从她丈夫2年前去世以后,她就一直不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上的事情。一旦别人给她提供了帮助,她的症状就会马上得到缓解,但是这使她的孩子精疲力竭,并且非常生气。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布鲁克斯先生的。他是一个孤僻和多疑的人。最近他住进了医院病房,这让他惊恐万分。他发现自己在医院里必须接受别人的照顾,而且要与周围的病人和医护人员近距离接触,这让他感到受到了威胁。他好几次暴发愤怒,多次要求出院。他表现出来的易激惹并不是因为他患重性抑郁、精神病或者痴呆,而是因为他长期以来一直就以这种方式与别人交流。
详细了解病人的疾病史是非常重要的。这位病人总是这样焦虑、生气或多疑吗?他是怎样表现的?他的家庭成员对他这些表现是如何反应的?最近病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不是因为病人的配偶去世了?是不是病人住进了老年照护机构?病人是不是有躯体疾病?是不是发生了痴呆或者其他的心理障碍?
对病人的管理计划是基于对上述信息的分析制订的。针对非常焦虑和依赖的老年人(如亚历山大夫人),可以通过实际的和心理学上的支持,加上合理地和一致性地限制病人的求助行为来缓解病人的人格问题。针对愤怒和有控制欲的病人(如布鲁克斯先生),可以请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假设他们有参与的能力)。
焦虑
虽然很多焦虑的老年人总显得“神经质”,但“神经质”不是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对躯体疾病、丧亲之痛、家庭巨变、犯罪以及其他负性事件所产生的剧烈反应。焦虑障碍的具体症状包括失眠、头痛、震颤、心悸、反胃和过度通气。病人和医生很容易把惊恐发作错认为是发生了心肌梗死。由害怕摔倒导致的焦虑可能使病人拒绝在没有别人陪同下离开家(广场恐怖症),或者在家里行走时无端地和感到危险而抓住家具上的物品。
焦虑的病人需要时间,要避免催促病人完成任务;病人还需要被安慰,让他们放下心来。如果可能的话,要避免用抗焦虑药物,以防病人跌倒或对药物产生心理依赖。比较好的管理措施包括鼓励病人,向病人提供实际的支持,并把病人转诊到康复中心,采用逐步暴露法使病人可以不借助辅助物品也能自己行走。如果这些努力不成功,可以在几周内服用小剂量的中效苯二氮革类药物,例如奥沙西泮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7.5mg。大部分焦虑的老年病人都会遵守医嘱(见第九章)。
……
前言/序言
《现代身心医学进展》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罗列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案的医学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探索身心疾病复杂交织、相互影响的全新旅程。我们试图打破传统医学界限,将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等多学科的洞见融汇贯通,以期全面理解人体的运作机制,尤其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康复过程。本书聚焦于“身心一体”这一核心理念,强调生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不可分,以及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理解身心健康的基本框架 本部分将为您构建一个全新的身心健康认知体系。我们将从生命科学的宏观视角出发,回顾人类在理解生命本质上的重大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系统生物学”和“网络医学”等新兴领域如何颠覆了我们对疾病的认知。 从还原论到系统论: 传统医学常采用还原论的思维模式,将疾病归结于单一病因或分子异常。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本书将详细介绍系统论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从整体层面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例如,一个看似简单的感冒,其背后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协同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这一模型是理解身心健康的金科玉律。我们将深入剖析其内涵,揭示生理因素(如遗传、生理功能紊乱)、心理因素(如情绪、认知、人格特质)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支持、社会经济地位、文化习俗)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个体的健康状态,并对疾病的易感性、表现形式及预后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这一模型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神经科学与情感: 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理解情绪、认知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本书将介绍大脑关键区域(如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海马体)的功能及其在调节情绪、决策、记忆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应激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慢性应激如何导致生理和心理的失调,例如,长期压力如何影响免疫功能、消化系统甚至心血管健康。 基因、环境与表观遗传学: 基因并非决定命运的铁板一块。本书将介绍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即基因表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环境因素(如饮食、压力、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发生可逆性的改变。我们将探讨遗传易感性与后天环境如何共同作用,增加或降低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并强调个体化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身心疾病的深度剖析与相互作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各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并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复杂关联性。我们摒弃了将身心疾病割裂来看待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疾病发生的普遍性,以及心理因素在生理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催化作用,反之亦然。 情绪失调与生理疾病: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并非仅仅是“心情不好”,它们会引发一系列生理改变。我们将深入探讨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分析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如炎症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同时,我们将剖析长期慢性疼痛、胃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皮肤疾病(如湿疹)等生理疾病如何反过来加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应激、创伤与身体的印记: 早期经历的童年创伤(ACEs)对个体一生的身心健康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本书将介绍应激生理学和神经科学在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问题上的最新进展,以及早期不良经历如何“编程”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增加成年后罹患多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风险。我们将探讨慢性应激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加速细胞老化。 睡眠障碍与身心健康: 睡眠并非简单的休息,而是身体进行修复、整合和调节的关键时期。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睡眠障碍(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如何与抑郁、焦虑、认知功能下降、代谢紊乱等问题相互影响。我们将阐述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如何影响情绪调节、记忆形成和免疫功能,并强调改善睡眠的重要性。 成瘾行为的生物学与心理学机制: 成瘾是一种复杂的脑部疾病,涉及神经化学、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本书将深入剖析酒精、药物、尼古丁以及行为成瘾(如网络成瘾、赌博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探讨奖赏系统、动机回路的改变,以及心理因素(如寻求刺激、逃避痛苦)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我们将强调治疗成瘾需要综合性的方法,包括生理干预和心理支持。 慢性病管理中的心理支持: 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巨大挑战。本书将重点探讨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困扰,如绝望感、焦虑、抑郁、应对困难等,并介绍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正念减压疗法)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治疗依从性、减轻疾病负担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身心健康的综合干预策略 本部分将超越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探索一系列更为广泛和个性化的身心健康促进与疾病干预策略。 个性化健康与预防: 基于基因信息、生活方式、环境暴露等多种因素,实现“一人一方”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我们将介绍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技术在疾病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中的应用,并强调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管理)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中的核心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及其衍生疗法: CBT作为一种循证有效的心理疗法,在处理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多种心理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书将详细介绍CBT的核心原理,包括识别和改变非适应性思维模式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其衍生疗法,如辩证行为疗法(DBT)、接纳承诺疗法(ACT)等,以及它们在应对慢性疼痛、情绪失调、人际关系困难等问题上的应用。 正念与冥想: 正念(Mindfulness)及其相关的冥想练习,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减轻压力、改善情绪、提高专注力。本书将从科学角度解释正念练习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介绍正念减压疗法(MBSR)等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升身心韧性。 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协同作用: 运动不仅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更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本书将深入探讨运动如何影响神经递质、内啡肽的分泌,从而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运动对不同身心健康问题的干预效果,并提供运动处方的建议。 营养与肠道微生态: 肠道健康与大脑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脑-肠轴”联系。本书将介绍肠道微生态在调节情绪、认知功能、甚至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特定的饮食模式(如富含膳食纤维、益生菌的食物)如何改善肠道健康,进而促进整体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是抵御压力、促进康复的重要力量。本书将探讨社会支持的类型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提供建立和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策略。 综合性康复与再整合: 疾病的康复并非终点,而是重返社会、重建生活的开始。本书将探讨身心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介绍多学科协作在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包括医疗、心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实现有意义的生活。 《现代身心医学进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 holistic(整体的)、evidence-based(循证的)的身心健康认知框架,鼓励大家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看待自身的健康,并掌握切实可行的方法,主动构建健康、和谐的身心状态。本书内容力求深入浅出,既包含前沿的科学理论,也贴近实际的生活应用,适合所有关心自身身心健康的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