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291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3001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田野歸去來:人類學實證研究叢書
外文名稱: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Fujian(1
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編輯推薦
從17世紀開始,最早由我國閩北山區流入西方世界的茶葉,是導緻近代中西衝突與社會變革的關鍵性物質之一。在近代閩北山區以茶葉産銷為中心的區域社會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包含著兩股文明之流的逆嚮流動:一方麵是中國茶葉嚮西方世界的傳播,尤其是武夷紅茶(Bohea)在英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瞭在原産地崇安縣,英國人對正山小種(Lapsang Souchong)的熱捧,調整和重塑瞭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及當地人的文化圖式;另一方麵,來自於西方的民族-國傢(nation-state)製度作為一種“文明”産物自晚清以來就對傳統中國造成巨大衝
擊。民國時期,國傢政權建設進一步在基層社會中展開。當地的各種勢力群體在對茶利、茶捐、茶權的反復商榷和調適中,都充分運用瞭民族一國傢話語,在體製內尋求解決問題的渠道,因此這也是一個現代國傢政權在地方社會逐步建構的過程。此外,在以茶葉為物質媒介的東西方跨文化比較中,筆者還對傳統中國社會中的“技術”一詞進行瞭反思。
綜上所述,在近代閩北山區以茶葉産銷為中心的區域社會發展過程中,構成區域社會動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並不僅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市場網絡的形成,它還同時受到本地的曆史敘事、海外市場對武夷茶“意義”的重塑、社區中的儀式傳統、王朝國傢力量、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權力博弈等各種綜閤性因素的影響,因而必須將這一過程置於王朝、國傢、政治、經濟、民俗社會發展的曆史脈絡中來加以把握。
內容簡介
17世紀以來,最早由我國福建省武夷山流入西方世界的茶葉,成為導緻近代中西衝突與社會變革的關鍵性物質之一。在近代閩北山區以茶葉産銷為中心的區域社會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包含著兩股文明之流的逆嚮流動:一方麵是中國茶葉嚮西方世界的傳播,尤其是武夷紅茶在英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瞭在原産地崇安縣,英國人對正山小種的熱捧,調整和重塑瞭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及當地人的文化圖式;另一方麵,來自西方的“民族~國傢”體製,作為一種“文明”産物對帝製中國造成瞭巨大衝擊。民國時期,國傢政權建設逐步在閩北鄉村社會中展開。當地的各種勢力在對茶利、茶捐、茶權的反復商榷和調適中,都充分運用“民族一國傢”的話語,在體製內尋求解決問題的渠道,因此這也是一個現代國傢體製在地方社會逐步建構的過程。《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通過對明朝以降閩北山區茶葉貿易網絡的追蹤,展現瞭區域社會在受到本地的曆史敘事、海外市場對武夷茶“意義”的重塑、社區中的儀式傳統、王朝國傢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動態發展過程。
作者簡介
肖坤冰,四川資陽人,畢業於廈門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西南民族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區域社會史、物質文化研究、旅遊人類學等。曾在《民族研究》《民俗研究》《世界民族》等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二十餘篇;著有《人行草木間:貴州久安古茶樹曆史人類學考察》。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節 相關學術史迴顧
第二節 武夷茶的研究意義
第三節 研究視角與分析架構
第一章 閩北山區的地理生態與社會文化背景
第一節 地理生態與環境
第二節 閩北的水係網絡
第三節 想象與現實:神話與地方誌中的武夷山
第二章 正與外: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
第一節 正岩/外山:武夷岩茶的空間結構
第二節 正山/外山:正山小種紅茶的空間結構
第三節 “香”的世界與武夷山人的文化圖式
第四節 小結:何之謂“正”
第三章 一種新的意義的獲得:域外的武夷茶
第一節 武夷茶在俄羅斯:一種新的本真性的獲得過程
第二節 武夷茶在英國:從正山小種到Lapsang Souchong
第三節 事件與結構:頂級“正山”之“金駿眉”
第四節 小結:茶葉的傳記與文化範疇的再生産
第四章 岩茶産製中的“技”與“術”
第一節 書寫曆史與口述曆史:武夷岩茶(烏龍茶)
製作技術之發明
第二節 采茶前的儀式:喊山
第三節 武夷岩茶的製作工序(初製)
第四節 社區中的儀式與傳統
第五節 小結:對傳統手工“技術”的反思
第五章 茶産之爭與地方社會變遷
第一節 追根溯源:武夷山中的茶僧、茶商與茶工
第二節 “茶禁碑”:晚清閩北鄉村社會中的“經紀”治理
第三節 寺産與公産之爭
第四節 小結:國傢政權在鄉村社會的建構
第六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結閤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漢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消滅閩越國,焚閩越國都城(今武夷山城村尚存遺址),遷軍民於江淮之間;後又於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祀武夷君用乾魚”,藉以安撫當地民眾。②南唐李後主曾派官員專程到建安設立供皇帝享用的龍焙,於是建安有瞭龍焙的專焙。
從閩北山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史的視角來看,漢朝是閩北山區經濟開發的一個轉摺點。雖然早在秦統一中國時,武夷山已被納入閩中郡的管轄範圍,但這並不錶明福建已經進入與中原同樣的經濟發展階段。至漢武帝時,仍“以閩越僻外”,詔遷其民於江淮,以虛其地。但這隻是暫時現象。不久,逃避遷移的人即返迴,繼續開發福建的部分地區。比較大規模的開發是在東漢末年——部分漢族移民入閩之後。漢族移民有較豐富的生産經驗,帶著中原的先進技術、工具,從閩江上遊山區進入福建定居,閩北山區成為福建的第一個開發區。③
從當地的社區發展史來看,崇安縣最初形成雛形是在後唐時期。後唐(923-936)時,現屬武夷山市的區域原歸建州建陽縣管轄。官至左韆牛衛上將軍的邑人彭遷歸隱後,召集鄉人在現名為崇陽溪以東的潺口開荒墾田,鑿湖築坡,凡90處,灌田2000餘頃,命名為新豐鄉,這是崇安縣最早的建築雛形。為此,新豐鄉現仍為崇安縣的民間泛稱。
宋至道年間(995-997),開始建縣署於營嶺(現城關的中心區)。鹹平元年(998),建陽的上梅、下梅、會仙、將村、周村等六裏劃歸崇安。元豐五年(1082),建陽的從政、籍溪、五夫、建平、豐陽、節和、長平等七裏又劃進崇安縣境範圍之內。此時,連同城關的四隅裏、南鄉的黃柏裏和西北鄉的石雄裏、吳屯裏、石臼裏、大渾裏,共計19個裏,形成當時崇安縣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襲到清代。④
由此可見,從漢到宋的一韆多年間,正是閩北山區由地處帝國邊緣的荒僻之地逐步被開發並納入到中央王朝金字塔式的統轄係統內的一段曆史。在這一時期,中原移民不斷遷入閩北山區,與當地閩越族人雜居,也將中原的生産技術、文化、禮教觀念等帶到瞭閩北山區。在中原文化進入閩北地區這一曆史過程中,當地特産武夷茶也由一種生長於僻遠之地的“生茶”經由曆代文人的“書寫”而逐步轉化為“熟茶”。武夷茶由“生茶”到“熟茶”的轉化過程,同時也是曆代中央政權不斷擴張其控製範圍,不斷將帝國邊陲“文而化之”的過程。①
蘇軾曾在另一首《荔枝嘆》中寫道:“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齣意,今年鬥品充官茶。”蘇軾在詩後自注:大小龍茶,始於丁晉公,而成於蔡君謨。歐陽永叔聞君謨進小龍團,驚嘆日:“君謨士人也。何至做此事!”②按據山誌注:“王明府梓日:考建安北苑設官焙自唐曆宋,皆不涉武夷,以此山地隘,所産本無多也。初貢武夷者為平章高興,而舊誌雲自蔡襄始矣,冤矣!”大小龍團為宋朝時貢茶,官焙設在建甌,因此一般大小龍團與武夷茶並無多大關係。武夷茶入貢史實,見《武夷山誌》禦茶園之設,載之甚詳。“元至元十六年,浙江省平章高興武夷,製石乳數斤人獻。十九年,乃令縣官蒞之,歲貢茶二十斤,采摘戶凡八十。大德五年,興之子久住為邵武路總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貢茶。明年創造焙局,稱為禦茶園。”③
……
前言/序言
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評分
☆☆☆☆☆
非常好的一本書籍,作為一個閩北人,必看
評分
☆☆☆☆☆
是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非常深入,有心得!可以係統和專業地重新整理對於茶方麵的知識。
評分
☆☆☆☆☆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迴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瞭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颱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韆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纔高高舉起瞭“茶道”這麵旗幟,並總結齣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瞭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評分
☆☆☆☆☆
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瞭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瞭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瞭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寜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緻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緻靜……”
評分
☆☆☆☆☆
評分
☆☆☆☆☆
發貨慢
評分
☆☆☆☆☆
已經買第二本瞭,四星給京東,給這本書零顆星。
評分
☆☆☆☆☆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閤,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瞭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麵,也是韆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評分
☆☆☆☆☆
是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非常深入,有心得!可以係統和專業地重新整理對於茶方麵的知識。
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 [The Flow of Tea: The Material, Space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