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趣坊(3):买书琐记(上编)

闲趣坊(3):买书琐记(上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用 编
图书标签:
  • 读书笔记
  • 购书
  • 文化随笔
  • 旧书
  • 书香
  • 阅读
  • 文学
  • 杂文
  • 个人见闻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2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307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闲趣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字数:2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闲趣坊(3):买书琐记(上编)》是有“书癖”的人,讲述自己或别人买书的故事:有的是收藏“癖”,在版本、版次上颇有所得;有的是兴趣所至,在某几类上收获颇丰;有的是随心所欲,只要喜欢就是好的;更有囊中羞涩者,立读于书铺、书摊,终日不愿离去……
  书痴与书贾,谁也离不开谁,又常常斗智斗勇;但买的没有卖的“精”,给书痴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的微少的“优胜纪略”,就是许多精明而又富人情味的书店老板和伙计,被他们称之为书友,甚至当作老师。许多文人学者,是在书摊摊主或书店老板的关照下,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
  书痴几乎都是“穷人”,但其富有又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往往学富五车,收藏甚丰,然而,却往往因此举债度日,生活窘迫。因此,旧书店、旧书摊就成了他们的乐园。几经周折,在旧书堆里淘到心仪已久而价钱又公道的书,那喜悦便跃然纸上……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买《安龙逸史》(摘录)
厂甸
卖文买书(摘录)
旧书铺

买书
买旧书
手握旧卷,倍觉情深
大小书店及其他
城隍庙的书市
西门买书记
海上买书记
我爱书店
买书
旧书店
香港的旧书市
几种版画书
老板
琉璃厂
买书记趣
读廉价书
旧书寻梦
书忆
书肆书价杂谈
书的梦
我和书
由旧书想起的
白门买书记
北平旧书肆
购买西书的回忆
书癖
忆武库街
恋念生活书店
邓之诚先生买书
朱自清先生买书记
三十年代开封新书业
……

精彩书摘

  我事先并未告诉家里要去书店,怕告诉了大人不让我去。如今放学后多时不归,祖母大不放心,先是以为我被老师留校了,后来派我奶妈去学校找不到我,全家就着急起来。正在祖母牵肠挂肚的时候,我却突然回家了。祖母是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我终于站在她的面前了,生气的则是我居然敢事先在家里不作一声,而和同学跑到老远的清和坊去。祖母倒拿着鸡毛掸子要打我,我便在八仙桌周围,和她转起磨来。她当然没有我跑得快,所以鸡毛掸子只在桌面上敲出声音,而打不到我身上。我起初害怕祖母真的打我,便又喊又叫;后来祖母也追我追得累了,便坐了下来。我停止了叫喊,却看见祖母端坐在圆椅上,竟然老泪纵横。这一下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只见祖母一面抽抽搭搭,一面数落我说,如果我妈在世,她才不操这番心,只因为我妈早死,才使她到老还要管一个孩子,惟恐有所闪失。我便泥在她身上,说以后一定听她的话,不叫她生气。这才使她破涕为笑。一场风波就此了结,可是以后我也别再想到商务印书馆去了。不过我心心念念是那几本童话书,终究还是祖母差了我的大表哥给我去买回家来。
  我再进书店门时已有十一二岁了。离我家不远的保佑坊开了一家新书店,叫光华书局。开幕日我的一个同学便带我去了。这里面卖的都是新文艺和新社会科学的书籍。我想我之日后爱书成癖,与这家书店不无关系。我在这里买到了郭沫若、郁达夫的书,以后又买到鲁迅、茅盾、巴金的著作。我当时的头脑正如一块会吸水的海绵,这几位大师的著作,滋润了我的心田。我不但读他们的书,而且从他们那儿学会了写作。当时就说是写作,不免有些夸大,事实上,不过是涂几笔而已。写了东西便向报纸投稿,也居然受到杭州《民生报》编辑的青睐,不但采用了我的稿件,而且还约我到报馆见面,从此有一个时期我便成了他的小助手。这位编辑名张人权,他不但教我编报画版样,而且教我读书。他是念法语的,对法国文学颇有研究,中国最早出版法国都德的《磨坊文札》就是他译的。
  ……

前言/序言


《闲趣坊》(三):买书琐记(上编) 卷首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依然是人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食粮。翻开《闲趣坊》(三),便是一场与书的奇妙邂逅。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一次次购书的经历,而是以一种闲适而又不失考究的笔触,勾勒出一位读书人在寻觅、拥有、以及与之相伴的岁月里,所经历的种种情趣与感悟。 内容梗概 本书集结了作者多年来在购书路上的点滴回忆与思索。从尘封的旧书店里淘到的珍贵善本,到现代书店里琳琅满目的新书;从为一本心仪之作跋涉千里,到在书展上与同好偶遇的惊喜;从对书籍装帧、版本、印刷的细致品鉴,到每一次购书背后隐藏的个人故事与情感联结。作者将那些关于书的故事,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仿佛一位老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讲述着与纸墨书香相处的点滴细节。 上编聚焦于“买书”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维度: 寻书的乐趣: 追溯那些曾经让作者魂牵梦绕的书籍,它们是如何进入视野,又如何被寻获。这里有在街角不起眼的书摊上偶得的惊喜,有在网络世界里精心搜寻的执着,也有在海外淘书的独特体验。作者会细致描绘每一次寻书的过程,包括其中的曲折、等待、以及最终得偿所愿的喜悦。他会分享一些寻书的“秘籍”,例如如何辨别古籍的价值,如何在新书上市时抢占先机,以及在不同购书渠道的优劣。 书店的风景: 本书会描绘作者在各类书店中的见闻。无论是古朴幽静的旧书店,弥漫着纸张与时光味道;还是现代明亮的连锁书店,充盈着文化气息与商业活力;亦或是充满个性的小众独立书店,承载着店主的热情与理想。作者会捕捉书店里的各种瞬间:书架间穿梭的身影,低声讨论的读者,悠闲翻阅的时光,以及店主与客人之间的互动。这些场景不仅仅是购书的背景,更是文化流转的缩影。 版本与品鉴: 对于一位真正的读书人而言,书籍的意义绝非仅限于内容。作者将在本册中深入探讨书籍的版本、装帧、印刷等细节。从精装本的厚重典雅,到平装本的简洁实用;从古籍的雕版印刷,到现代的精美插图。他会对不同版本书籍的价值进行考量,并分享自己对书籍美学的独特见解。这部分内容或许会涉及一些专业知识,但作者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让读者也能领略到书籍作为物质载体的独特魅力。 购书的缘由: 每一本购得的书,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故事,一个冲动,一份需要。作者会剖析自己购书的动机,有时是为了解决某个学术难题,有时是为了满足某种情感的寄托,有时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兴起。这些购书的缘由,折射出作者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以及思考的轨迹。他会坦诚地分享一些购书的“冲动消费”,以及事后对这些行为的审视与解读,展现出购书行为背后的人性化一面。 风格与特色 《闲趣坊》(三):买书琐记(上编)以其细腻的观察、真挚的情感、以及恰到好处的幽默感而著称。作者文笔洗练,不追求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从寻常的购书经历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知识充满敬畏的读书人的情怀。 本书适合所有热爱阅读、热爱书籍的朋友。无论您是资深的书虫,还是刚刚踏入阅读殿堂的新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获得启发。它不只是关于“买书”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书”的旅行,一场关于“生活”的品味。 展望 《闲趣坊》(三)上编的“买书琐记”仅仅是序章,下编将继续围绕书籍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但无论如何,本书的核心始终围绕着书与人的关系,以及在这段关系中所激荡出的思想火花与人生感悟。翻开此书,愿您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闲趣”,与书为伴,与智者同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感,仿佛作者只是在用最真诚的方式,与我们分享他对书籍的热爱。他描述购买书籍的经历,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过度的抒情,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将那些细微的情感和思考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特定书店”的回忆。他会对某家书店的氛围、店主的性格,甚至书店里某个角落的气味,都留有深刻的印象,并将这些细节融入到购书的叙事中。这种对“环境”和“体验”的重视,让我意识到,原来买书,也可以是一种非常丰富的感官体验。他对于“购书清单”的记录,也让我看到了他对书籍的规划和珍视。这本书,让我对“买书”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消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评分

终于有机会翻开这本《闲趣坊(3):买书琐记(上编)》,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慢悠悠的、随性的味道,好像一下子就能把自己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我一向是个有点“藏书癖”的人,看到关于书的书,总是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但坦白说,我对“买书”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仪式感,更多时候是随性而为,看到喜欢的就会买,然后放在书架上,看着它们日渐增多,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主题是“买书琐记”,我带着一点点的好奇和一丝丝的疑虑。好奇的是,关于买书这样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究竟能有什么“琐记”值得写,又能写出什么花样来?疑虑则是,会不会写得过于流水账,缺乏深度,又或者落入那种“文艺青年”的矫情窠臼? 然而,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一种温润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买书过程中的“惊喜”或“奇遇”,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笔触,将一次次购书的经历娓娓道来。我读到他描述在一家老旧书店里,如何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淘到一本自己寻觅已久的书,那种感觉,就像是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埋藏已久的宝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书籍本身的珍爱,以及在寻找书籍过程中所体验到的那种宁静和专注。他没有过多地描述书的内容,而是着重于购买书籍的那个瞬间,那个环境,以及当时自己的心境。这种细节的捕捉,恰恰是我平时忽略的,但却是如此真实和打动人。我开始反思自己买书的经历,是不是太过于关注“拥有”本身,而忽略了“过程”中的那些微妙的触动?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购书习惯的机会,让我意识到,原来买书,不仅仅是物质的获得,更是一种精神的探索和自我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读者带入作者的世界,一同体验那些关于书籍的美好时光。作者的叙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不期而遇”的书籍。有时候,他并不是刻意去寻找某本书,而是在漫无目的的浏览中,偶然发现了能够触动他心灵的书籍。这种“ serendipity ”(意外的发现)的体验,在我看来,是爱书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筛选书籍”的经验,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却充满了个人智慧和对书籍的深刻理解。他对于“经典”的见解,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对“买书”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购买,更是精神的探索,是对自我的一种丰富和升华,也是与世界建立联系的独特方式。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热爱书籍的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像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而这本书,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作者用他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购买书籍这个再平凡不过的行为,描绘得如此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意外收获”的描述。有时候,他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漫无目的地在书店里闲逛,却意外地发现一本让他惊喜的书。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恰恰是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之一。他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整理书架”的经验,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充满了实用性和趣味性。我发现,原来书架,不仅仅是书籍的堆积,更是一种个人品味的体现,一种生活哲学的折射。作者的文字,让我开始思考,我的书架,又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买书”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获取,更是精神的探索,是对自我的一种丰富和完善。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买书”这个看似个人的行为,与更广阔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的叙事,有一种独特的温度,他描写购买书籍的经历,就像是在记录自己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我被他对于“特定时期”的购书回忆所吸引。他会把某个时期的购书清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联系起来,让这些书籍不仅仅是孤立的物品,而是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符号。他对于“二手书”的感情,让我看到了他对过往的尊重和对经典的珍视。他会像寻宝一样,在旧书摊上搜寻那些被遗忘的珍品,并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他的文字,让我感觉,原来每一个爱书的人,都是历史的继承者,也同时是未来的创造者。这本书,让我对“买书”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是对人类智慧的致敬,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潺潺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的心田,带来一种宁静而温柔的滋养。作者的叙事,有一种超然的洒脱,他描述购买书籍的经历,并没有那种功利性的目的,而是纯粹出于对书籍本身的喜爱和好奇。我被他对于“旧书”的热爱所打动。他会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旧书,重新赋予生命,让它们在自己的书架上绽放出新的光彩。他对于“版本”的讲究,也让我看到了他对书籍的尊重和考究。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意识到,原来购买一本书,也可以如此有讲究,如此充满乐趣。他分享的那些关于“书”的小故事,虽然看似琐碎,但却充满了智慧和人情味。我从中读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于与他人分享这份热爱的真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书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拥有”,而是“陪伴”,是“交流”,是“成长”。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旅行,目的地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书籍本身所构建的另一个世界。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奇妙的魔力,能够将平淡无奇的买书经历,描绘得如同探险一般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述在某个小镇上,偶然闯入一家杂货店,却意外发现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书。那种惊喜,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他并没有花费笔墨去夸张描绘书的价值,而是着重于发现的那种纯粹的快乐,那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成就感。他还会提及一些购买书籍的“策略”,比如如何在打折季“囤书”,或者如何通过熟人介绍,找到一些稀有的版本。这些“技巧”,虽然听起来像是购书的“花絮”,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智慧。我发现,原来买书,也可以是一门艺术,一种需要耐心、细心和热情的学问。他的文字,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书籍的态度,不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种消费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珍贵的收藏,一种精神的伴侣。他让我明白,每一次购书,都可能是一次与未来的自己对话,一次与先贤的交流,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仿佛作者就坐在我的对面,用一种闲适的语调,与我分享他的藏书故事。我被他描述的那些“盲目”购书的经历所深深吸引。他有时会因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封面而买下一本书,有时又会因为一个作者的名字而冲动下单。然而,这种“冲动”背后,却并没有丝毫的后悔,反而是一种对未知探索的期待。他笔下那些被反复提及的“旧书摊”和“二手书店”,更是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那种复古情怀的向往。我总觉得,在那些堆积如山的旧书里,藏着无数的故事,无数的智慧,以及无数逝去的时光。作者的描述,让我仿佛能够闻到那些泛黄纸张的独特气味,听到那些古籍在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他没有去刻意拔高“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了书籍本身所承载的那种“物”的情感价值,以及与书籍相遇的“人”的情感联系。我开始意识到,我买书,或许也并非全然是出于对内容的渴望,更多的是一种与“书”这个载体的深层连接,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参与,一种对个人情感的投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就像是在跟我这个同样热爱阅读的知己,一边品着香茗,一边闲聊。作者的笔触,没有那种刻意雕琢的痕迹,反而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从容。我尤其喜欢他描述购买某些“冷门”书籍时的那种喜悦,那是一种在茫茫书海中,找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共鸣。他不仅仅是在陈述购买行为,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态度。他会花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书店的环境,可能是弥漫着淡淡的纸张味道的老书店,也可能是充满现代感的独立书局,甚至是在网上寻书时,那种鼠标点击背后蕴藏的期待。他会将购买的契机,比如某本老书封面上一个熟悉的图案,或者某个作者的名字,与自己过往的某段记忆联系起来,让这些购买行为变得立体而饱满。我常常在想,我们买书,究竟是在买什么?是内容?是作者?还是书本身所承载的那份历史和情怀?作者似乎在这本书里,给了我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买的,是那种与书籍相遇的缘分,是那种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渴望,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尊重。他的文字,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阅读和购书的那份执着,让我觉得,原来我并非孤单一人,有许多和我一样,在买书中寻找着某种精神寄托的人。

评分

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充满惊喜的图书馆,而作者就是那个最了解每个角落的向导。他对于书籍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买了什么书”,而是延展到购买这本书时的“心境”,以及这本书带给他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某些“晦涩”或“艰深”的书籍的描述。他不会因为它们难懂而退缩,反而会带着一种好奇和挑战的心态去购买,去阅读。这种“不畏难”的精神,在我看来,是热爱阅读者的一个重要特质。他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辨别一本好书”的经验,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公式,但却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窥见了其中的奥妙。我开始意识到,买书,不仅仅是“买”,更是一种“选”,一种需要智慧和经验的“选”。他对于“书缘”的理解,更是让我觉得,原来人和书的相遇,也充满了宿命的色彩。这本书,让我对“买书”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与世界建立联系的独特方式。

评分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杨绛曾在回忆老三联的文章中写道:“三联是我们熟悉的老书店,品牌好,有它的特色。特色是:不官不商,有书香。我们喜爱这点特色。”

评分

1、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之上层。 2、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 明 唐寅《落花诗》 明 唐寅《落花诗》 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3、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4、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 5、 文学是指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因此,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越多,这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就越丰富多彩,对世界文学[1] 的影响也就越大。 文学独韵 文学独韵 6、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学按照类型可以划分为纯文学和谎言文学。其中去尽了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等愚民谎言的文学作品称为纯文学,反之则称为谎言文学。 宗上所述: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即文学是呈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童庆炳)。 多重含义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名。 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 西汉马王堆《帛书》 西汉马王堆《帛书》 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五)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 (六)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 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

编辑

评分

2010年9月14日下午,由于病情更加严重,经抢救无效出版界名人范用不幸离世。范用长期以来范用一直被肺病所困,尤其是近几年病情反复发作。

评分

编辑

评分

舅公做事的书局楼上,有另一家出版社办公,这家出版社就是读书生活出版社。从小痴迷于读书的范用,很快和出版社的人熟悉起来,并随即成了其中一名练习生。这一机遇,决定了他一生从事出版事业的方向。

评分

不错 就是没有塑封 有点脏

评分

书痴几乎都是“穷人”,但其富有又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往往学富五车,收藏甚丰,然而,却往往因此举债度日,生活窘迫。因此,旧书店、旧书摊就成了他们的乐园。几经周折,在旧书堆里淘到心仪已久而价钱又公道的书,那喜悦便跃然纸上……我事先并未告诉家里要去书店,怕告诉了大人不让我去。如今放学后多时不归,祖母大不放心,先是以为我被老师留校了,后来派我奶妈去学校找不到我,全家就着急起来。正在祖母牵肠挂肚的时候,我却突然回家了。祖母是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我终于站在她的面前了,生气的则是我居然敢事先在家里不作一声,而和同学跑到老远的清和坊去。祖母倒拿着鸡毛掸子要打我,我便在八仙桌周围,和她转起磨来。她当然没有我跑得快,所以鸡毛掸子只在桌面上敲出声音,而打不到我身上。我起初害怕祖母真的打我,便又喊又叫;后来祖母也追我追得累了,便坐了下来。我停止了叫喊,却看见祖母端坐在圆椅上,竟然老泪纵横。这一下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只见祖母一面抽抽搭搭,一面数落我说,如果我妈在世,她才不操这番心,只因为我妈早死,才使她到老还要管一个孩子,惟恐有所闪失。我便泥在她身上,说以后一定听她的话,不叫她生气。这才使她破涕为笑。一场风波就此了结,可是以后我也别再想到商务印书馆去了。不过我心心念念是那几本童话书,终究还是祖母差了我的大表哥给我去买回家来。

评分

装帧精美,内容大气自然,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