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道德原则研究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道德原则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休谟 著,曾晓平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道德
  • 学术著作
  • 译著
  • 西方哲学
  • 大卫·休谟
  • 道德原则
  • 古典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0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079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1-01-01
页数:20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道德原则研究》以清晰严谨的形式进行了道德分析,讨论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作者认为,道德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道德赞美和道德谴责赖以存在的一般原则;善或恶之所以得到赞许或谴责,部分是由于人的同情,部分是由于其社会效用;效用说明了仁爱、正直、友谊、诚实之类美德的价值。作者主张一切人类行为源于自私的理论是错误的;凡有价值的东西,或是由于其有效用,或是由于其适意。

目录

译者导言
第一章 论道德的一般原则
第二章 论仁爱
第三章 论正义
第四章 论政治社会
第五章 效用为什么使人快乐
第六章 论对我们自己有用的品质
第七章 论直接令我们自己愉快的品质
第八章 论直接令他人愉快的品质
第九章 结论
附录一 关于道德情感
附录二 论自爱
附录三 对正义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四 论某些言辞争论
一篇对话
主要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
跨越时空的道德回响:人性、理性与社会秩序的深刻探索 这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道德基石,探寻人类行为内在规律,并追溯社会伦理建构过程的著作。本书并非罗列条目式的道德准则,而是以严谨的哲学思辨为引导,层层剥离,力求触及道德现象背后最本质的驱动力与最深层的逻辑。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关于“何以为善”、“何以为对”的求索之旅,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将审视那些塑造个体选择、影响群体行为、乃至维系社会运转的根本原则。 本书的起点,是对人性内在结构的审慎观察。作者认为,理解道德,首先需要理解人类自身的特质。人是否天生具有同情心或利他倾向?抑或道德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建构?书中将深入探讨这些古老而常新的议题,借助对人类情感、理性能力、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需求的分析,描绘出一幅复杂而生动的人性图景。我们将看到,道德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的生存需求与情感共鸣之中。从婴儿啼哭时本能的寻求安慰,到成年人面对困境时的相互扶持,这些细微之处无不透露出人际连接与情感纽带在道德萌芽中的关键作用。 接着,本书将重点考察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角色。当情感的潮水退去,个体面临复杂抉择时,理性如何介入?它是否是道德的最终仲裁者?作者将阐释理性不仅在于逻辑推演,更在于对自身欲望的审视、对行为后果的预判,以及对普适性原则的遵循。我们将分析不同学派关于理性与道德关系的观点,从康德的道义论,强调理性对道德法则的先验性,到功利主义的论述,侧重于理性计算以实现最大化幸福,深入探讨理性如何指导我们分辨是非曲直。这里的理性,并非冷冰冰的计算器,而是指引我们超越个人私欲、审慎权衡利弊、并对自身行为负责的能力。 在厘清人性的基础与理性的作用后,本书将视野转向具体的道德原则。作者将系统梳理那些被人类社会普遍接受或激烈辩论的核心道德范畴,如公正、义务、权利、美德、责任等。这些概念并非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我们将追溯这些原则的起源,探究其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发展脉络。例如,何谓“公正”?是机会均等,还是结果均等?是根据贡献分配,还是根据需求分配?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实则深刻地影响着法律的制定、政治的运作以及个体间的互动。本书将通过历史案例、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帮助读者构建一套清晰的理解框架,从而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些道德原则的内涵、外延及其局限性。 进一步地,本书将探讨道德的社会维度。个体并非孤立存在,道德规范的形成与维持,离不开社会结构与制度的支持。我们将审视社会习俗、法律体系、宗教信仰、教育体制等如何共同塑造和强化道德行为。在这里,“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将得到深入的剖析,探讨个体为了获得社会的安全与秩序,如何自愿或被迫地接受某些行为约束。同时,我们也将反思社会压力、群体认同、权力结构等因素对道德判断和行为可能产生的扭曲作用。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往往与其制度的健全程度、文化的包容度以及公民的参与度息息相关。本书将力求揭示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强调道德并非仅仅是个人内心的修行,更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作者还将对道德的普遍性与相对性问题进行深刻的辨析。是否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道德真理?抑或道德的内涵完全由文化和历史决定?本书将呈现不同视角的论述,既承认人类在某些基本道德情感上的共性,例如对痛苦的厌恶、对亲人的关爱,又强调不同文化在具体道德实践和价值排序上的显著差异。这种辨析并非为了陷入虚无主义的相对主义,而是为了促进跨文化理解,培养更加包容和审慎的道德观。我们将在理解差异中寻求共识,在承认局限性中不断完善。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旨在激发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索。它鼓励读者质疑既定的观念,挑战习以为常的道德判断,并最终形成自己对道德原则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被引导去审视自身的行为动机,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思考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道德准则来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 总而言之,这部著作是一次对道德本质的深度挖掘,一次对人类心灵与社会互动的细致考察。它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智慧,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道德图景。通过对人性、理性、原则、社会以及普遍性与相对性等关键议题的系统阐释,本书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建立起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富有洞察力的道德认知体系,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更加清晰地辨明方向,更加坚定地践行善行。它是一次关于思想的旅程,一次关于灵魂的修行,一次关于我们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美好与正义的永恒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对意志力的考验,而不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我尝试着去捕捉那些被誉为“不朽智慧”的核心论点,但总觉得有一层薄雾始终笼罩在关键概念之上。作者似乎对建立一个宏大、自洽的道德体系抱有极强的野心,他构建的框架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善良意志”、“绝对命令”还是“人是目的”——都必须依照既定的、不容置疑的逻辑关系咬合在一起。这种体系性带来的好处是结构上的无懈可击,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它牺牲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对具体情境的敏感度。我无法从书中找到太多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如何被处理的实例分析,所有的讨论都停留在高度抽象的哲学平面上。每一次试图将理论投射到现实生活场景时,都感到理论的棱角过于分明,难以契合现实世界的模糊地带。对于渴望获得即时指导或实用伦理学见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更多是一种智力上的训练,而非情感上的共鸣或实践上的指引。

评分

最让我感到费解的是全书在论证速度上的把握。有时,作者会花费数十页篇幅去澄清一个在后世看来已经被基础性接受的概念,其论证的细密程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仿佛在和一位持怀疑态度的古代哲人进行辩论。而在另一些关键的转折点,理论的跃进却显得有些突兀,需要读者自行脑补中间缺失的连接步骤。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极不连贯。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由无数细小石子铺成的陡峭阶梯,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生怕滑落,但偶尔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未经充分过渡的平台。这种节奏上的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对全书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我不得不经常翻阅附录或阅读其他学者的导读来弥补这种“阅读断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直接面对原著所应有的沉浸感和纯粹性。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部需要被“解构”和“注释”的文本来对待,而非一本可以轻松流畅阅读的学术著作。

评分

拿到这本《道德原则研究》,我原本是冲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名头来的,想着能读到一些经典而深刻的哲学思辨。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给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略显疏离的感受。全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那种扎实的德语(或者说被翻译过来的那种德语的严谨感)扑面而来,仿佛时间倒流回了一个世纪以前的大学讲堂。作者似乎对“道德原则”的界定有着近乎偏执的审慎,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冗长而细致的溯源和辨析,这对于习惯了当代快节奏、直截了当的论证方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术语和层层嵌套的从句结构。书中对于“义务论”和“后果论”的早期讨论,虽然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其论证的展开方式显得极其线性,缺乏现代学术著作中那种穿插使用案例或引入跨学科观点的灵活性。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手稿,而非一本面向广泛读者的普及读物,你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相当的哲学基础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否则很容易在浩瀚的逻辑迷宫中迷失方向,只能捕捉到只言片次的观点碎片。

评分

读完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更多是一种历史的重量感,而不是思想的启发性。它成功地展示了某一时期最严谨的道德哲学尝试的样貌,让读者得以窥见西方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支点。然而,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发现自己很难将书中的结论直接应用于解决当下的伦理困境,它的适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了其自身的逻辑疆域之内。每一次试图将书中的教条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进行对接时,总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和不适感。这本书更像是一座宏伟的、被精心保护起来的哲学博物馆的陈列品,我们赞叹它的工艺和历史价值,但很少会真的拿起它来使用。它要求读者投入的精力与它所能提供的直接回报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落差,使得这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完成任务的朝圣,而非一次心悦诚服的智力探索。

评分

从装帧和翻译的质量来看,这套丛书无疑是令人尊敬的,但就其呈现的学术内容而言,它代表了一种特定时代对“理性光辉”的极致推崇。书中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对纯粹理性力量的信仰,仿佛道德的真理是可以仅凭逻辑推导而被完全揭示的。这种对人类理性万能的信心,虽然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是振奋人心的,但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后现代思潮和对宏大叙事持怀疑态度的时代,显得有些“失重”。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关于情感、文化相对性或是社会结构对道德塑造影响的更细微的探讨,但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几乎是缺席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数学公式般的推演,它试图将人类最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准则,降维到一套冰冷的、普适性的法则之下。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极致的理性演绎,是否反而遗漏了道德生活中那些最真实、最打动人的部分。

评分

好书,从京东上买书方便

评分

我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评分

大师级作品 必须好评

评分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评分

评分

道德原则研究,读康德发现要了解休谟

评分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长篇小说。

评分

《道德哲学研究》明确地讨论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以清晰、严谨的形式进行了道德分析。休谟认为,道德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道德赞美和道德遣责赖以存在的一般原则;善或恶之所以得到赞许或遣责,部分是由于人的同情,部分是由于其社会效用;效用说明了仁爱、正直、友谊、诚实之类美德的价值。作者主张一切人类行为源于自私的理论是错误的;凡有价值的东西,或是由于有效用,或是因为它适意。

评分

书还不错,买来写论文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