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作者张培锋)是学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便捷途径,全书分为佛教的起源和产生、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佛教与世间的关系、物质文化层面看佛教、精神文化层面看佛教等内容。
作者简介
张培锋(1963-),南开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佛学与文学。著有《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佛家礼仪》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灵山会上:佛教的起源和产生
第二章 三乘佛法: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
第三章 佛教东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四章 宗派繁盛: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
第五章 觉悟之道:佛教的核心信仰
第六章 入世应用:佛教与世间的关系
第七章 佛教圣地:物质文化层面看佛教
第八章 心灵净土:精神文化层面看佛教
精彩书摘
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都与其他的生命相联系,众生本质上是一体的。如果我们追究一下我们吃的一个面包、用的一条手帕的来源及过程,就可以知道,它们要经过很多人的生产、运输、加工、贩卖等曲折复杂的程序,缘中又有缘,这中间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缘”,其结果可能都会改变。佛教说要报“众生恩”,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众生,所有的众生都与我们有缘,这也是缘起原理的一种反映。依此类推,我们与世界所有的文明、文化均有关系,与过去人类的全部历史,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一个人当下的存在,即凝缩着宇宙全部的信息。由于因果之间是循环往复的圆形,因此,生命一定是永恒的,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有的仅仅是由于缘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而已。人的“生”与“死”就如同“冰”和“水”般互相转递,水可以凝结成冰,冰也可以溶化成水;死了以后可以再生,生了之后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命的本体永远不死。
总之,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皆由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一个固定的本体。一切结果必定有其原因,当明了其原因后,也就不会因此而过于悲喜。“缘起”说明现象是存在的,而本质是“空”的,也说明没有任何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人生的一切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宇宙的生灭缘起时,他便开始摆脱常人的种种“常情”,从此走向觉悟之路。
因缘思想在中国影响很大,人们常说的,“缘分”、“夙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等,都与此有关。明白因缘和合的道理,随顺因缘,善巧方便,秉持着“随机应变,把握机缘”,主动而非被动,惜缘而不攀缘,缘来勿拒,缘去勿留,缘来勿喜,缘去勿悲。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掌握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顺现实的环境条件,认清自己的能力状况,才能安身立命,随遇而安。这是佛教由其世界观引发出来的人生观。
由于佛菩萨对“缘起”的真相了然于心,从根本上认识到众生的一体性,因此自然发出广大的慈悲心,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教的慈悲观。但这种慈悲不是来自于世俗的“爱”,而是来自于对般若性空的体认,因此佛教认为慈悲与智慧是一体的。对此,台湾的印顺法师曾做过很好的阐述,这里引述如下: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发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既然缘众生而生起,那又怎么会是无缘大慈?般若与慈悲,如何能合得起来呢?
佛法中,慈悲有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即缘众生而起的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众生。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作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独立自体。比如,当见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内心中会有种种感想:他变老了、变瘦了,或者是变胖了等:总会把他当作是固定的个体,而不只是瘦弱或肥大。似乎这个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众生,总是执著于他人各有他的实有自体。人人有此观念,以这样的认识再来起慈悲心,便是众生缘慈,大多数的人所具有的,是众生缘慈,也就是世俗所谓的“爱”,它是有缘的,有条件的。
第二种是“法缘慈”,其境界的程度较高,已经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所见到的个体,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人还是人,狗也仍然是狗;但他了解到我们所见到的一个个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说他已经体解了无我的真理。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则为法缘慈。一般众生,能够有爱已经是不错的了;一般人是难以做到法缘慈的,只有证得小乘四果的圣人才能做到,但这仍不是菩萨境界。
……
前言/序言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