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各派理论及其新发展,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较突出的方法之一。
个体的社会心理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模式。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十分奥妙,且待深入探索,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甚为广泛,其在教育、灾变、应激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社会迫切需要。
心理学家墨菲等指出:今天的时代,社会心理学一只脚站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而后一只脚则处于社会变革的波涛起伏之中。它描述和对付那些错综复杂力量的任务是十分繁难的,即使这些力量是在一个远古社会中起作的也同样;当科学家的显微镜集中到伅自己所处的瞬息万变的社会细微构造时,那就可能使人望而生畏了。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但也留下了许多尚待考虑与探索的问题。玉成其事,任重道远。我们撰写这《社会心理学》,主要是想做一点承上启下的工作,以便更好地推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其主要任务是使学习者了解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包括它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派别,以及相关领域的一些实证研究和探讨,并引导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读、研究或解决某些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结构由总论、个体的社会心理、群体的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学四部分组成,大体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轮廓与面貌。
《社会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容上尽量贯彻四个统一,即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此外,《社会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还对某些经典的实证研究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以便读者从中获得创新研究的启发。
《社会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供高等院校社会学科、心理学科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供广大社会工作者、心理学从业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参考。
章志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直至担任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系副主任。历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兼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心理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青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编委和《教育卷》教育心理分册副主编,《教育大辞典》编委,《心理学报》编委,ICP(2004)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著译《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学生品德形成新探》、《社会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等及撰写论文近百篇。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第三节 怎样研究社会心理
〔要点小结〕
〔思考与练习〕
〔拓展性阅读导航〕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五章 归因与决策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第七章 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八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
第九章 侵犯
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合作与竞争
第十三章 从众、服从、依从
第十四章 社会认同
第十五章 领导者与下属群体
第十六章 环境影响与心理反应
第十七章 应激与健康
第十八章 教育社会心理学
第十九章 婚姻与家庭心理
第二十章 犯罪与司法心理
参考文献
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的阐述上,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证据的支撑。在介绍“社会关系”时,书中详细探讨了吸引力、爱情、友谊等主题,并分析了这些关系是如何形成、发展和维持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印象深刻。它解释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是如何将童年的依恋模式带入到成年后的伴侣关系中的,这让我对自己和伴侣在关系中的一些行为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关系中的冲突与解决,以及关系破裂的原因。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有了更科学的指导。这本书让我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非偶然,而是需要理解和经营的。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涵盖了社会心理学最核心的理论和研究,还触及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方向和跨学科的视角。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能够抽丝剥茧,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其精髓。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社会交换理论”的阐述,它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人际关系中的利益交换,让我对亲密关系、友谊甚至合作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详细分析了在关系中,人们是如何权衡付出与回报,以及如何通过“公平”的机制来维持关系的稳定。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人际交往模式,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关系能够长久,而有些则昙花一现。此外,书中对“社会神经科学”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介绍,这让我看到了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处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它不仅介绍了各种研究方法,还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这让我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能够以更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各种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书中还对“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在实际研究中应用这些方法。这对于我未来在学习或工作中,进行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强调了研究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研究中保护被试者的权益。这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诚信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股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封面色调沉稳,文字清晰,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让人在阅读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以及群体互动的影响深感兴趣,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自己却浑然不觉。这本书从最基础的社会认知概念讲起,比如我们是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他人信息的,这部分内容非常吸引我,因为它解释了很多我曾经困惑的日常现象,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莫名的好感或反感,为什么在群体中,个体的判断力会发生偏移,甚至做出一些在独处时可能不会做出的行为。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有历史上的经典实验,也有贴近我们生活的社会事件,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讲到归因理论的时候,书中详细分析了人们在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会倾向于将成功归于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于外在因素,这种“自利偏差”的现象,我在生活中观察过无数次,这本书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让我对这些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的扎实和逻辑的严谨。它不仅仅是罗列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它系统地梳理了社会心理学的核心脉络,从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自我认知,到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关系,再到群体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读到关于社会影响的部分,我尤其感到震撼。无论是从众、服从,还是说服,书中都用大量的研究证据和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我记得有一章详细探讨了“群体思维”的形成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压决策环境下,团队成员可能会为了追求一致性而忽略关键信息,导致错误的判断。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历史事件中的决策失误,不禁感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偏见与歧视、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等重要议题,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但又复杂难解的问题。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争议性的内容,而是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剖析,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例如,在分析偏见形成的原因时,书中不仅提到了认知因素,还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社会认同等多个维度的影响,这使得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注重学术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清晰性,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次接触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很多复杂的概念都被作者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实例来帮助理解。例如,在介绍“认知失调”理论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为了减轻不一致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来达到平衡的。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在购买某件犹豫不决的商品后,为了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而不断强调它的优点,忽略其缺点的情形。这种将理论与个人经验相结合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而且,书中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会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提出一些引导性的思考题,这促使我在阅读之后能够主动地去反思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到非常受用,也让我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和覆盖面之广,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涉及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还对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讲到“社会化”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因素是如何塑造个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我们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社会化的过程。书中还对“社会认同”和“群体规范”等概念进行了细致的阐释,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有多大。这让我对一些社会现象,例如流行文化、群体狂热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行为的细腻描摹。书中不仅阐述了宏观的社会现象,更深入到微观的个体心理层面,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讲解“态度与态度改变”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人们态度的各种因素,以及改变他人态度的策略,这对于我理解广告宣传、政治宣传,甚至是日常人际沟通都非常有帮助。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如此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有些人则立场坚定。这本书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让我明白了说服的逻辑和技巧,以及如何识别和抵制不当的说服。此外,书中对“亲社会行为”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解释了利他行为的动机,以及如何在社会中促进更多积极的行为。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做得更好,如何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社会心理学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写作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在讲解“社会认知”时,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和性格的,并介绍了“心智理论”等概念。这让我对“读心术”般的社交能力有了科学的理解。我一直觉得,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理解对方,而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和视角。书中还大量引用了心理学实验的经典案例,例如“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这些实验不仅震撼,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作者对这些实验的解读既深入又客观,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复杂和 nuanced 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都非常顺畅。在探讨“群体动力学”的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领导力、群体决策、群体冲突等议题,并引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和研究数据来支撑其观点。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社会身份理论”的阐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认同某个群体来构建自我身份,以及这种认同感如何影响个体与群体成员以及其他群体成员的互动。这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会如此普遍。书中不仅指出了问题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些基于社会心理学原理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促进跨群体沟通和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参考,更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评分书评总是遵循着一定的结构形式,它的写作方法也总是遵循下列几点: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这本实验心理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本图表都特别丰富,排版的很不错,纸张质量也很好,是一本历史性的著作。
评分分别阐述了胎儿、婴儿、幼儿、小学儿童、青少年、成年早期个体、成年中期个体、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评分看着还不错,活动价格将近4折买到,很划算。
评分3.不好意思评价晚了,非常好的店家,东西很喜欢!买来这个是送人的她很喜欢卖家的贴心让我感到很温暖。
评分《心理学导论(第三版 2015年新版)》从当代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整合的观点来阐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是心理学初学者的入门书。
评分书挺好的,信赖京东,学习用书
评分独立性书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