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6版)

通信原理(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昌信,曹丽娜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信号与系统
  • 调制解调
  • 信道编码
  • 信息论
  • 无线通信
  • 数字通信
  • 模拟通信
  • 通信系统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46076
版次:6
商品编码:100656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7
字数:7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信原理(第6版)》内容可以分为3部分。一部分(第1章一第5章)阐述通信基础知识和模拟通信原理。其中第2章(确知信号)是为了满足一些学校和专业的需要而增加的,对于许多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完全可以跳过此章;第3章(随机信号)视需要情况可以作复习性讲述。第二部分(第6章~第10章)主要论述数字通信、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和数字信号的接收原理。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调制和数字带通传输的内容非常丰富,将其放在一章内讲述会使篇幅过长,故分为两章(第7章和第8章)讲述,并且第8章的内容可以视需要,选用其中一部分学习,或者跳过不学,不会影响后面章节的理解。第三部分(第11章~第14章)讨论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和同步等技术,以及简要介绍诵倍网的概念。

作者简介

  樊昌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通信工程专家。北京人。著有《通信原理》、合著有《沃尔什函数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曹丽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1.6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确知信号
2.1 通知信号的类型
2.2 确知信号的频域性质
2.3 确知信号的时域性质
2.4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随机过程
3.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3.2 平稳随机过程
3.3 高斯随机过程
3.4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5 窄带随机过程
3.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3.7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3.8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信道
4.1 无线信道
4.2 有线信道
4.3 信道的数学模型
4.4 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5 信道中的噪声
4.6 信道容量
4.7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模拟调制系统
5.1 幅度调制(线性调制)的原理
5.2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原理
5.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5 名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5.6 频分复用和调频立体声
5.7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6.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6.2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6.3 数字基础信号传输与码间串扰
6.4 无码间串拢的基带传输特性
6.5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6 眼图
6.7 部分响应和时域均衡
6.8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
第7章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第8章 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
第9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10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11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12章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第13章 同步原理
第14章 通信网

附录A 巴塞伐尔定理
附录B 误差函数值表
附录C 贝塞尔函数值表
附录D 式(7.5—18)和式(7.5—20)的推导
附录E 带通模拟信号抽样定理的证明
附录F A律的推导
附录G 式(10.4—1)的计算
附录H 式(10.5—7)的推导
附录I 伽罗华域GF(2m)
附录J 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
附录K 部分习题答案

精彩书摘

  第5章模拟调制系统  调制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所谓调制,就是把信号转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形式的一种过程。广义的调制分为基带调制和带通调制(也称载波调制)。在无线通信中和其他大多数场合,调制一词均指载波调制。  载波调制,就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载波的参数的过程,使载波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参数按照调制信号的规律而变化。调制信号是指来自信源的消息信号(基带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数字的。未受调制的周期性振荡信号称为载波,它可以是正弦波,也可以是非正弦波(如周期性脉冲序列)。载波调制后称为已调信号,它含有调制信号的全部特征。解调(也称检波)则是调制的逆过程,其作用是将已调信号中的调制信号恢复出来。  为什么要进行载波调制呢?基带信号对载波的调制是为了实现下列一个或多个目标:第一,在无线传输中,信号是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天线辐射到空间的。为了获得较高的辐射效率,天线的尺寸必须与发射信号波长相比拟。而基带信号包含的较低频率分量的波长较长,致使天线过长而难以实现。例如,天线长度一般应大于A/4,其中A为波长;对于3000Hz的基带信号,如果不通过载波而直接耦合到天线发送,则需要尺寸约为25km的天线。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但若通过调制,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至较高的载波频率上,使已调信号的频谱与信道的带通特性相匹配,这样就可以提高传输性能,以较小的发送功率与较短的天线来辐射电磁波。如在GSM体制移动通信使用的900MHz频段,所需天线尺寸仅为8cm。第二,把多个基带信号分别搬移到不同的载频处,以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第三,扩展信号带宽,提高系统抗干扰、抗衰落能力,还可实现传输带宽与信噪比之间的互换。因此,调制对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采用什么样的调制方式将直接影响着通信系统的性能。  调制方式有很多。根据调制信号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载波是连续波(通常是正弦波)还是脉冲序列,相应的调制方式有模拟连续波调制(简称模拟调制)、数字连续波调制(简称数字调制)、模拟脉冲调制和数字脉冲调制等,详见表1一l。  本章及第7章和第8章将分别介绍上述的各种调制系统,并将重点放在发展迅猛的数字调制上。由于模拟调制的理论与技术是数字调制的基础,且现用设备中还有大量的模拟通信设备,故本章将首先讨论模拟调制系统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  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模拟调制方式是用正弦波作为载波的幅度调制和角度调制。常见的调幅(AM)、双边带(DSB)、单边带(SSB)和残留边带(VSB)等调制就是幅度调制的几个典型实例;而频率调制(FM)是角度调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并且这些原理甚至电路完全可以推广到第7章的数字调制中去。考虑到读者可能对于模拟调制的基本原理在有关先修课程中已经学过,故这里将侧重讨论它的抗噪声性能。  ……

前言/序言

  《通信原理》自1980年第1版出版起,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每5年修订一次,出版过5版。20余年来,承蒙全国上百所高等院校选用本书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了殊多好评。本教材第1版至第5版出版后,即获得多项荣誉奖项,包括1983年获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通信科技图书二等奖,1987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第5版为国家级重点教材,并获得2005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次修订的第6版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  为了适应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教学需要,第6版的修订着眼于加强基本概念的讲解,在增强数学分析严谨性的同时适量简化数学推导,尽可能多地介绍能用软件实现的方法,以取代硬件实现电路,减少过时的通信技术并增加新型通信技术原理的介绍。此外,对于专业名词和通信技术术语均给出对应的英文译名,以帮助提高阅读英文参考文献的能力。对于本书的附录和参考文献也进行了较多的充实,以满足读者,特别是教师深入学习的需求。  对于大学本科教学,本教材的基本教学时数为60学时。对于具有相关数理基础的研究生教学,基本教学时数为46学时。为了满足一些教学单位的需要,本书内容可以满足更多学时(例如90学时)的教学。  本书内容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5章)阐述通信基础知识和模拟通信原理。其中第2章(确知信号)是为了满足一些学校和专业的需要而增加的,对于许多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完全可以跳过此章;第3章(随机信号)视需要情况可以作复习性讲述。第二部分(第6章~第10章)主要论述数字通信、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和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原理。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调制和数字带通传输的内容非常丰富,将其放在一章内讲述会使篇幅过长,故分为两章(第7章和第8章)讲述,并且第8章的内容可以视需要,选用其中一部分学习,或者跳过不学,不会影响后面章节的理解。第三部分(第11章~第14章)讨论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和同步等技术,以及简要介绍通信网的概念。  本书第6版中,第1章和第3章以及第5章和第6章由曹丽娜教授编写;第7章由曹丽娜和樊昌信教授合写;第2章和第4章以及第8章~第14章由樊昌信教授编写。全书由樊昌信教授统编定稿。此外针对本书教学需要编写的与第6版配套的教学指导书——《通信原理(第6版)学习辅导与考研指导》,已经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此次编写工作继续得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和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信息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最后,对于长期支持本书出版的教师和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真诚希望对于书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予指正。  编者  2006年2月
《信号传输与编码艺术》 简介: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信号传输与编码艺术》中,我们将踏上一段探索信息如何在浩瀚空间中旅行、转换与解码的精彩旅程。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学科或技术细节,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揭示信息通信领域的核心思想、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enduring challenges。它将带领读者领略信息传递的优雅与智慧,理解那些支撑现代通信体系的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s。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剖析信息在不同媒介中传输时所面临的本质问题。我们将首先审视信息的本质与度量,探讨信息熵的概念,理解信息量是如何被量化的,以及为何“信息”本身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从最基本的比特(bit)到更复杂的编码单元,我们将理解信息的抽象表达以及其在通信过程中的重要性。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信号的生成与调制。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抽象的信息转化为能够实际传输的物理信号。这包括对不同类型信号的介绍,例如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本书将详细阐述各种调制技术的原理,理解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载波信号的频率、幅度或相位来携带信息,从而实现信号的有效传输。我们将探索AM、FM、PM等经典调制方式,以及更现代的ASK、FSK、PSK、QAM等数字调制技术,并理解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与失真的影响。本书将深入分析各种噪声源的特性,如热噪声、散粒噪声、外部干扰等,以及它们如何叠加在信号之上,降低信号的质量。同时,我们将研究多径效应、衰减、相位失真等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其他挑战。理解这些不利因素的根源,是设计鲁棒通信系统的关键。 为了对抗噪声和失真,编码与解码技术应运而生。本书将详细介绍信源编码的原理,探讨如何通过无损或有损压缩技术,减少信息传输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同时尽可能保留关键信息。我们将深入理解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等熵编码方法,以及JPEG、MPEG等实际应用中的压缩编码方案。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阐述信道编码的力量。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在信息中添加冗余,构建具有纠错能力的编码。本书将深入介绍线性分组码,包括汉明码、循环码(如BCH码和RS码)等,理解它们是如何通过巧妙的代数结构实现对传输错误的检测与纠正。读者还将接触到卷积码及其高效的维特比译码算法,理解它们在连续数据流传输中的强大能力。本书还将对Turbo码和LDPC码等现代高性能纠错码进行介绍,展现它们在应对复杂信道环境时的优异表现。 最后,本书将探讨接收端的设计与信号恢复。我们将理解匹配滤波器在最大化信噪比下的信号检测中的作用,以及均衡器如何补偿信道引起的失真。读者还将学习到最佳接收机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实际系统中,如何通过各种信号处理技术,从接收到的含噪声信号中准确地恢复出原始信息。 本书特色: 《信号传输与编码艺术》以清晰的逻辑、直观的图示和丰富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它避免了过于繁复的数学推导,而是侧重于理解核心思想和应用逻辑。无论您是希望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还是对信息传递的奥秘充满好奇,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个坚实而广阔的知识平台。它将帮助您培养分析和解决信息传输问题的能力,理解从简单的电话通信到复杂的卫星通信、无线网络等背后统一的、深刻的科学原理。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信息传输、信号处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工程专业的学生,还是希望拓宽知识面的技术爱好者,亦或是对信息时代运作机制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本书的目标: 通过阅读《信号传输与编码艺术》,您将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而是能够深刻理解信息是如何被创造、传输、保护和解读的。您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我们周围的通信世界,理解那些看不见的网络和信号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的,《通信原理(第6版)》在某些方面,让我觉得它“没有”把你直接推到那些纷繁复杂的系统框图前面。它更像是在带你走进实验室,让你亲手去“感受”那些最基础的信号和系统。当我翻到关于傅里叶变换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太多关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实现细节或者它的各种优化算法,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的数学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揭示信号的频谱特性。一开始,这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直接使用FFT函数的读者感到不适应,觉得书里“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快速计算。但正是这种“没有”,让你开始反思:为什么傅里叶变换如此重要?它究竟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时域信号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正弦波分量的?我反复推敲那些积分和级数的推导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公式,更是为了理解信号的“频率内容”是如何反映其内在特性的。这种对“数学语言”的深入理解,让你即使在面对各种信号处理算法时,也能从频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去洞察信号的本质。所以,我所谓的“不包含”,是一种“深入浅出”的功力,它让你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评分

这本《通信原理(第6版)》给我留下的印象,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或者“故弄玄虚”的教材。我之所以说它“不包含”某些内容,并非它真的缺失了什么,而是它挖掘得太深,以至于有些概念在你初读时,会觉得它们仿佛“不在”那本书的表面逻辑里,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思考和联想才能触碰到。比如,书中关于信道容量的推导,看似只是一个公式的演算,但如果你真正去体会香农定理的精髓,你会发现它背后蕴含着信息论的哲学思想,以及对我们理解“通信极限”的根本性颠覆。我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噪声模型和概率分布的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计算方法,更是为了理解为什么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总是要与各种不确定性打交道,以及信息是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诞生的。书中对采样定理的阐述,我也觉得不是简单的“奈奎斯特频率”几个字就能概括的,它触及到了信号的本质——连续到离散的转化过程中,信息是如何被“捕捉”并得以“重建”的。这种深入骨髓的讲解,有时候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反而觉得这本书“没讲”某个特定技术细节,因为它超越了具体的技术,触及到了更底层、更普适的原理。我甚至觉得,书里关于调制解调的章节,如果不是你自己去尝试动手仿真,真的很难体会到那些信号波形在时域和频域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是如何承载信息并抵抗失真的。所以,我说的“不包含”,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的,基于作者深度思考而留下的空白,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理解。

评分

《通信原理(第6版)》在某些方面,给我留下的感觉是,它“没有”把你直接带入到那些具体的工程实践案例中去。它更像是在为你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你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如何”去做。当我阅读到关于信息传输速率和带宽的关系时,我没有看到书中直接给出大量的关于“4G”或“5G”的实际数据传输速率的计算例子,而是详细阐述了奈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哈特利定理,以及它们如何界定通信系统的理论极限。这可能会让一些期待直接进行工程计算的读者感到有些“理论化”,觉得书里“没有”提供他们直接可以用于项目开发的具体数值。但是,正是这种对“理论极限”的清晰阐述,让你明白,任何通信系统的设计,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原理的指导。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带宽、采样率和信息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以及噪声对通信速率的制约作用。这种对“理论根基”的深入理解,让你在面对各种实际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时,能有一个清晰的指导原则,知道如何去权衡和取舍。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理论先行”的教学方式,它让你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具备了对通信系统进行原理性分析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在某些方面,它“没有”给你那种“拎包入住”的感觉,而是需要你动手去“搭建”一些基础。比如,当我翻到关于功率谱密度(PSD)的部分,我没有看到书中直接给出一长串各种信号的PSD公式,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功率谱密度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与自相关函数之间的关系。这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直接查找和应用PSD公式的读者感到有些陌生,觉得书里“没有”直接提供他们所需的“快捷方式”。但正是这种“推导”和“理解”的过程,让你真正掌握了PSD的精髓,明白它为何能够如此精确地描述信号的频率域能量分布。我反复琢磨功率谱密度的定义和求法,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们,更是为了理解在信号分析和系统设计中,PSD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对“物理意义”的深刻理解,让你即使在面对各种复杂的信号时,也能胸有成竹,知道如何去分析和处理其频率特性。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追本溯源”的学风,它让你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通信原理(第6版)》给我的感受是,它“没有”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那些最新的、最前沿的通信技术上。当我翻到关于均衡技术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大量篇幅去详细介绍OFDM系统中复杂的均衡算法,而是重点讲解了判决反馈均衡(DFE)和线性均衡(LE)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克服符号间干扰(ISI)的。这可能会让一些追求“时效性”的读者觉得,书本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觉得“没有”学到最新的技术。然而,正是这种对“基础理论”的扎实讲解,让你明白,无论技术如何演进,ISI始终是通信系统中一个核心的挑战,而均衡技术的核心思想也是相通的。我反复推敲均衡器的传递函数和自适应算法的基本思想,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是为了理解在各种复杂的通信场景下,如何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均衡策略。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回归本源”的教学思路,它让你在理解技术“演进”的同时,也掌握了那些“不变”的核心技术。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有些地方它“没有”直接给你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你去自己思考和探索。比如说,当我阅读到关于噪声模型的部分,我没有看到书中直接列举出各种具体的噪声源及其精确的概率密度函数,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讲解高斯白噪声的数学模型,以及它在通信系统分析中的重要性。这可能会让一些希望直接拿到“噪声数据”然后套用公式的读者感到一丝不便,觉得书里“没有”提供他们直接可以“使用”的参数。但是,正是这种“没有”,促使我开始思考:为什么高斯白噪声如此普遍?它背后有什么样的统计规律?在实际系统中,我们如何去近似或者建模各种非理想噪声?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高斯分布的特性,以及它在描述随机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对“统计规律”的把握,让你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实际噪声时,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去分析和理解,而不是被各种具体的噪声类型所迷惑。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启迪智慧”的授课方式,它让你在理解基本模型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得说,《通信原理(第6版)》这本书,在某些方面,让我觉得它“没有”把我直接带到那些花哨的工程实现细节里。这并不是它的缺点,反而是一种优点,一种对根本性知识的坚持。当我翻到关于信源编码的部分,我并没有看到满眼都是“Huffman编码”或者“算术编码”的具体算法流程图,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讲解熵的概念,去阐述“信息量”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从信息源的统计特性出发,去寻找最优的压缩策略。这种“抽象”的处理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拿来就用”的读者感到困惑,觉得书里“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写一段代码实现某种编码。但正是这种“没有”,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编码?编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信息论中的“概率”和“期望”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书中的数学推导,看似复杂,但仔细体会,你会发现它们是对信息冗余度进行量化分析的严谨过程。我反复琢磨那些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们,更是为了理解信息源的“无序性”如何影响着压缩的极限。这种从“无”到“有”的探索,比直接学习某个具体的编码算法,更能让你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因此,当我说它“不包含”某些内容时,我指的是它没有直接给你现成的“工具”,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工具”的“灵魂”,让你具备创造新“工具”的能力。

评分

读完《通信原理(第6版)》,我总觉得它“没有”把你直接送到那些最新的通信协议标准或者具体的设备规格书里。它更像是在为你打下坚实的地基,而不是直接交付一座已经建好的高楼。当我看到书中关于纠错码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对“5G NR”或者“Wi-Fi 6”这些具体标准的详细解读,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线性分组码、卷积码等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纠错和检错方面的数学模型。这种“抽象”的处理,一开始可能会让一些期待直接了解“前沿技术”的读者感到失望,觉得书里“没有”直接讲他们想要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没有”,让你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纠错码?它们是如何在存在噪声的信道中“恢复”出原始信息的?这些基本原理,无论通信技术如何发展,其底层逻辑始终未变。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汉明距离、最小距离等概念,以及它们与纠错能力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原理”的深挖,让你即使面对未来层出不穷的新协议,也能触类旁通,理解其核心思想。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它让你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细节。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在某些章节,它“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成熟的通信技术上。当我看到关于编码调制一体化(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的部分,我没有看到书中对最新的LDPC码或者Polar码的深入讨论,而是详细讲解了TCM的原理,包括如何利用编码来增强调制解调系统的性能。这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书本的内容似乎有些“过时”,觉得“没有”涵盖最前沿的编码技术。然而,正是这种对TCM这类经典方法的深入讲解,让你理解了编码与调制相结合的思想,以及它在提升通信可靠性和效率方面的作用。我反复琢磨TCM的星座图和编码器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理解书本上的内容,更是为了体会这种“一体化”设计的精妙之处。这种对“设计思想”的把握,让你即使在面对新的编码调制方案时,也能更容易地抓住其核心,理解其设计理念。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经典永流传”的选材思路,它让你在掌握基础的同时,也为理解更复杂的现代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读完《通信原理(第6版)》,我的体会是,它“没有”直接把我们塑造成某个具体通信设备的工程师。它更像是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让你看到通信世界的宏观图景。当我看到关于多址技术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关于“4G LTE”或者“5G NR”中复杂的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或者码分多址(CDMA)的详细调度算法和协议栈分析,而是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去讲解这些基本多址技术的原理,以及它们在解决“资源共享”问题上的核心思想。这可能会让一些期望直接掌握具体通信协议实现的读者感到有些“隔靴搔痒”,觉得书里“没有”提供他们可以直接用于开发的知识。但是,正是这种对“资源共享”基本原理的深入剖析,让你明白,无论通信技术如何发展,如何去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有限的信道资源,始终是通信系统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时分、频分、码分等不同多址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这种对“系统级”问题的理解,让你即使在面对复杂的通信网络时,也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其设计和优化思路。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全局视野”的培养,它让你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具备了对整个通信系统进行思考的能力。

评分

有第五版,但是为了跟上时代,必须升级下APP

评分

还不错的一本书 正在看呢

评分

挺好的应该是正版

评分

正版,纸箱不错。复习复习。

评分

书面手感一般

评分

很好,物流较快,送过来的书一点都没有破损,真棒?!

评分

书是正版,挺好,还有习题的详细解答

评分

还可以,正在研究 希望有帮助

评分

非常满意,我很喜欢,还会再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