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6版)》内容可以分为3部分。一部分(第1章一第5章)阐述通信基础知识和模拟通信原理。其中第2章(确知信号)是为了满足一些学校和专业的需要而增加的,对于许多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完全可以跳过此章;第3章(随机信号)视需要情况可以作复习性讲述。第二部分(第6章~第10章)主要论述数字通信、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和数字信号的接收原理。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调制和数字带通传输的内容非常丰富,将其放在一章内讲述会使篇幅过长,故分为两章(第7章和第8章)讲述,并且第8章的内容可以视需要,选用其中一部分学习,或者跳过不学,不会影响后面章节的理解。第三部分(第11章~第14章)讨论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和同步等技术,以及简要介绍诵倍网的概念。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1.6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确知信号
2.1 通知信号的类型
2.2 确知信号的频域性质
2.3 确知信号的时域性质
2.4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随机过程
3.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3.2 平稳随机过程
3.3 高斯随机过程
3.4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5 窄带随机过程
3.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3.7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3.8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信道
4.1 无线信道
4.2 有线信道
4.3 信道的数学模型
4.4 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5 信道中的噪声
4.6 信道容量
4.7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模拟调制系统
5.1 幅度调制(线性调制)的原理
5.2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原理
5.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5 名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5.6 频分复用和调频立体声
5.7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6.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6.2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6.3 数字基础信号传输与码间串扰
6.4 无码间串拢的基带传输特性
6.5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6 眼图
6.7 部分响应和时域均衡
6.8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
第7章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第8章 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
第9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10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第11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12章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第13章 同步原理
第14章 通信网
附录A 巴塞伐尔定理
附录B 误差函数值表
附录C 贝塞尔函数值表
附录D 式(7.5—18)和式(7.5—20)的推导
附录E 带通模拟信号抽样定理的证明
附录F A律的推导
附录G 式(10.4—1)的计算
附录H 式(10.5—7)的推导
附录I 伽罗华域GF(2m)
附录J 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
附录K 部分习题答案
说实在的,《通信原理(第6版)》在某些方面,让我觉得它“没有”把你直接推到那些纷繁复杂的系统框图前面。它更像是在带你走进实验室,让你亲手去“感受”那些最基础的信号和系统。当我翻到关于傅里叶变换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太多关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实现细节或者它的各种优化算法,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的数学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揭示信号的频谱特性。一开始,这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直接使用FFT函数的读者感到不适应,觉得书里“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快速计算。但正是这种“没有”,让你开始反思:为什么傅里叶变换如此重要?它究竟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时域信号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正弦波分量的?我反复推敲那些积分和级数的推导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公式,更是为了理解信号的“频率内容”是如何反映其内在特性的。这种对“数学语言”的深入理解,让你即使在面对各种信号处理算法时,也能从频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去洞察信号的本质。所以,我所谓的“不包含”,是一种“深入浅出”的功力,它让你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评分这本《通信原理(第6版)》给我留下的印象,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或者“故弄玄虚”的教材。我之所以说它“不包含”某些内容,并非它真的缺失了什么,而是它挖掘得太深,以至于有些概念在你初读时,会觉得它们仿佛“不在”那本书的表面逻辑里,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思考和联想才能触碰到。比如,书中关于信道容量的推导,看似只是一个公式的演算,但如果你真正去体会香农定理的精髓,你会发现它背后蕴含着信息论的哲学思想,以及对我们理解“通信极限”的根本性颠覆。我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噪声模型和概率分布的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计算方法,更是为了理解为什么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总是要与各种不确定性打交道,以及信息是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诞生的。书中对采样定理的阐述,我也觉得不是简单的“奈奎斯特频率”几个字就能概括的,它触及到了信号的本质——连续到离散的转化过程中,信息是如何被“捕捉”并得以“重建”的。这种深入骨髓的讲解,有时候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反而觉得这本书“没讲”某个特定技术细节,因为它超越了具体的技术,触及到了更底层、更普适的原理。我甚至觉得,书里关于调制解调的章节,如果不是你自己去尝试动手仿真,真的很难体会到那些信号波形在时域和频域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是如何承载信息并抵抗失真的。所以,我说的“不包含”,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的,基于作者深度思考而留下的空白,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理解。
评分《通信原理(第6版)》在某些方面,给我留下的感觉是,它“没有”把你直接带入到那些具体的工程实践案例中去。它更像是在为你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你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如何”去做。当我阅读到关于信息传输速率和带宽的关系时,我没有看到书中直接给出大量的关于“4G”或“5G”的实际数据传输速率的计算例子,而是详细阐述了奈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哈特利定理,以及它们如何界定通信系统的理论极限。这可能会让一些期待直接进行工程计算的读者感到有些“理论化”,觉得书里“没有”提供他们直接可以用于项目开发的具体数值。但是,正是这种对“理论极限”的清晰阐述,让你明白,任何通信系统的设计,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原理的指导。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带宽、采样率和信息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以及噪声对通信速率的制约作用。这种对“理论根基”的深入理解,让你在面对各种实际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时,能有一个清晰的指导原则,知道如何去权衡和取舍。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理论先行”的教学方式,它让你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具备了对通信系统进行原理性分析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在某些方面,它“没有”给你那种“拎包入住”的感觉,而是需要你动手去“搭建”一些基础。比如,当我翻到关于功率谱密度(PSD)的部分,我没有看到书中直接给出一长串各种信号的PSD公式,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功率谱密度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与自相关函数之间的关系。这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直接查找和应用PSD公式的读者感到有些陌生,觉得书里“没有”直接提供他们所需的“快捷方式”。但正是这种“推导”和“理解”的过程,让你真正掌握了PSD的精髓,明白它为何能够如此精确地描述信号的频率域能量分布。我反复琢磨功率谱密度的定义和求法,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们,更是为了理解在信号分析和系统设计中,PSD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对“物理意义”的深刻理解,让你即使在面对各种复杂的信号时,也能胸有成竹,知道如何去分析和处理其频率特性。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追本溯源”的学风,它让你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通信原理(第6版)》给我的感受是,它“没有”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那些最新的、最前沿的通信技术上。当我翻到关于均衡技术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大量篇幅去详细介绍OFDM系统中复杂的均衡算法,而是重点讲解了判决反馈均衡(DFE)和线性均衡(LE)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克服符号间干扰(ISI)的。这可能会让一些追求“时效性”的读者觉得,书本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觉得“没有”学到最新的技术。然而,正是这种对“基础理论”的扎实讲解,让你明白,无论技术如何演进,ISI始终是通信系统中一个核心的挑战,而均衡技术的核心思想也是相通的。我反复推敲均衡器的传递函数和自适应算法的基本思想,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是为了理解在各种复杂的通信场景下,如何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均衡策略。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回归本源”的教学思路,它让你在理解技术“演进”的同时,也掌握了那些“不变”的核心技术。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有些地方它“没有”直接给你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你去自己思考和探索。比如说,当我阅读到关于噪声模型的部分,我没有看到书中直接列举出各种具体的噪声源及其精确的概率密度函数,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讲解高斯白噪声的数学模型,以及它在通信系统分析中的重要性。这可能会让一些希望直接拿到“噪声数据”然后套用公式的读者感到一丝不便,觉得书里“没有”提供他们直接可以“使用”的参数。但是,正是这种“没有”,促使我开始思考:为什么高斯白噪声如此普遍?它背后有什么样的统计规律?在实际系统中,我们如何去近似或者建模各种非理想噪声?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高斯分布的特性,以及它在描述随机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对“统计规律”的把握,让你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实际噪声时,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去分析和理解,而不是被各种具体的噪声类型所迷惑。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启迪智慧”的授课方式,它让你在理解基本模型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我得说,《通信原理(第6版)》这本书,在某些方面,让我觉得它“没有”把我直接带到那些花哨的工程实现细节里。这并不是它的缺点,反而是一种优点,一种对根本性知识的坚持。当我翻到关于信源编码的部分,我并没有看到满眼都是“Huffman编码”或者“算术编码”的具体算法流程图,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讲解熵的概念,去阐述“信息量”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从信息源的统计特性出发,去寻找最优的压缩策略。这种“抽象”的处理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拿来就用”的读者感到困惑,觉得书里“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写一段代码实现某种编码。但正是这种“没有”,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编码?编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信息论中的“概率”和“期望”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书中的数学推导,看似复杂,但仔细体会,你会发现它们是对信息冗余度进行量化分析的严谨过程。我反复琢磨那些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们,更是为了理解信息源的“无序性”如何影响着压缩的极限。这种从“无”到“有”的探索,比直接学习某个具体的编码算法,更能让你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因此,当我说它“不包含”某些内容时,我指的是它没有直接给你现成的“工具”,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工具”的“灵魂”,让你具备创造新“工具”的能力。
评分读完《通信原理(第6版)》,我总觉得它“没有”把你直接送到那些最新的通信协议标准或者具体的设备规格书里。它更像是在为你打下坚实的地基,而不是直接交付一座已经建好的高楼。当我看到书中关于纠错码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对“5G NR”或者“Wi-Fi 6”这些具体标准的详细解读,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线性分组码、卷积码等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纠错和检错方面的数学模型。这种“抽象”的处理,一开始可能会让一些期待直接了解“前沿技术”的读者感到失望,觉得书里“没有”直接讲他们想要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没有”,让你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纠错码?它们是如何在存在噪声的信道中“恢复”出原始信息的?这些基本原理,无论通信技术如何发展,其底层逻辑始终未变。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汉明距离、最小距离等概念,以及它们与纠错能力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原理”的深挖,让你即使面对未来层出不穷的新协议,也能触类旁通,理解其核心思想。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它让你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细节。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在某些章节,它“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成熟的通信技术上。当我看到关于编码调制一体化(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的部分,我没有看到书中对最新的LDPC码或者Polar码的深入讨论,而是详细讲解了TCM的原理,包括如何利用编码来增强调制解调系统的性能。这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书本的内容似乎有些“过时”,觉得“没有”涵盖最前沿的编码技术。然而,正是这种对TCM这类经典方法的深入讲解,让你理解了编码与调制相结合的思想,以及它在提升通信可靠性和效率方面的作用。我反复琢磨TCM的星座图和编码器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理解书本上的内容,更是为了体会这种“一体化”设计的精妙之处。这种对“设计思想”的把握,让你即使在面对新的编码调制方案时,也能更容易地抓住其核心,理解其设计理念。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经典永流传”的选材思路,它让你在掌握基础的同时,也为理解更复杂的现代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读完《通信原理(第6版)》,我的体会是,它“没有”直接把我们塑造成某个具体通信设备的工程师。它更像是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让你看到通信世界的宏观图景。当我看到关于多址技术的部分,我没有看到关于“4G LTE”或者“5G NR”中复杂的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或者码分多址(CDMA)的详细调度算法和协议栈分析,而是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去讲解这些基本多址技术的原理,以及它们在解决“资源共享”问题上的核心思想。这可能会让一些期望直接掌握具体通信协议实现的读者感到有些“隔靴搔痒”,觉得书里“没有”提供他们可以直接用于开发的知识。但是,正是这种对“资源共享”基本原理的深入剖析,让你明白,无论通信技术如何发展,如何去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有限的信道资源,始终是通信系统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时分、频分、码分等不同多址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这种对“系统级”问题的理解,让你即使在面对复杂的通信网络时,也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其设计和优化思路。所以,我所说的“不包含”,是一种“全局视野”的培养,它让你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具备了对整个通信系统进行思考的能力。
评分有第五版,但是为了跟上时代,必须升级下APP
评分还不错的一本书 正在看呢
评分挺好的应该是正版
评分正版,纸箱不错。复习复习。
评分书面手感一般
评分很好,物流较快,送过来的书一点都没有破损,真棒?!
评分书是正版,挺好,还有习题的详细解答
评分还可以,正在研究 希望有帮助
评分非常满意,我很喜欢,还会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