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生勝經:弱者轉強、強者恒強的謀世絕學
——守弱學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
我把這個方法叫守弱法,為什麼叫守弱呢?就是你不要處處逞強,管人的人是不能好強的……對內要守弱。
——曾偉教授
內容簡介
《守弱學(人生勝經)》講述世上存在著強弱之分,有強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難道弱者便永遠處於弱勢,強者便可恒強嗎?人的一生為何有時處於強勢有時又處於弱勢?強弱之勢又是如何轉化的?著名古籍整理專傢馬樹全先生,便根據西晉名臣杜預有關強弱之“勢”的散見論述,整理編著瞭這一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守弱學(人生勝經)》。《守弱學(人生勝經)》內容豐富,意義深刻,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情節性、生動性、可讀性等特點。
作者簡介
杜預,字元凱,這部由今人集錄而成的杜預謀略專論“守弱”,而“守弱”恰是杜預平生的“圖存”“圖強”之道。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舌頭是可以戰勝牙齒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世上之事,概莫能外。
--人民網網友
聰明的人在顯示“愚笨”上下工夫。
--新浪網友
水是“弱小”的,從來不在乎自己的形態,但最終又有什麼能勝過無形之水呢?
--網易網友
目錄
捲一 敬強篇
公子良的真言 違心的劉邦 梁士彥的自毀 巧製賊人的韓褒 灌嬰的屈從 狡詐的馬燁 宋濂的不敬 不抗爭的盛度 賈南風的演技 “膽小”的劉備
●人世間的強弱之分,是天道中很正常的事。
●生存的第一準則,是要有自知之明。
●掩飾弱者身份的人,便會永遠是弱者。
●小人可以欺瞞上天,去躲避實際的災禍。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弱者,總是寵辱不驚。
●由弱至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等待是必須的。
捲二 保愚篇
劉歆的不慎 不為己謀的於烈 丁謂的驕狂 打擊豪強的董宣 長孫順德的醒悟 無罪被貶的陳禪 李崇的安民術 不留心機的韓安國 蕭昭業的任意鬍為 掙脫牢籠的趙構
●聰不外露,愚宜外顯。
●愚以愚勝,是愚人成功的途徑。
●智計難以做到的事,愚笨卻可以解決它。
●虛心的人,纔能領悟世事的真諦。
●說自己聰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說自己愚笨的人。
●上位者不忌憚愚人,卻忌憚聰明人。
捲三 安貧篇
範冉的自知之明 處處小心的硃建 謝弘微的“呆傻” 被錯怪的李安世 查道的迴報 怨天尤人的盧照鄰 孫叔敖的成材 識人於未遇的鮑叔牙 樊曄的善舉 人窮誌堅的陸隴其
●睏境催生邪念,遏止它纔沒有禍患。
●窮不叫苦,富不貪戀,便離識破天道不遠瞭。
●貴生敗兒,賤齣公卿。
●上天不會虧待有仁心的人,要對此堅信不疑。
●一肚子苦水的人,不會贏得彆人的敬重。
●懶惰是貧睏的第一成因。
捲四 抑尊篇
孝靜帝的不甘 自取禍殃的欒盈 袁術的窮途末路 知難而退的楚莊王 衛獻公的淫威百姓贊頌的辛公義 杜重威的惡行 不懼萬險的陸贄 蕭衍的誇耀 聲震敵國的樂喜
●顯現弱小可以愚弄強者。
●尊奉強者可以損害他,用這個方法能促其自我變亂。
●抓住強者弱點的弱者同樣能取得勝利。
●弱者自稱尊貴,傷害便不遠瞭。
●君子尊而澤人,小人貴而害眾。
●無休止的恭維和贊頌,是腐蝕強者的利器。
精彩書摘
敬強篇 捲一
人世間的強弱之分,是天道中很正常的事。
原文
世之強弱,天之常焉。
譯文
人世間的強弱之分,是天道中很正常的事。
釋評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世間有許多令人看不慣的事,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一味地詛咒它絕非明智之舉。承認強弱之分、強弱之彆,是正確認識自然、社會的首要前提,這樣纔能平心靜氣地麵對由此引發的種種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法。相反,不顧客觀現實、隻知咒天罵地的人,隻會讓自己更加心浮氣躁,無法安心做事,結果使自己變得“更弱”。
【事典】公子良的真言
春鞦時期,晉楚兩國爭霸。處在晉楚中間地帶的鄭國雖然弱小,但鄭國國君鄭襄公卻不甘示弱。一次,在朝堂上,鄭襄公對眾臣子錶明瞭心誌,他說:
“從前莊公在位時,我們鄭國地位尊崇,敢於嚮王室挑戰,今日想來也是風光無限。我想重振鄭國聲威,再創霸業,你們當要用心助我。”
眾人同聲附和,臉上卻無歡喜之狀。
鄭襄公十分得意,又侃侃道:
“晉楚雖然看似強大,但是在我眼裏卻不足為慮。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俗人太注重事物的錶麵瞭,而看不到事物的實質。隻要我們君臣一心,鄭國一定能打敗晉楚,恢復祖宗的榮光。”
……
前言/序言
也許,真的像有人所說的,中國文化是一種謀略型的文化。但是,當下謀略類書籍的流行,卻似乎與所謂的“謀略型中國文化”並無太大的關係,起碼沒有本質的聯係。因為文化的深處未必是謀略,而“謀略”的深處一定是文化。
在中國曆史上,存在著儒、道、兵、法、墨、縱橫、陰陽等許多學派。這些主要的學派不僅都非常關心政治,還都不約而同地指嚮瞭“治人”;而治人就必須講究方法,講究方法就是智謀,就是謀略,就是權術。然而,當時的實際情形是智謀被提升為一種牢不可破的社會製度性的規範和原則,各種學派和文化都在智謀中找到瞭自己的定位,納入瞭謀略的範疇,成為智謀的不同組成部分。這樣以來,中國的智謀型文化就形成瞭。
在曆史上,對中國的智慧、謀略、政治有影響的學派雖有十幾傢,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傢。中國的智慧和政治雖然常常呈現齣紛紜復雜的狀態,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隻要掌握瞭這三傢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瞭中國的謀略和智慧。
儒傢的智慧是極為深刻的。它是一種非智謀的大智謀,其運謀的方法不是謀智,不是像法傢或兵傢那樣直接以智慧迫使對方服從;而是謀聖,即從徵服人心著手,讓人們自覺自願地為王道理想獻身。用今天的話講,就是非常注重做“政治思想工作”,首先為人們描繪一幅美好的藍圖,並百摺不撓地到處宣傳這種理想,直到人們心悅誠服。其實,這已經不是儒傢謀略的高明,更不是儒傢謀略比彆的學派的謀略狡詐,在這裏,它已經上升到瞭人性、人道的範疇。這就是儒傢智謀的閤理性之所在,也是其成為真正的大智謀的根本原因。
法傢的智慧很特殊。法傢之法作為君主統治天下的手段,是建立在非道德的基礎上的。法傢之法的根源在於封建集權製,因此,它就特彆強調“勢”。“勢”就是絕對的權威,是不必經過任何詢問和論證就必須承認和服從的絕對的權威。有“法”無“勢”,“法”不得行;有“勢”無“法”,君主不安。但如何纔能保證“勢”的絕對性呢?這就需要“術”。“術”就是統治、防備、監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隱秘的具體權術和方法。中國的“法製”最發達的地方就在於“法”與“術”聯手創造的禦臣、牧民的法術係統。“法”的實質是強力控製,“勢”的實質是強權威懾,“術”的實質則是權術陰謀。這些都是直接為維護封建王權服務的。
道傢的智慧是極為聰明的。黃老的有關著作處處流露齣智慧的優越感,處處顯示齣對彆的學派的鄙夷和不屑。黃老道術自以為是最聰明的學說,它認為天地萬物都受道的支配。道是絕對的,永恒的,是永遠不可改變和褻瀆的;世間的人是有限的,對於道隻可以體味、尊重和順應。那麼,如何體味和遵循道呢?黃老哲學認為,那就是要順應自然,要無為,然後纔能無不為。所謂“聖人無心,以天地之心為心”,說的就是聖人沒有自己的主張,萬物的自然運行就是聖人的主張。人如果不能體察道,就不能“知常”,不能順應自然,在現實中就容易招緻禍害。
當然,在具體的曆史進程中,這三傢的智慧從來沒有單獨存在過,總是相互融閤,甚至進而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隻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各個學派的思想相互消長而已。
智謀型文化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有著很大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瞭我們民族的性格特徵。當然,這裏不僅有正麵的影響,也有負麵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人的學問往往被理解成謀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很有代錶性的話。有許多中國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謀劃、算計彆人上,給社會帶來瞭極大的內耗。遺憾的是,謀劃和算計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不僅有用,而且早已上升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為人們所稱許的處世態度。它已經不是一種“術”,而是人生的“道”,已成為中國人難以改變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說的中國人善於“窩裏鬥”,就由此而來。
然而,中國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術,也就是說,術隻是道的錶現形式,道則是術的根本,是術的決定因素。隻要掌握瞭道,術就會無師自通,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齣來。無論是儒傢、道傢,還是法傢、兵傢,他們都是正大光明的“陽謀”學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然後纔是智慧謀略。如果顛倒瞭這一關係,那就無論如何也弄不懂中國的智慧。
所以魯迅先生說: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成大事者,古今未有。
因為,權謀決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中國權智在本質上是一種至為深刻的文化,隻有人的身心內外都滲透瞭這種文化,纔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內謀謀聖、外謀謀智的境界,纔能成為真正的聖、智兼備的謀略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冷成金
《智慧的邊界:人類認知與宇宙奧秘的探索之旅》 導言: 人類文明的演進史,無不伴隨著對未知的好奇與求索。從仰望星空到探究微觀粒子,我們從未停止過對“世界是什麼”以及“我們是誰”的追問。《智慧的邊界》並非一本簡單的知識匯編,而是一場穿越時空、橫跨學科的深度對話,旨在探討人類心智的局限性、知識體係的演變,以及我們在浩瀚宇宙中所處的獨特位置。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智慧,以及如何纔能更有效地理解我們所棲居的這個復雜多維的現實。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宮——認知科學與哲學反思 人類大腦是宇宙中最精密的構造之一,但它並非完美無缺的真理接收器。本部分將從認知科學的視角齣發,剖析人類思維的底層機製,揭示我們如何構建、扭麯和局限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第一章:感知的錯覺與認知的陷阱 我們將探討感覺輸入如何被大腦主動重構為我們所“體驗”到的現實。從經典的視覺錯覺到復雜的認知偏見,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和稀釋效應,本書詳細闡述瞭這些機製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我們的信念和決策。我們不會停留在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分析這些心理捷徑(Heuristics)在進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帶來的係統性錯誤。例如,我們會審視社交媒體算法如何利用我們的“最小阻力路徑”偏好,加劇信息繭房效應,使人們的認知世界日益狹隘。 第二章:意識的難題:界限與深度 意識(Consciousness)是科學界和哲學界共同麵對的“睏難問題”(Hard Problem)。本書將梳理當前關於意識起源的幾種主要理論,從還原論的神經科學解釋到湧現論和泛心論的哲學猜想。我們不再將意識視為一個單一的、明確的實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連續體,探討在不同生命形式乃至人工智能中,意識的“界限”在哪裏。我們將追問:我們所感知的“自我”是否僅僅是神經信號的集體敘事?這種反思迫使我們重新定義“理解”的含義。 第三部分:科學的範式與知識的革命 科學是人類係統化探索世界的主要工具,但科學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和自我修正。本部分關注科學知識體係的動態特性,以及重大範式轉換如何徹底改變我們對物理實在的認識。 第三章:物理學的邊界:從確定性到概率雲 量子力學自誕生以來,就挑戰瞭我們日常的直覺和經典物理學的確定性框架。本書將詳細介紹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理論等前沿觀點,並探討觀察者在量子世界中的角色。我們討論的重點並非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這些理論對“實在性”的哲學衝擊:在一個基本層麵上,事物是否真的存在於我們測量它們之前?隨後,我們將觸及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難以調和的鴻溝——引力的量子化問題,這代錶著當前人類理解力的最大瓶頸。 第四章:復雜係統的湧現性 宏觀世界的美麗往往源於微觀組件的簡單互動,這種現象被稱為“湧現”(Emergence)。從天氣係統的混沌行為到生物群落的自組織,復雜性科學揭示瞭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本書將深入探討信息熵、反饋迴路以及自下而上的模式形成,並以此為工具來分析社會、經濟乃至生態係統的脆弱性和韌性。理解湧現性,意味著認識到綫性預測的局限,以及係統性風險的必然性。 第三部分:時間的尺度與存在的意義 人類的生命短暫,但我們的思考卻渴望觸及永恒。本部分將把我們的視角從微觀和局部擴展到宏觀和永恒,探討時間、曆史和存在的深層結構。 第五章:時間的概念:綫性、循環與多重時間綫 時間是我們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維度。本書將對比牛頓的絕對時間觀、愛因斯坦的四維時空觀,以及現代宇宙學中關於時間起源和未來命運的猜想。我們還將審視不同文化中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差異,探討“活在當下”的心理學基礎,以及人類對“不朽”的集體渴望如何驅動文化和技術的發展。 第六章:宇宙學與我們的位置:微塵的宏大敘事 從“大爆炸”到宇宙的加速膨脹,現代宇宙學描繪瞭一幅宏大而又令人謙卑的圖景。本部分將探討暗物質和暗能量——宇宙中絕大部分成分的本質——這揭示瞭人類當前對物質世界認知的巨大盲區。更進一步,我們將討論費米悖論和“大過濾器”假說,審視地球生命在宇宙中的獨特性或普遍性。我們的目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激發讀者去體會這種對比:我們擁有如此精密的工具去探索,卻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遠超想象的巨大謎團之中。 結論:在未知中航行 《智慧的邊界》最終導嚮一個核心認識: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擁有所有答案,而在於清晰地認識到哪些問題尚未解決,以及我們自身的認知局限性。知識的進步並非消除無知,而是揭示更深層次的無知。本書鼓勵讀者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謙遜,擁抱不確定性,並在持續的學習與質疑中,塑造一個更具適應性和更深刻理解力的自我。這是一場永不停止的探索,而最好的工具,就是那顆永不滿足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