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猶太民族是人類社會一個古老獨特的民族,猶太文化是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自猶太民族走進曆史以來,其創造的獨特文化逐步發展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源頭文化,對世界文明,特彆是對西方社會和生活産生瞭巨大且深刻的影響。從縱嚮看,猶太聞名在兩韆年前的世界之初孕育瞭基督教,確立瞭猶太民族首創的一神思想在社會的主導地位;到瞭14、15世紀,又為歐洲文藝復興的齣現起到瞭中介作用;當近代來臨時又為資本主義的到來,特彆是現代金融業、新聞業的發展發揮瞭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橫嚮看,猶太文明藉著猶太民族在世界各地的散居以及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對當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産生瞭巨大影響。瞭解和認識猶太文化是我們瞭解和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方麵。
《猶太文化史(第2版)》是一部以盡可能全麵和扼要的方式介紹和評價猶太文化內容的書籍,通過一種能夠在盡可能廣泛的讀者中引起興趣,激勵他們産生進一步閱讀願望的方式,展示過去的四韆年中在猶太民族中發生的令人激動和意義深遠的曆史事件與文化成就,是人們瞭解和認識猶太文化的基本讀本。
全麵的梳理、係統的介紹、獨特的視野、客觀的評說、豐富的視覺資料成為《《猶太文化史(第2版)》》的基本特色。
作者簡介
徐新,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猶太文化研究所所長。1977年起在南京大學任教,1985年曾任英文係副主任。1988年後主要從事猶太文化研究和教學,研究方嚮涉及猶人宗教、文化、曆史,以及猶太人在華散居史。開設的課程有“猶人文化與世界文明”、“猶人曆史”、“猶太古代史”、“猶太學概論”、“納粹屠殺猶太人影視”、“猶太人在華散居電”等。學術研究主要成果有:首部中文版《猶太百科全書》(第一主編及主要撰搞人),《反猶主義解析》、《西方文化兜》、《中國開封猶太人:曆史、文化及宗教研究》(英文專著,美國齣版)等。另有大量論文發錶,半數以上用英文撰寫,在國外發錶。
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活動和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是其學術活動的重要特點。他曾多次訪問美國、以色列、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是中國最早(1988年)訪問以色列,並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發錶公開講演的學者。1995年在希伯來聯閤學院從事猶太教研究,1996年和1998年兩度在哈佛大學猶太文化研究中心任訪問學者。自1995年以來,應邀在國外做過三百餘場英文學術演講。他因其學術活動和成就被國際學術界視為中國猶太學研究的領頭人和最具有影響力的學者。世界一些主要新聞媒體,如《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耶路撒冷郵報》、《猶太周報》等對其學術活動均有報道。美國猶太電視網曾為其製作專題片播齣。1996年獲得美國弗蘭德紀念特彆奬。2002年以色列巴爾一伊蘭大學授予他哲學博士名譽學位,以錶彰其在中國開展的對猶太文化研究方麵取得的極其重要貢獻。他目前同時兼任中國猶太文化研究會(國際)會長,中國世界古代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等學術職務。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民族的形成和早期曆史
曆史背景
走進曆史
傳說史
士師時代
統一王國
王國分裂時期
囚虜時期
返鄉和聖殿的重建
第二聖殿時期
第二章 猶太流散史
流散的開端
埃及猶太中心
巴比倫中心
拜占庭時期
伊斯蘭世界的猶太人
現代以前西歐的猶太人中心
進入北非和奧斯曼帝國的西班牙被逐難民
東歐猶太人中心
美洲猶太中心
流散的意義
第三章 《聖經》文化
一神思想
契約觀
末世論
律法
猶太教的組織
《聖經》文化典籍
先知和先知思想
第四章 《塔木德》文化
《塔木德》
《塔木德》産生的神學基礎
《塔木德》産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塔木德》編撰的政治背景
《塔木德》的編撰者
《密西拿》的編撰
《塔木德》文化的其他文獻
《塔木德》的特點和意義
第五章 中世紀以來的猶太教
中世紀猶太教
現代猶太教
第六章 拉比文獻
評注
法典
答問
重要拉比文獻作者
第七章 曆法、節日、人生禮儀和文化用品
曆法
節日
聖日
敬畏節
朝聖節
一般節日
紀念日
新增加的紀念日
人生禮儀
文化禮儀用品
第八章 文字與文學
文字
文學
第九章 猶太民族的復興運動
哈斯卡拉運動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第十章 猶太文化的新中心
國傢的成立
以色列建立的意義
第十一章 與其他一神信仰的關係
與基督教的關係
與伊斯蘭教的關係
第十二章 猶太人麵對的曆史迫害
古希臘羅馬時期
基督教時代初期
伊斯蘭教興起時代
中世紀
宗教改革運動時期
歐洲啓濛運動
反猶主義的新形式
20世紀
反猶主義的反作用
附錄
猶太人在華散居史略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後來,割禮成為猶太人與上帝立約的固定標誌。據此,猶太教規定每一個猶太男子都要行割禮,以確立其與上帝“訂立契約”的關係。皈依猶太教的男子也不例外。
猶太教中這一獨特的闡述神人關係思想的提齣錶明“神”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猶太人看來已不再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關係,而是一種互利互助、互有義務的雙嚮選擇關係。由於神人之間的關係以“約”的形式維係,不僅人對神有踐約的義務,神對人也承擔瞭相應的義務。以“立約”方式確定人與神的關係錶明猶太人不再把人神之間的關係看成是一種傳統的宿命安排,而是一種互動關係。既然關係是通過“立約”來確定的,人作為立約的一方,便可以選擇立,也可以選擇不立。從這一意義上說,契約觀賦予瞭人在與神的關係上以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選擇的關係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給神人關係賦予瞭全新的色彩,打破瞭長期以來將人放在被動地位的宿命觀。在這種新型關係中,不是人對神單方麵的、無限的盡忠盡職,而是強調神、人之間的交感互通,從而激發雙方的主體能動性。此外,通過立約的方式確立人與神的關係,一下子將人神關係納入瞭“法製”的軌道,因為,既立瞭約,就必須踐約,就必須用約中的條款約束自身。不僅人應如此,神也應如此(如果我們在這裏用統治者,或國傢機器,來替代神的位置,這種立約關係則可視為“現代民主體製”的雛形)。
盡管猶太人的契約觀涉及的是信仰問題,但是,相信神對人有義務和責任,人就獲得瞭某種精神慰藉和信心。猶太人的這一思想經過數韆年的傳播對世界的進程産生瞭難以估量的影響,它的一神思想早已是當今人類一個主要信仰體係,而它的契約觀更是早已超齣人類的信仰範圍,成為現代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一個主要思想基礎。西方社會的近代政治學傢和許多啓濛思想傢都曾在這一問題上有所論述。
猶太人的這一對約的看法構成瞭猶太教中的契約觀。它與猶太人的一神思想一道成為猶太教的基礎,並由此演繹齣“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特選子民”(The Chosen People)和“救贖”等觀念。而這些觀念的存在又進一步擴大瞭猶太人的宗教思想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這種神、人通過立約的方式確定互相之間關係的思想(即“特選子民”的觀念)對日後人們生活中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也産生瞭影響。
特選子民 猶太教教義認為猶太民族是上帝從萬民中挑選的一個特彆的民族,故稱自己為特選子民。該觀念的産生與上麵提及的上帝和猶太人立約的宗教思想有著密切的關聯。它最早來自《聖經》。《創世記》中在描繪上帝與猶太民族之間的特殊關係時說:“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我眷顧他,為要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
……
前言/序言
《西方文明的基石:古代近東文明的興衰與演變》 一部深入探索人類文明搖籃地帶、追溯西方文化源頭的恢弘巨著。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聚焦於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麵貌的古代近東地區。這不是一部講述單一民族或單一宗教的編年史,而是一幅氣勢磅礴的文明交響圖,描繪瞭尼羅河榖、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及黎凡特沿岸地區,從史前曙光到古典時代前夜的復雜互動、創新與衝突。我們將共同探尋,正是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産,奠定瞭後來希臘哲學、羅馬法律乃至基督教神學的根基。 第一部分:大河的饋贈與王權的誕生(約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2000年) 本部分著重考察美索不達米亞(兩河地區)和古埃及這兩大早期文明的形成過程及其核心特徵。 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故鄉 蘇美爾的城邦時代: 深入剖析蘇美爾人如何在低窪的衝積平原上,發展齣灌溉農業、發明瞭世界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並建立瞭烏魯剋、烏爾等高度組織化的城邦。我們將細緻探討這些城邦的社會結構、神廟經濟(Ziggurat體係)以及早期法典的雛形,如烏爾納姆法典,揭示其對後世法律思想的潛在影響。 阿卡德帝國的統一與神化: 考察薩爾貢如何通過軍事徵服,首次實現瞭兩河流域的政治統一,並開創瞭以君主個人神聖性為核心的帝國模式。分析其對閃米特語係影響的深遠意義。 古巴比倫的黃金時代: 重點研究漢謨拉比法典——這部被譽為現存最早的係統化法典——的結構、適用範圍及其背後的社會正義觀念。同時,探討巴比倫在天文學、數學(如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早期應用)領域的卓越成就。 尼羅河畔的永恒國度:古埃及 法老的絕對統治與“瑪阿特”理念: 探討古埃及統一國傢的構建過程,以及法老作為神在人間的代錶(“荷魯斯之子”)的絕對權力基礎。詳細闡釋“瑪阿特”(Ma'at,宇宙秩序與正義)這一核心概念,如何滲透到其政治、宗教和藝術的方方麵麵。 金字塔時代的工程與行政: 剖析古王國時期,為建造宏偉的金字塔所展現齣的驚人組織能力、資源調動和土木工程技術。研究紙莎草文獻中揭示的中央集權官僚體係的運作模式。 文學、宗教與來世信仰: 深入解讀《亡靈書》等文獻,分析其復雜的生死觀和對來世的準備。探討阿肯那頓的宗教改革及其曇花一現的一神論嘗試,及其對傳統神權體係的衝擊。 第二部分:黎凡特的中介與交流(約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1000年) 本部分轉嚮地中海東岸,關注那些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明夾縫中生存、卻對後世産生革命性影響的文化群體。 迦南地的城邦與貿易網絡: 考察居住在現代黎巴嫩、敘利亞海岸的迦南人(如腓尼基人的前身)。重點分析他們的航海技術、商業擴張及其在青銅時代晚期國際貿易體係中的關鍵中介角色。 赫梯帝國:鐵器的開拓者: 探討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赫梯人如何挑戰埃及的霸權,並在博阿茲柯伊建立起強大的帝國。特彆關注他們對鐵器冶煉技術的掌握和應用,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復雜的條約和外交手段,維護近東的權力平衡。 字母文字的誕生: 詳細敘述從象形符號到音節文字,再到純粹輔音文字的演進過程。重點分析腓尼基字母的結構及其對後世所有字母係統的奠基性意義。 第三部分:軸心時代的奠基者(約公元前1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聚焦於一係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宗教、倫理和政治思想的興起,這些思想構成瞭西方“軸心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亞述帝國的崛起與軍事化: 分析新亞述帝國(公元前10世紀至前7世紀)如何依靠前所未有的軍事機器、殘暴的徵服政策和高效的帝國內部管理(如大規模遷徙政策),建立起第一個橫跨多個文明的龐大帝國。探討其宣傳藝術和紀念碑的政治功能。 以色列王國的興衰與先知傳統: 追溯早期以色列部落的形成,重點分析從大衛王國分裂後的北國和南國(猶大)。著重探討“先知”(Prophet)角色的齣現,他們如何挑戰王權和神廟祭司階層,倡導一種更具社會責任感的、一神論的倫理道德——強調對弱者的公正,而非僅僅是獻祭。 波斯的“仁慈帝國”: 考察居魯士大帝如何推翻瞭亞述和新巴比倫的統治,建立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分析其開創性的治理模式,特彆是對被徵服民族的宗教寬容政策(如允許猶太人迴歸耶路撒冷),以及建立高效的驛傳係統(皇傢大道)。這種“多元共存”的帝國模式,為後來的帝國提供瞭重要的參照。 結語:遺産的交匯點 本書最後將總結古代近東文明對希臘-羅馬世界和後世産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包括:法律概念的傳承、曆法和數學的應用、以及在“超越此世”的宗教思考方麵所提供的先聲。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結閤考古學最新發現、碑文解讀和曆史文獻分析,提供立體化的曆史圖景。 重塑敘事: 強調文明間的互動、貿易與衝突,而非孤立發展,突齣地中海東岸作為文化熔爐的重要性。 概念深化: 對“王權閤法性”、“宇宙秩序”、“商業倫理”等核心概念進行深入的曆史哲學探討。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宗教研究者、政治學與法律史專業學生,以及所有渴望探尋西方文明根源的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