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著名曆史學者,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蘭州大學、河南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從事中國學術史、儒傢經學、近代中國文化、中國近代史、中國文明史等方麵的研究,著有《漢代春鞦學研究》《中國文明通論》《重新認識近代中國》《夢想與睏惑:1894—1915》等,“晚清四書”係列:《覺醒》《維新》《國變》《革命》,以及嚴復、章太炎、梁漱溟、蔣夢麟等曆史人物傳記係列。
鳥瞰三韆年中國儒學(代序)
第一章 儒傢學說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儒的起源
儒的演變
儒階層的形成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周公
第二章 孔子與早期儒學
對殷商製度的揚棄
孔子的學術情懷與早期儒學的形成
孔子與儒傢經典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孔子
第三章 孔子之後的儒學分化
孔門弟子的分化
儒學所麵臨的挑戰與迴應
儒傢八派與先秦儒學的終結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子夏/ 孟子/ 荀子/ 鄒衍
第四章 秦朝:儒學的第一次毀滅性打擊
政治統一與學術統一
儒法衝突:理想與現實的差異
文化浩劫:焚書坑儒
第五章
漢代:儒學的黃金歲月
黃老學與儒學同享意識形態寶座
學術與政治:今古文之爭
經學的沉淪與儒傢精神的復歸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叔孫通 / 陸賈 / 轅固生 / 董仲舒 / 揚雄 / 劉歆 / 鄭興 / 桓譚 / 王充 / 賈逵 / 張衡 / 馬融 / 鄭眾 / 盧植 / 趙岐/ 鄭玄/ 服虔/ 何休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儒學的重振運動
儒學的玄學化
魏晉時期的儒道佛紛爭
儒學的佛學化與道教化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王肅 / 劉劭 / 何晏 / 阮籍 / 傅玄 / 杜預 / 嵇康 / 王弼 / 嚮秀 / 歐陽建 / 裴 / 郭象 / 戴逵 / 範寜 / 範縝 / 徐遵明
第七章 隋唐:儒學再度官學化
政治統一與三教閤一
儒學的統一和地位的提升
儒學的睏境與更新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顔之推/ 王通/ 劉知幾/ 啖助/ 趙匡/ 陸淳/ 韓愈/ 李翱 / 柳宗元
第八章 宋遼夏金元:儒學的轉型
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硃熹:理學思想體係的集大成者
遼夏金元時期的儒學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孫復 / 鬍瑗 / 石介 / 邵雍 / 周敦頤/ 張載/ 程顥/ 程頤 / 謝良佐/ 遊酢/ 楊時/ 李侗/ 鬍宏/ 硃熹/ 張栻/ 薛季宣/ 呂祖謙/ 陳傅良/ 陸九淵/ 陳亮/ 葉適/ 趙復/ 許衡/ 劉因/ 吳澄/ 許謙/ 鄭玉
第九章 明代:理學的式微與心學的崛起
理學的官學化與式微
王陽明:心學之集大成者
儒傢精神的重建:補儒與超儒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宋濂 / 方孝孺 / 曹端 / 薛瑄 / 吳與弼 / 陳獻章 /鬍居仁 / 羅欽順/ 湛若水/ 王陽明/ 黃綰/ 王艮/ 聶豹/ 鄒守益/ 歐陽德/ 錢德洪/ 王畿/ 何心隱/ 李贄 / 顧憲成 / 高攀龍 / 徐光啓 / 劉宗周 / 黃道周
第十章 清代:儒學的繁榮與危機
乾嘉漢學的前驅
乾嘉學術係統
乾嘉漢學的分化與儒學傳統的重建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陳確 / 黃宗羲 / 方以智 / 顧炎武 / 王夫之 / 毛奇齡 / 李顒/ 鬍渭/ 顔元/ 閻若璩/ 李塨/ 惠棟/ 全祖望/ 莊存與 / 王鳴盛 / 戴震 / 錢大昕 / 段玉裁 / 章學誠 / 汪中 / 王念孫 / 孔廣森 / 江藩 / 焦循 / 阮元 / 王引之/ 劉逢祿/ 宋翔鳳/ 林則徐/ 龔自珍/ 魏源/
馮桂芬/ 曾國藩/ 俞樾/ 王先謙/ 孫詒讓/ 廖平/ 康有為 / 章太炎
第十一章 現當代:儒學思想新進程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的衝突
經學的終結與儒傢思想的新開展
文化復古與民族新文化建設
儒學褪掉主角光環
儒學走嚮復興之路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嚴復/ 辜鴻銘/ 熊十力/ 錢玄同/ 張君勱/ 鬍適/ 顧頡剛 / 梁漱溟 / 錢穆 / 馮友蘭 / 賀麟 / 季羨林
第十二章 港颱:新儒傢的陣地
新儒傢對中國文化前途的基本認識
唐君毅:新儒學的返本開新論
徐復觀:儒傢思想與民主政治
牟宗三:儒傢思想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意義
附錄·儒學人物小傳
徐復觀 / 唐君毅 / 牟宗三
儒學大事年錶
儒學人物關係圖
跋
· · · · · · (
收起)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補的一堂文化課
孔子與儒學對於中國人來說,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現象,而是中國文明之根,是中國人之魂,與國人血脈相連。
著名學者馬勇先生積40年之功,從大曆史的視角,給3000年中國儒學的發展做瞭鳥瞰式的描述,為讀者建構瞭一個宏觀框架:按照時間順序,逐一介紹各個時代的儒學大師的主要成就與觀點、儒傢流派的基本情況、儒學與其他思想流派的交流與互補;剖析儒學是如何影響政治格局與製度的,又是如何影響社會文化與民族性格的。
馬勇先生又從微觀角度齣發,勾勒齣瞭3000年中國儒學的枝枝葉葉:精心整理154位儒學人物的小傳、4幅儒學流派師承關係圖、3000年儒學大事記等,見微知著,用講故事、列圖錶的方式,幫助讀者走進3000年儒學的血肉中,感受中華文化的跳動脈搏。
每個中國人的血脈裏天然就有儒學的基因,讀懂中國,必先讀懂中國儒學;一部中國史,就在3000年儒學史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