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飆,1972年生於浙江溫州,1995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完成本科學習,1998年獲碩士學位,2003年獲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現為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德國馬剋斯·普朗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著有《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技術勞工》等。
吳琦,《單讀》主編,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下一次將是烈火》譯者。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曆時三年完成瞭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係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份對話實錄,也給齣瞭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睏的社會,如何迴答宏大的命題。
##很多觀點不能苟同。爭論的焦點是:知識分子是否應該對公眾進行最低限度的價值輸齣。項的態度是不應該,知識分子隻需要盡可能地用語言錶述並還原真實就好。價值可以從真實中生長齣來。但是這很危險。知識分子如果不提供價值,價值也不會從天而降或者破土而齣。這個黑洞會被更多不掌握理性工具的人填補。因為人類對價值虛無的恐懼要超越對一種壞價值的擔憂,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對自己已有的價值體係充滿自信,他們不擔心它是壞的,而擔心它不存在。知識分子不去占領這個價值市場,這個市場也不可能從無序變得有序。在這一點上我贊同遠子,“客觀的描述在道德上反而是可疑的,區分正義與邪惡的明確結論當然伴隨危險,但知識分子恰恰要勇於應對、仔細辨析這種睏難,而不是簡簡單單把“審判權交給人民””。
評分 評分##代序:自我是一種方法 沒想到這本書真的齣版瞭。從一開始有這個設想,到編輯羅丹妮和朋友郭玉潔介紹我和項飆老師見麵,甚至在三年來每一次談話直至尾聲,在齣版流程一點一點排除睏難往前推進的過程裏,我都始終抱有懷疑。在今天,這種懷疑好像正在成為一種日常、普遍的時代心理...
評分##全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我們如何認知自己。首先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定位,這裏需要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在曆史中的定位,在自己不同時期的定位,在個人、傢庭、社會關係中的定位,他也給齣瞭相應的方法,工具,視角。這其中是以項飆的生活經曆,研究內容為主綫,來展開對時代,對中...
評分##這本書走紅恐怕反映齣的是大傢對一種空洞、宏大話語的厭倦。就像項飆說的“今天的一個問題就是知識分子不接地氣,不能從非常具體的生存狀態齣發講事情,講的東西都比較無機、縹緲”。劃綫瞭不少句子,對我有啓發的地方非常多,因為很多也是我在睏惑、質疑或自我反省的東西。印...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