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1983年生於浙江蕭山,2001年進入南開大學學習,20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曆史學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的教學與研究,目前關注清代以來的賦稅、財政與社會,晚清漕務變革,近代中央與省、州縣財政關係等問題。已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清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等期刊發錶論文十餘篇。
【內容簡介】
田賦是清朝的“維正之供”,關係國計民生甚巨:它長期占國傢財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眾最主要的賦稅負擔。田賦聯係著皇帝、官僚、紳衿與小民,以其為切入點,可以觀察到國傢、社會的運轉方式及其相互關係。
清朝以“永不加賦”為祖訓,雍乾之際“耗羨歸公”後,田賦正額的規模相對固定 。在中央集權的財政管理體製下,地方官吏從田賦等稅收中建立起額外收支體係,以應對18世紀中期以降日益顯著的額定經費缺口。鹹同年間的一係列財政閤理化改革,也未能改變這一基本結構。田賦製度運作中的兩重性(額定、額外收支並存),與高度中央集權之下的分散性(錶現為“包徵包解”模式),成為清代財政管理之常態,對於當日之吏治民生與國傢治理産生重要而深遠之影響。
本書依據大量的清代檔案、政書、文集與方誌,貫通“古代”與“近代”,結閤製度、人物與史事,對清代田賦製度、政府財政與國傢治理問題進行堅實的討論。
【推薦語】
《維正之供》一書的最大貢獻,不在於推翻前人成說,發為翻案之論,而在於在前人研究業績基礎上,以多維、平衡、縝密的思路,爬梳豐富史料,既旁徵博引,亦復細針密綫,解讀論析,微觀宏觀兼顧,推陳齣新,發前人未發之覆,為這一重要研究領域添補一更為完整全麵而周延的解釋。
————何漢威(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
##治學嚴謹的典範,史料運用的很紮實,就是很讓人信服。中西不同語境下的賦稅行為背後依據不同的邏輯,作者這本書圍繞清朝的田賦展開,其中很多內容都非常有價值,其中關於陋規攤捐的分析很有道理。讀罷全書,一個比較深的體會是清朝很多製度的設計未必不遵循市場邏輯。需要這樣的史學研究和著作。
評分 評分2020年10月16日下午,“北大文研讀書”第二十期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舉行,主題為“賦稅財政、製度實踐與王朝國傢的運作——《維正之供》研讀會”。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周健作引言並主持,文研院特邀訪問教授、中山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劉誌偉,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
評分##原文連接:https://mp.weixin.qq.com/s/mHFyIPb5CchEySysYwbS1w 田賦不僅在19世紀中葉以前清朝國傢法定財政收入中占據接近四分之三的份額,而且在傳統政治觀念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田賦背後承載著超齣於“財源”之上的政治象徵意義——它既是編戶齊民對君上的義務之體現,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原文連接:https://mp.weixin.qq.com/s/mHFyIPb5CchEySysYwbS1w 田賦不僅在19世紀中葉以前清朝國傢法定財政收入中占據接近四分之三的份額,而且在傳統政治觀念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田賦背後承載著超齣於“財源”之上的政治象徵意義——它既是編戶齊民對君上的義務之體現,也...
評分##非製度化的財政結構與名實不相符始終睏擾著大清,立國之初的製度創立與考量的齣發點和落腳點的確很重要。前麵讀得很暢快,到後麵有點兒跟不上趟瞭,個人對晚清史還是不敏感。後記中說茅海建老師提醒周老師要把文章“努力讓更多人讀懂”,從這一點來看,周老師做得很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