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平野 聰
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專長亞洲政治外交史,研究領域為中國以及東亞的近代史、民族主義和國家統合問題。主要著作除了本書之外有《「反日」中國的文明史》(筑摩新書,2014),以博士論文出版的著作《清帝國與西藏問題──多民族統合的成立與瓦解》(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獲得同年度的「三得利學藝獎」(思想‧歷史部門)。
審定者簡介
蔣竹山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長清史、新文化史、全球史。著有《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蔚藍,2014)、《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蔚藍,2016)、《This Way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蔚藍,2016)。
譯者簡介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現為和春技術學院專任副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譯有《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等。
「清」的本質是什麼?
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
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華夷思想的大明.「中外一體」的大清.被「中華主義」支配的中國——包括台灣、琉球、 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東北亞的梟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建立了大清。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
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東亞最大的國家,從「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從多元文化的帝國發展成「中華」社會的近代國家。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比想象的还要差。刚看了开始五六章就各种奇妙观点,在这里你能看到大清把国号弄成清是因为皇太极要建设一个清廉的世界;大明朝贡大撒币就是为了同化全世界;朝贡是明朝财政崩溃的主要原因;新清史其实是日本最早发明的;李自成是土匪头子这种万年老痰更是数不胜数。而作者本身又是做藏密出身的,书里面过度强调藏密对清朝外交关系的影响(平大小和卓都是为了他们的藏密信仰我也是信了)。建议改名:《日本老右法学人心中的藏密新清外交史》
评分 评分##对我个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新知识。尤其是关于西藏蒙古新疆部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是一本比较危险的书。谈起两个中华的转化,和支那向中华的转化一个意思,内亚色彩浓厚。藏传佛教的相关是作者的专长,比冈田英弘叙述的更突出,很有启发性。从内亚帝国自我切换到东亚近代国家,清的努力不应该被蔑视,前近代政权的挣扎,譬如德川幕府,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里,都有着自己无法改变的种种限制,从这个角度讲,作者的倾向,表述,态度,也就并非不可原谅了。
评分##颇有启发,只有理解带清是一个不同于明的内亚帝国,才能理解现代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