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书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应对知识上同样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与冲击促使科举制度必须对其有所回应,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与流通,既受到读书人精英知识取向调整与科举制度变革的影响,同时也深度介入了科举考试的实践。以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对晚清中国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理解。
##话题有趣
评分##五三出版小史考
评分##对有关史料的旁征博引十分了解,不过由博入约的工夫还欠不少,当成是一部晚清科场诸般奇闻的合集来看,倒是不错!印象较深之处:《纲鉴易知录》是许多清人史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清代科举,除钦定诸书外,不准提及本朝人物与著作;科举改制之际,因为懂新学的人实在太少,命题亦付之草草,后来干脆一废了之;而中间的那几年,上海的出版业迎来了空前繁荣,盖从朝廷到考生,都要去订新学的书。
评分 评分 评分##以考试用书与知识结构的角度切入,在晚清科举改革这个业已十分成熟的研究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问题,实属不易;提出的部分论点,对我来说新颖且有意思。但较有疑虑的是,作者利用的材料,以日记、笔记、报刊、书信等零散周边材料为主,用以讨论士人对于考试用书的使用情况、批评意见等;但对于科举考试用书本身的情况却付之阙如,或许作者认为这些书都是重复、千篇一律的,不必单拎出来讨论了。这当然也没有关系,但总有些令人不安。另外研究综述十分详细,但似乎以概括为主,少了些对于整体观念与方法论的省思;而把魏希德的研究完全忽视了,令人意外。
评分##本书讨论的科举改制时间范围集中于1901-1905年,这段时期内清政府坚持的改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政治上收人心,实用上振西学。 过去清政府通过知识规划,如确定参考书使用钦定和御纂;考试场次和内容;文体和字数等多种形式来限制士人的思想。新政开始后则开始有了新的...
评分 评分##在“科考制度”之外关注“科考实践”,特别是晚清大变局中出版业、考生、考官、朝廷之间的互动,很有意思!官方树立正统收束思想的努力反而导致学子士人远离“思想”,在西学冲击和制度改革中,整个科考体系逐渐丧失稳定的权威秩序而裹挟于出版界潮流,而后也在“求新”思潮中反蚀官方意识形态根基。(另外,真的,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