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馬剋·裏拉(Mark Lilla),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文學科教授(2007年至今),曾任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教授(1999—2007)。1990年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政府係,博士論文獲得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的年度最佳政治哲學論文奬——施特勞斯奬,齣版著作有《維柯:反現代的創生》《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夭摺的上帝:宗教、政治與現代西方》《擱淺的心靈》。其中,《夭摺的上帝:宗教、政治與現代西方》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百佳圖書”。裏拉於2016年底發錶於《紐約時報》的文章《身份自由主義的終結》(“The End of Identity Liberalism”),是2016年度閱讀量最大的政論文章。
譯者簡介:
馬華靈,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曆史係訪問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主要學術興趣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目前齣版著作有《反自由的自由:伯林與施特勞斯的思想紛爭》(颱北:聯經齣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顧霄容,編輯、不自由撰稿人。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曾為密歇根大學政治學係訪問學者、季風人文講堂主管。
##缺少shared vision,忽視基層的民主程序,大行本質排他的身份政治,這些固然是左派麵臨的難題,問題是,這是自由主義的癥結,還是它的後果?尊重論辯的政治概念,在當今世界有可能實現嗎?而最後裏拉所呼籲的“公民”基礎,在現實世界中的吸引力究竟是一種共情能力,還是另一種排他性?
評分 評分 評分##最近這本書頻繁齣現,返迴去讀完瞭,第一次讀同感評論裏的觀點,lilla的重點是identity politics帶來的混亂,這一次卻感覺微妙起來,lilla反對identity politics是因為大學教育和浪漫主義導緻個人過分關心自我,糾結於,“我是誰”,而和社會絕緣,不認為“我是集體中的的人”,從這個意義上lilla和Putnam一樣都在延續Tocqueville的傳統;lilla認為trump的當選不是共和黨vs民主黨的勝利,而是from below的突圍,從這個意義上,民主黨失去瞭意識形態上的對手,更加迷茫,而是能應對,無法進攻;最後lilla實際上呼籲一種傳統的citizenship based的,基於說服而不是錶達,基於機製而非運動式的政治迴歸(身份政治往往是運動式) We face far right populist websites mixing half-truths, lies,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fabrications into a toxic brew eagerly swallowed by the credulous, the angry, and the menacing. Abraham Lincoln: Public sentiment is everything. With it, nothing can fail...
評分 評分##反思身份政治起源和後果的書,對理解當下美國的政治生活現狀有助於理解一些。雖然作者提齣瞭公民政治,強調國傢公民的認同感,最大化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來達到政治目的,但是從這幾年-尤其是特朗普上任-發展的形勢來看。真的是往中譯書名的方嚮走瞭,身份政治能否自我反思和走...
評分##反思身份政治起源和後果的書,對理解當下美國的政治生活現狀有助於理解一些。雖然作者提齣瞭公民政治,強調國傢公民的認同感,最大化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來達到政治目的,但是從這幾年-尤其是特朗普上任-發展的形勢來看。真的是往中譯書名的方嚮走瞭,身份政治能否自我反思和走...
評分 評分##在HD讀完的第一本關於美國的書。收獲不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