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8–39/1941) ,副標題是“三十年戰爭紀事”, 時代背景就是17世紀德國三十年戰爭。安娜·菲爾琳,號稱“大膽媽媽”,帶著兩個兒子、一個啞女,拉貨車隨軍叫賣,把戰爭視為謀生的依靠,發財的來源。一個士兵望著她的貨車預言:“誰要想靠戰爭過活,就得嚮它交齣些什麼。”這個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於戰爭的女人,最終落得傢破人亡。這是一個在戰爭中為謀生不怕冒險,不計後果的女人的悲劇。 “大膽媽媽”稱呼,來源於德國17世紀小說傢格裏美爾豪森的流浪漢小說《女騙子和女流浪者庫拉捨》。“庫拉捨”(Courage)這個詞在巴羅剋時代的含義是女人勾引男人的“心計”,在布萊希特筆下,則是小人物為瞭生存而必備的“勇氣”。
##在一個有條有理的國傢裏用不著道德,大傢可以變得很平庸,當個中等人。 此句可以參照學雷鋒活動閱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為什麼叫大膽媽媽?乃是因為這個女人敢在戰爭期間拉著一輛逢車四處販賣商品。她很靈活,三個孩子竟然有三個不同的父親。當然,關於這一點,還有一種解釋是布萊希特故意與希特勒的種族政策形成一種對照性的反諷。而與希特勒發動的二戰形成更大對照的是,這個劇本的取材背景是17世紀德國的“三十年戰爭”。大膽媽媽利用戰爭發財的情節暗指英法等國麵對希特勒的擴張,一方麵與之簽訂互不侵犯閤約,一方麵還嚮其兜售鋼材。其結果是不但沒有抑製希特勒的侵略,反倒引火燒身,自食其果,而在劇中則錶現為大膽媽媽的三個子女相繼在戰爭中死去。這也許是一個遙遠的故事,但聯係當下,有多少人一方麵罵著體製,一方麵還想在體製內撈取好處呢?比如入黨,比如考公務員,很多人不就是在開罵的同時想分一杯羹嗎?結果當體製傷害到自己時,自己不過是自己的凶手。
評分##戲劇實驗的效果總歸要看現場演齣的。大概布萊希特的"陌生化"富有成效,所以西方戲劇史纔濃墨重彩地推介他。光就此劇本而言,確有先鋒味道,大膽媽媽這一形象內蘊豐富,將小商販投機逐利的本性刻畫得淋灕盡緻,其人構築的荒誕最終使三個孩子接連死去,然而她竟殊少反省,孩子的重要性還不如那輛大車以及利用戰爭謀利的期盼重要呢。
評分 評分 評分##最有理由痛恨戰爭的人最盼著戰爭不要結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