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你会问我的童年。那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童年什么都不缺。”——来访者
“你能举一个童年经历的例子吗?”——心理咨询师
想知道心理咨询师的诊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你是否有必要去和心理咨询师谈谈?
在沙发上相对而坐的面谈,是如何开始,如何进展,又如何结束的?
面谈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究竟在想些什么?
詹姆斯,伦敦中产,一位体面光鲜的出庭律师,却有着难以启齿、无法自控的不良癖好。
他下决心改变这样的局面,终于有一天,他鼓足勇气敲开了心理咨询师帕特的门。
他们的治疗过程长达一年,本书从43次面谈中选取了11次,涵盖心理治疗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每页的图像部分记录了两人之间的谈话,以及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将表、里同步呈现;下方的文字部分是客观角度的分析,以及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介绍。
这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治疗之旅,它让我们明白:痛苦没有等级,一个人大大小小的痛苦,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倾诉,倾听,移情,反移情
评分##非常精彩的一本心理咨询过程解读,对于心理学学习者来说,在咨询过程中不仅要觉察来访者,更重要的觉察自己。书中用绘画插图还有文字解释相结合,让人在心理专业知识的包围中更好的看到了咨访关系的两者感受,并且书中的咨询师帕特有不完美和过人之处,更是让读者受益匪浅,起码我是这样觉得。
评分##生动的绘画,个案的诊疗过程,既有值得业内人士学习深究其中的议题,也能够满足潜在的来访者们的好奇心。
评分##很认同作者说的,被倾听,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我们有时候只是需要找人聊聊,说出来之后,就能慢慢找到问题。
评分正常进度至少要拉长5倍不止。。
评分##插画文字结合,有趣易懂,适合入门。
评分##切入旁观者的视角,看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对话,科普一些基础的心理咨询知识,还挺不错的。反思下自己的生活中,也会存在很多躲避或者掩藏情绪的无意识行为,积累多了无形中就会消耗情绪,特别累地过了周末两天,或许需要建立自我正能量体系,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很多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储蓄更多的能量。
评分##作者菲利帕并没有把咨询师帕特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引导者,作为咨询师,帕特当然也有缺点:门口堆放着垃圾、穿着凉鞋见客户、有时还会后悔自己刚刚说出的话等等。但随着咨询的发展,他们磨合得越来越好,“在某种程度上,咨询师是通过了解她自己来了解她的来访者的。” 帕特和詹姆斯的这段经历虽然不长,让人深思的部分却很多,我佩服詹姆斯愿意克服困苦情绪的勇气,他没有逃避,而是积极求助。是的,别再做“不急不躁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做一个能接受自己,会求助于人、愿意积极解决问题的成年人,才更值得尊重。
评分##人一辈子都要学着和童年的创伤、隐晦的欲望、如影随形的自恋和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