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德斌先生的英文论文的选辑修订而成。与其他有关大分流的论著不同,作者研究强调把18世纪甚至更早的大分流问题与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具有中国、欧洲或者日本之间的比较视野,并且引入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或方法,尤其是近二十年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计量统计与实证分析等方法。
##马德斌的一部论文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读书目,可与彭慕兰的《大分流》对比阅读。
评分##参见书评。
评分##① 提供中国经济史的新的视角。 ——马德斌 ② 详尽的理论综述,可以帮助了解产生大分流的原因,对当下特别有警惕作用。 ——吕开颜
评分##一般,就是作者的论文集,有很多还是已经在前人成果发表了的。
评分##注意到了较低的生活水平和高水平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现象;本书的主要观点在结语中得到了集中说明,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作者提到了“为什么金融业发达于政局并不稳定的北洋政府时期”(这一时期财政破产,公债市场却发展起来),这里强调了租界在“法律和契约”上的“示范”意义以及海关税源为政府内外公债提供了最可靠的抵押,并由此引发了北洋政府在公债管理上的若干制度创新(如独立委员会和公债持有人协会等机构),正是这些有利于中央之外的机制,反而为北洋政府的公债带来了信誉;而公债可以作为银行发行纸币的一部分抵押,更开启了这一时期由私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革命(如以上海和天津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在政治分裂之际,反而走向了统一),作者认为国府时期的经济发展正是这一时期自下而上、由民间力量主导的金融财政革命成果的延伸扩大
评分##本书在对中西、中日经济分流问题的认识上,体现出鲜明的制度经济学取向,将其归咎于中国与西方在治理形态和组织形态上的差异,中国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与西方分散的政治架构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体现在财政和司法领域。清代中国的人均税收经计算后远低于欧洲各国,其原因在于统治者优先考虑政治稳定和王朝存续,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官僚制内部激励问题。低税率虽有助于维持统一,但也束缚了国家能力的增长,延缓了中国在早期近代的经济增长。在法律传统和制度方面,作者没有赞同黄宗智等修正派对于传统中国产权与契约问题的乐观估计,而是指出同西方相比,传统中国长期依赖非正式体制,既没有职业法律人保证地方官在自理词讼中严格依照法律,也没有推动与商事有关的民间习俗形成正式的商业法律,正式与非正式体制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二者商业规模的发展
评分##实际上是作者的论文合集。不得不说,虽然有些章节读起来有点枯燥,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其中有不少方法和思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比如定义消费篮子来表达最低限度的生活消费。并且,从论文文献和数据看,作者也是看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总之,这本书更适合经济学研究爱好者,并不是历史类读物,是一本研究读物。作为一本研究读物,这之中的分析究竟对与错,各方自有各方的解读,不做评述。
评分##一般,就是作者的论文集,有很多还是已经在前人成果发表了的。
评分##不解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