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学史(第二卷)

清代诗学史(第二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寅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绪 论…………………………………………………………………………… 1
第一章 沈德潜与诗歌正统的建构………………………………………… 57
第一节 沈德潜诗学之形成及命名……………………………………… 57
第二节 沈德潜诗学的文化品格………………………………………… 71
第三节 新格调论的理论内涵…………………………………………… 86
第四节 古典诗歌传统最后的整体重塑………………………………… 101
第五节 沈德潜的诗学成就及历史地位………………………………… 128
第六节 沈德潜门下的诗学……………………………………………… 139
第七节 格调诗学的真正传人——乔亿………………………………… 153
第二章 纪昀与试帖诗学的勃兴…………………………………………… 166
第一节 功令试诗与试帖诗学的勃兴…………………………………… 167
第二节 试律诗学的奠基人……………………………………………… 187
第三节 纪昀诗学的核心理念…………………………………………… 204
第四节 纪昀的诗歌批评业绩…………………………………………… 222
第五节 纪昀与?四库全书总目?的诗歌批评………………………… 240
第六节 后纪昀时代的试帖诗学………………………………………… 256
第三章 袁枚与性灵诗学的流行…………………………………………… 269
第一节 乾隆前期性灵思潮的萌动……………………………………… 269
第二节 袁枚性灵诗学的要义…………………………………………… 296
第三节 袁枚对女性诗歌的倡导………………………………………… 344
第四节 ?随园诗话?的撰著方式及影响……………………………… 363
第五节 袁枚诗学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383
第四章 性灵诗学思潮的回响……………………………………………… 390
第一节 诗坛对性灵论的响应…………………………………………… 390
第二节 赵翼:唯新论的滥觞…………………………………………… 400
第三节 蒋士铨:和而不同的性灵论者………………………………… 425
第四节 李调元:性灵派的接受与传播………………………………… 434
第五节 洪亮吉:提升当代诗歌批评的品位…………………………… 447
第六节 诗画兼擅的方薰诗论…………………………………………… 467
第七节 乾隆朝性灵诗学的殿军——吴文溥…………………………… 475
第八节 性灵诗学的理论收获…………………………………………… 482
第五章 翁方纲的学人诗观念……………………………………………… 523
第一节 翁方纲诗学的学术品格………………………………………… 526
第二节 肌理说:更迫近的文本观察…………………………………… 553
第三节 对王渔洋诗学的接受与扬弃…………………………………… 566
第四节 翁方纲的诗歌批评……………………………………………… 586
第五节 翁方纲诗学的余响……………………………………………… 594
第六章 桐城派的诗学建树………………………………………………… 598
第一节 桐城诗学之命名与渊 ………………………………………… 598
第二节 桐城诗学大纛初 ……………………………………………… 605
第三节 由偏擅到兼长…………………………………………………… 621
第四节 桐城诗学的奠基人——姚鼐…………………………………… 634
第七章 高密诗派的诗学品格……………………………………………… 654
第一节 李氏昆季与高密诗派的兴起…………………………………… 655
第二节 高密 “ 三李” 的诗学品格…………………………………… 672
第三节 高密诗学的意义与影响………………………………………… 696
附录 论文初刊杂志一 …………………………………………………… 703
引用书目……………………………………………………………………… 705
后 记………………………………………………………………………… 741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全书秉持“进入过程”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部差异,使乾隆朝的诗学史在呈现其空前丰富性的同时,更显出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格局。总之,无论是对乾隆诗学的总体认知,还是对各家诗学的具体阐释和评价,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学界定论的全新论断。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不知道是不是我错觉,比第一卷好读多了。

评分

##面上铺得最开的专著,由于文献太多了,立论大多平实稳妥,甚至有点呆板,但还是很多突破陈说的地方。目前为止最为宏瞻的诗学著作,但部头太大了,两卷逐字逐句读完花了两个半月。

评分

评分

评分

同样的材料摆在我面前,我写出来的分析就差作者不知道几个筋斗云翻出来的肉眼可见的距离,这一方面因为作者对清代诗学文献有巨量浏览,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一定判断;一方面因为作者经年累月思力的累积(包括与西方文论作出恰切比对,拥有音乐、绘画等艺术素养从而与诗学达到一定程度的联通),使眼前的文字展示出庖丁解牛的过程,尤其还能在诸家论断之上出新,于各路研究中拨出新的方向,不能不令我叹服。本书相比于七年前(2012年)出版的第一卷诗学史而言,增添了“学问与性情”关键词作为副标题,隐约可见乾隆朝诗学脉络浮潜,延续使用第一卷导论中提出的研究方法,着重展示历史的丰富性,力图“走进过程”,同时也有力证实了这一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行之有效。

评分

##相对于第一卷的宏观论述,第二卷更多是乾隆朝主流诗学观点的阐发,蒋先生旁征博引,学识深厚,虽时有新见,但是有的观点绕来绕去,不够清晰明了,更喜欢第一卷

评分

评分

##面上铺得最开的专著,由于文献太多了,立论大多平实稳妥,甚至有点呆板,但还是很多突破陈说的地方。目前为止最为宏瞻的诗学著作,但部头太大了,两卷逐字逐句读完花了两个半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